【配饰篇】玉钗舞东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有人类文明以来,就有了对自身美化的追求。原始时代,一些部落在祭祀中,会把动物油脂涂抹在皮肤上,使肤色看起来健康有光泽,这就要算是最早的化妆行为了。如此,则妆饰的历史几乎可以推算到自人类的存在开始。“女为悦己者容”,和男性相比,女性更注重自己的服饰打扮。古代女子的妆饰情况如何呢?

水晶帘里

我们且看这阕词。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温庭筠:菩萨蛮

词中“水精”,就是水晶。“颇黎”,就是玻璃。女主人公正恬然入睡于她那绣有鸳鸯图案的锦被之中,做着一个个旖旎的梦:“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然而,梦境中却未见情郎,了无旖旎。主人公醒来,换上了浅色的藕荷衫,剪起了正月初七人日的人胜。她的双鬓今日有点躁动,恨不能度越隔开它们的香腮粉颊,会合在一处;她的玉钗也老是颤颤不稳,似乎头顶上总有微风吹动……“人胜”又叫花胜、春胜,是用彩纸或金箔剪刻而成的一种饰品,可以贴在屏风上,也可以戴在发鬓上。唐时风俗,正月七日(又称人日)这一天,要剪戴花胜以迎接春天到来,女性尤其喜爱此项活动。“玉钗头上风”,这是说女主人公的头饰。她头上插着的玉钗在春风中轻轻摇曳摆动。词人未提她的满腹心事,只是一味渲染她的美丽和她剪春胜的动作,而这就使她的孤单处境和悠悠梦思更令人觉得可叹。对她的同情,已尽在不言之中。

女性的饰物,在文学作品里功能如此。

奢华之色

饰品,是古今女性发间颈间、指尖玉臂间的千世情缘。美丽的女人和惊艳中的饰品,都是世间尤物。女性用饰品衬托美貌,饰品用女人展现璀璨。单单一件饰品摆在手里就喜欢了,这个饰物本身就有了欣赏价值。

古来女性饰物,绝非仅仅几种。“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是女性寻美的佳致,也是女性佩戴首饰的主要意图所在。那时女性的饰品,有钗与簪,凤钗与凤簪,珠花,头花,宫绢,步摇,梳背,耳环,金钏,金铌,金帔坠,巾环,佩件,妆具等等。形状则有蝶形,蜻蜓,桃形,凤形,云形,牡丹,莲花等。

古人打制、插戴和收藏的金银首饰,既是财富与艺术的融合,也是生活时尚的风向标。当时工艺品的流行题材差不多都出现于金银首饰,方寸之地,花样百出。古代女性首饰中不乏玉石、铜锡,还有骨和木,但和金银是不能相比的。扬之水有《奢华之色》论宋元饰品,孟晖也写了 《中原女子服饰史稿》、《潘金莲的发型》、《花间十六声》几部书,加上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女性饰物的研究,当代算得上蔚为大观了。结合近年来的考古成就,我们来考察香艳熠熠的女性配饰,就很有意思了。

研究表明,先秦时代,女性首饰以珠玉、绿松石为主,金银制品不是很多。汉代以渐至于魏晋南北朝,各类金饰稍稍多起来了,簪、钗、步摇、华胜、耳是其常见的。后来,异域风格的步摇冠,也逐步流行起来。河北磁县东魏蠕蠕公主墓、太原北齐东安王娄睿墓所出金饰,都制作精良,式样新颖。南北朝时期金银首饰的样式,仍是以装饰简单的折股钗为主,其中钗梁远宽于两汉者,是稍见新意的一种。

唐代女性重美发,喜高髻,发髻式样最多。发髻上面的点缀,最为流行的是金钿。金银簪钗多半很长。这时候簪首、钗梁的装饰日趋繁丽,又或与金钿结合,做成嵌宝的钿头钗子。簪钗以打作平面纹样者居多,嵌宝并不成为风气。

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耳环是在中国内蒙古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明人田艺衡在《留青日札》一书中说:“女子穿耳,带以耳环,盖自古有之,乃贱者之事。”让我们摇曳生姿的耳环,最早竟然是“贱者之事”?原来耳环最早的起源是起警戒作用的。穿耳洞的最初意义,是某些民族的一种风俗。有些妇女过于活跃,不甘居守,有人便提议在女子的耳朵上扎上一个孔,并悬挂上耳珠,以提醒她们生活检点,行动谨慎。后来流传,逐渐变成汉族女性的习俗了。

汉代以后,耳饰似乎在中原地区绝迹了。所谓“穿耳”,多属于中土之南的异域装束(如《南史·夷貊传上》曰林邑国男女 “穿耳贯小环”,“自林邑、扶南以南诸国皆然也”。又《旧唐书·南蛮传》曰婆利国在林邑东南海中洲上,其人皆“穿耳附”。唐昭陵长乐公主墓壁画中有一幅侍女图,画面里侍女四人,汉装者三,耳均无饰,惟其中螺发者穿耳带环,此或即常为唐代贵胄显宦所役使的昆仑奴。

项上璎珞

有人说:女人最美的地方是脖子和胸部,这里的首饰,被荣耀地称之为“一切饰物的女王”。古代妇女胸前除了佩戴项链外,还盛行缨络。缨络也可称作璎珞,本来是佛像颈脖间的装饰。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佛像上的璎珞也为人们所仿效。佛教徒念佛诵经时用以记数的串珠,也一同随佛教传入中国。民间妇女信佛念经者甚多,佩挂佛珠也就很快流行开来。朝珠是清代女真族传入的一种项饰,由珊瑚、水晶、翡翠、琥珀、绿松石、玛瑙等材料制成。

唐代项饰以璎珞为主,金银者似乎不多。手饰依然是指环,戒面嵌宝者鲜见于中土,它出现于图像,也多属于释道人物,如大英博物馆藏敦煌绢本《炽盛光佛并五星神图》中的金星。

圆环式的指环、手镯,也是久远的传统,四川郫县宋家林东汉砖室墓出土的陶塑中有双手均戴指环的女子形象。贵州平坝马场南朝墓葬出土一件可调式银镯,是不多见的一例,汉唐时代,它被冠以“跳脱”之名,但其流行则要迟到宋元时期,那时俗称缠钏。

戒指异名 “指环”,史书中称“约指”、“ 环”、“手记”、“代指”等。据说,戒指是宫廷中后妃群妾用以避忌的一种标记。当有了身孕或其他情况不能接近君王时,皆以金指环套在左手,以禁戒帝王的“御幸”,平时则用银指环,套在右手。后来,戒指传到民间,去其本义,以为美观,久之便留成风气。明代都邛《三余赘笔》说:“今世俗用金银为环,置于妇人指间,谓之戒指。”从字面分析,“戒”字含有禁戒之意。因此,妇女在当时戴指环,并非为了炫美和装饰,而是起着禁戒的作用。

女子戴冠,唐以前并不盛行,虽然头着莲花冠的北魏皇后曾经出现在龙门石窟雕刻的礼佛图中,不过究竟不成为风气。戴冠的唐五代女子大致有两类,其一女冠,其一女乐,所着多为碧罗莲冠(《云谣集杂曲子·柳青娘》“碧罗冠子结初成”;和凝 《宫词》“碧罗冠子簇香莲”)。睿宗之女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出家为道士,是著名的例子,玉真公主所着玉叶冠,竟也讲究得成为传闻。不过此际金银冠仍不多见。苏鹗《杜阳杂编》提到“轻金之冠”,徐夤有诗题作《银结条冠子》:“日下征良匠,宫中赠阿娇。瑞莲开二朵,琼缕织千条。蝉翼轻轻结,花纹细细挑。舞时红袖举,纤影透龙绡”,所述均为宫廷故事。后者依然是莲冠,而蝉翼轻轻,琼缕千条,自然精细且轻。

五代至北宋初年,女子戴冠的风气似已渐渐流行于民间,敦煌画品中,女子着冠的形象不止一例。今藏法国吉美博物馆的彩色绢画 《金刚界五佛》,画面下部绘着七身供养人像,戴冠的两位女子,其一榜题“施主亡过母李氏”,其一榜题“亡过女员泰”。李氏戴着的是一顶金冠,冠上装饰莲瓣纹,其间并点缀翠饰,后面三道梁,高高撑住金冠束起的云鬟。此幅绢画原出敦煌藏经洞,一般认为是十世纪后半叶的作品。

入宋,女子戴冠已颇为风行,角冠、团冠、亸肩冠,形形色色,品类繁多,而作为一种殊荣,此际又有命妇的冠帔之赐,后世所艳称的“凤冠霞帔”便出现在这一时代。

宋徽宗政和年间 (1111年~1117年)规定命妇首饰为花钗冠。《宋史·志一百四·舆服三》:“花钗冠,皆施两博鬓,宝钿饰。翟衣,青罗绣为翟,编次于衣及裳。第一品,花钗九株,宝钿准花数,翟九等(即:衣上的翟纹有九行);第二品,花钗八株,翟八等……第五品中,花钗五株,翟五等。”花钗冠乃皇后、皇妃、公主等命妇之首服,但以冠饰细节做等级区别,如冠上花株之数,有九、八、七、六、五等规定,以示身份。

浪漫风致

宋以后的女子服饰,只是在先前的状态里多了些浪漫和市井风致。

女子金银首饰的式样以及插戴方式的变化,与戴冠的风气原是密切相关。女性首饰与社会风俗相依傍,不断推出新式,形成新的格局。明代一个更大的变化是女子的缠足,女性步态姿容和社会审美趣味也随之改变,局限于室内的生活方式促进了首饰的发达。此前始终未曾兴盛的耳环、戒指、手镯、项饰、佩件等,一并发扬光大起来。

可以看看还没有全变过来的潘金莲,是“红丝儿扎着,一窝丝攒上,载着银丝髻。”这个“银丝髻”是个窝头形状的玩意儿,潘金莲成天将其顶在头上,还是“美极了”。比银丝髻更高一级的是各种“冠”,是官宦人家的正室夫人才能享受的特权。潘金莲一生没有过戴冠的风光,因为她人生的顶点,只到了够戴银丝髻的段位。

民国以后,女性饰品受西方文化及习俗的影响,东西合璧,精美漂亮。比如项链,就佩有挂件,挂件多鸡心形或鸡心小盒。鸡心小盒内可藏照片、刻名字,寓意心心相印。项链的材料、色彩、造型,也随着科技、工艺的发展,今天已是目不暇接。

责任编辑:bd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