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问题官员”花钱能复出
古代典籍和现代的古装剧中,常常有官员出了问题、犯了错误,被免去官职,可没几天又戏剧性地“官复原职”了。这些“问题官员”为什么能够前脚犯罪被免,后脚就能换个衙门当官?他们是如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又是怎么成功复出的?
免职不免特权身份
古代问题官员被免职,说法很多,有罢官去职、挂印而去、革职除名,也有陶渊明那样弃职而去的。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是被开除职务了,失业了。现代官员失业了,情况会比较糟糕,没有了权力,没有了一系列的相关待遇,不仅生活水平大为下降,原来人际关系圈子也会疏远甚至轻视你,导致心理失落。但是古代官员,就不存在类似的问题。
古代官制存在“官职”和“官身”的区别。官职可以调动、可以免除,官员身份相对固定,很难丧失。
简单说,一个官员去年是县太爷,今年是知府,明年可能就被弹劾罢官,但他官员的身份不会变。即使没有官帽了,他也拥有不少特权,比如遇官不跪、应讼不跪,可以承揽本地的税收词讼、主持乡间结社和公益事业,衙役官差们遇到他们恭恭敬敬,就是当地州县长官,遇到地方钱粮盗匪文教等大事,也要找这些免职官员商量着解决。免职官员还掌握着相当的权力,作为士绅发挥作用。
事实上,这些官员虽然因为各种问题而被免职,但他们依然是现行体制内的佼佼者,是现行游戏规则的精英。权力的天平依旧向他们倾斜。比如在隋唐之前,入仕的主要标准是血缘、门第等等,一个免职官员的职务没了,但血缘、门第等不会没,还会给他带来特权利益。隋唐之后,入仕的主要标准变为了科举功名,一个人只要获得了最低级的功名(秀才),他就在法律上脱离了“民”的范畴,享有“官”的各种特权。秀才是不能被打板子的,更不能拘押,除非一级级地办手续,革去他的功名。因此,隋唐之后科举出身的官员,即使被罢免了,功名还在身,就还是官,享有各种特权。此外,考虑到官员在任期间搭建的各种关系网络、派系资源,免职后仍然会惠及他。他就一日为官,终身享有特权,不会再跌落为草民。
所以,不必为免职官员担心,只要他心态足够好、看得开,免职前后的生活差距不会太大。这点在有“官员天堂”美誉的宋朝更是如此。宋朝对官员极为优待。官员除了职务、差事之外,还有爵位、品级、散、阶、勋等。职务可以免,差事可以没有,但是其他内容组成的“官身”轻易不会动。而决定官员收入、待遇的主要是官身,而不是职务。就算是免职了,宋朝也发展出不少虚职来安排免职官员,比如安置一些免职官员掌管宫观、去监督一些官办工程或者文化事业。更重要的是,宋朝还给免职官员制定了复出的制度,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律云:‘免官者,三载之后,降先品二等叙。免所居官及官当者,期年之后,降先品一等叙。’”意思是免职的官员,三年以后可以在原来品级上降两等起用;免职及“官当”的官员,一起以后可以降一等起用。这样的制度几乎让所有的免职都是暂时的。
沈括记载的“官当”也是官员的一项特权:以官抵罪。普通百姓犯罪,该怎么判决就怎么判决,但是宋朝的官员可以用官员身份来抵徒刑,放弃一些身份或特权来减轻判决。比如因为个人问题、道德问题犯罪(专业称“私罪”)的官员,五品以上一官可以抵二年徒刑,九品以上一官可以抵一年徒刑。如果官员犯“公罪”(办公事出了问题),官当可以分别提高到三年、两年。因此,在宋朝当官是非常惬意的,只要不大逆不道自寻死路,都可以无妄无灾安逸一生。
话说回来,还真不能轻视古代免职官员。他们的“余热”还能炙伤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复出了。明清时代,犯罪的官员、皇帝厌恶的官员,都被关押在刑部大牢。这些人都被摘掉了乌纱帽、扒去了官服,戴着枷锁镣铐,比免职官员还惨,连官身都没了,就是囚犯一个。不过,除了极个别明天就要押赴菜市口斩首的人,狱卒们都不敢得罪这些前官员现囚犯,还要好吃好喝伺候着。今天他们是囚犯,说不定明天就又是老爷大人了。即使不能复出,也保不定他们出狱后当个士绅,依然是狱卒的老爷。
一个典型的例子发生在明朝的天牢囚犯海瑞身上。这个海瑞竟然上书痛骂嘉靖皇帝,害得嘉靖大发雷霆,下令缉捕海瑞,要把他千刀万剐,幸亏宰辅大臣极力周旋,才把他暂时关在大牢里。按照,海瑞几乎没有什么官运可言了。但是,狱卒们也没有为难他。嘉靖驾崩,尚未发丧时,提牢主事赶紧办了酒菜来款待海瑞。因为海瑞痛骂嘉靖,让他在士大夫群体中声名鹊起,复出声音高涨。现在换皇帝了,海瑞复出在即。果然,他很快官复原职,紧接着就是一连串的升迁。
所以,轻易不要得罪免职官员,不然后果可能很严重。
不怕罢官,就怕不努力复出
清代官员免职,专业名词叫“革职”。革职又分革职留任、革职、革职永不叙用三种。革职留任处罚最轻,名实不符;革职是真正的免职;而革职永不叙用处罚最严,等于判处了官员的仕途死刑,都“永不叙用”了,还能复出吗?
能。清朝有不少永不叙用的问题官员,又被叙用了,专业名词叫“开复”。罢官免职并不可怕,怕的就是没有运作复出的空间,怕的是不去努力运作复出。
乾隆前期的内阁大学士李侍尧,长期担任两广总督,还担任过湖广、云贵总督和户部、工部、刑部的尚书,中央六个部他主管过三个。《清史稿》说他“见知高宗”,乾隆四十年,兵部因为广东治安太乱,弹劾李侍尧“武职弛纵”。李侍尧上奏解释,乾隆回答:“侍尧向不姑息属僚,朕所深信。”可见君臣两人关系相当铁。
乾隆四十五年,李侍尧在云贵总督任上,被云南粮储道海宁指证贪纵营私,是个隐藏很深的大贪巨恶。李侍尧供认不讳。乾隆皇帝出离了愤怒,下诏书痛骂:“侍尧身为大学士,历任总督,负恩婪索,朕梦想所不到!”将李侍尧革职,押赴北京治罪,和珅等人审理后,建议将李侍尧“斩立决”。乾隆念及几十年的恩情,想网开一面,让各省督抚商议。江苏巡抚闵鹗元迎合乾隆意思,借口李侍尧精明能干、劳苦功高,为他求情。李侍尧被改判“斩监候”,挽回一命,但住进了刑部大牢,还被抄家。一般人看来,李侍尧的官当到头了。
奇迹在第二年发生了。乾隆四十六年,甘肃回民起义,大学士阿桂率军镇压。乾隆特旨赏给李侍尧三品顶戴,赴甘肃作战。罪犯李侍尧一下子恢复了官员身份,虽然只是三品官。不仅甘肃冒赈大案事发,总督勒尔谨得罪,乾隆让李侍尧接任总督。第三年,李侍尧便恢复原来品级,还加太子太保。
奇迹是怎么发生的呢?首先得益于李侍尧和乾隆的铁关系。李侍尧的确是大贪巨恶,但他贪污的大半都送给了乾隆。他进贡的“礼品”,历冠督抚之首。乾隆帝曾夸奖他与山东巡抚国泰的贡品最好(国泰是另一个大贪巨恶),因此喜欢李侍尧,夸奖他能干得力。一遇到难题,乾隆还是会想起李侍尧这个能干又讨他喜欢的奴才。
其次,李侍尧栽大跟头和复出,都和和珅有很大关系。之前李侍尧和和珅同为大学士,李侍尧自恃年纪大、资历老,没把“直升机干部”和珅放在眼里,平日在言行上对和珅不尊重,得罪了和珅。同时,资历浅的和珅也需要通过扳倒一两个前辈大佬,来出位,一来检验自己的能力,二来在朝野立威。因此,和珅总想找机会整一整他。而检举李侍尧的海宁就是和珅的人,要置李侍尧死地的也是和珅。李侍尧被关入大牢,和珅的两个目的都达成了。李侍尧也降低姿态,主动向和珅示弱。与其和李侍尧一派死掐到底,不如拉他到自己身后,于是和珅得饶人处且饶人,决定放李侍尧一马了。
于是,当第二年甘肃出乱子,给李侍尧、乾隆、和珅三方都提供了一个和解的机会。李侍尧一努力,就奇迹般地复出了。之后,李侍尧做官不如之前那样风光顺利,多次涉嫌贪黩大案,但乾隆都“为之曲赦”,让他得以善终。李侍尧的例子表明,只要有一丝运作的空间,就要努力去谋求复出。同时也说明,官员的复出故事背后都有一桩复杂的权力操作,是权力斗争的结果。
复出是权力斗争的结果
在鸦片战争中“臭名远扬”的琦善,上演过一幕“革职-复出-再革职-再复出”的活剧。鸦片战争爆发时,琦善担任文渊阁大学士、直隶总督,主和。战争一度失利,道光皇帝授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主持战争。不想,琦善到前线后,瞒着朝廷和同僚,私自答应割让香港给英国,私自商订通商章程。尤其是割让香港领土的大事,琦善通过亲信私下操作,同僚们都不知晓。等到英军占领香港,出示安民,广东巡抚怡良大惊,赶紧向道光汇报。
琦善竟然如此大胆,丧权辱国,立刻成了人皆可杀的卖国贼。道光震怒,下诏书认定琦善“擅予香港”、“擅许通商”,革职抄家。琦善被逮捕入狱,按律当斩。惹得如此天怒人怨,别说官运,琦善的性命也该到头了。可是没几天琦善就被释放了,只是发配军台从军。
1842年秋,琦善奇迹复出,被授予四等侍卫(从五品),充任叶尔羌帮办大臣。虽然只是个中级官员,和之前正一品的大学士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琦善能在万夫所指之下复出,令人疑惑重重。更可疑的是,第二年(1843年),琦善被升为三品顶戴,授热河都统,以低官任高职。这一下,清流党不干了。御史陈庆镛上疏,要痛打一批误国殃民的落水狗,其中就有琦善。道光皇帝不便违背清议,再次把琦善革职。这是琦善的第二次免职。
没几天,琦善又被授予三等侍卫(正五品),担任驻藏大臣,第二次复出了。这只是个过度,1846年琦善担任四川总督,两年后恢复头品顶戴,又加协办大学士。第三年(1849年)调任陕甘总督兼青海办事大臣,负责剿匪。这一下,“问题官员”琦善又把官当得风生水起,令人好不羡慕。
这时有言官弹劾琦善在剿匪时滥杀无辜。琦善第三次被革职,咸丰二年(1852年)被发配吉林效力赎罪,不久释放。当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太平军进军湖南,搞得朝廷手忙脚乱。琦善第三次复出,代理河南巡抚,不久死在了军中。
当年,琦善去广州替代了林则徐的工作。林则徐被革职。第二年(1841年)春,林则徐就闪电复出了,被授予四品卿衔,到浙江镇海前线协防。不过到五月,道光又下诏斥责林则徐在广东办事不力,导致战争爆发中国不利。林则徐第二次被革职,发配新疆伊犁。
林则徐复出比琦善要晚一些,但到1845年也被朝廷召还,候补了一段时间后,就代理了陕甘总督,第二年(1846年)实授陕西巡抚。看来,林则徐虽然复出晚,但起点相当高,很得朝廷的重视。果然在第三年(1847年),林则徐升任云贵总督。咸丰皇帝继位,对林则徐依然很重视,多次宣召。林则徐因为年老体弱,告病还乡,途中因为太平天国起义,被咸丰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师进剿,并代理广西巡抚。不料林则徐接任不久就病逝了。
鸦片战争期间和林则徐并肩作战的闽浙总督邓廷桢因为“办理不善,转滋事端”,与林则徐同时被革职,一同发配伊犁。他比林则徐复出要快,但起点要低,1843年就复出为三品顶戴、甘肃布政使,1845年擢升陕西巡抚,代理陕甘总督,第二年死在了任上。
鸦片战争期间,战和两派的被革职的重要人物,最后都复出了。他们为什么能成功复出呢?首先还是要看他们和皇帝的铁杆关系。比如琦善世袭一等侯爵,久膺疆寄,是道光皇帝倚重的股肱之臣。而林则徐历任江浙、湖广,效力多年,是朝野公认的能臣干将,深得道光器重。不然,道光也不会把禁烟和外交的重任交给他。林则徐被革职发配途中,遇到开封黄河决堤,中途还奉命襄办河务,直到1842年工程竣工才继续发配伊犁。而在新疆,伊犁将军请林则徐主持水利屯田,采纳了他的不少建议。可见,琦善、林则徐等人在皇帝脑海中的印象很深、很好,这是他们复出的重要条件。
其次,鸦片战争的失利,是中国国事糜烂的后果,不是个人能够挽回的,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复兴的。《清史稿》就认为,不论是和是战,清朝都不能抵抗强大的英国的入侵,注定要丧失权益。但是当时社会已经严重分裂,主战派与主和派的声音都很强,党同伐异,势不两立。鸦片战争中,两派官员接替指挥,对最后的惨败都有责任。琦善、林则徐、邓廷桢三人,“朝廷皆不得已而罪之”。“不得已”就意味着道光和朝廷本意不是如此,困于权力斗争而作为,所以暂时将三个革职,两三年后等风声过了,“诸人卒皆复起”。
《红楼梦》中贾雨村复出的故事,也是权力斗争的产物。贾雨村考中进士,因为名次靠后,分配到外地当了名县太爷。因为贪污残酷,又恃才傲物,官场人缘很差,不到一年就被上司弹劾。上司弹劾的话说得很难听,事情闹到皇帝案头,皇帝龙颜大怒,下令将贾雨村革职。按说,贾雨村这样的钦定案例,翻身无望了。
游荡了一段日子后,贾雨村打听到朝廷有人奏准起用旧员,就四下寻找门路。他当时在淮海盐运使林如海家当家教,而林如海是朝廷贵戚、荣国公贾家的女婿。贾雨村就央求林如海去求荣府的贾政,让贾政帮忙复出。贾政果然热心帮忙,贾家在朝廷势力盘根错节,在他的竭力奔波和大力举荐下,贾雨村轻松获得了一个复职候缺。不到两个月,金陵应天府出缺,贾雨村便出任了应天知府。贾雨村最先做的就是去“拜辞了贾政”,然后才是“择日上任”。
权力操作在暗箱中进行,结果难以控制。既然问题官员复出是权力斗争的结果,结果也是难以控制的,可能适得其反。比如,汉景帝职位后,免去了父皇汉文帝时期的宠臣邓通大中大夫的职务。他以为是丞相申屠嘉从中作梗,后来申屠嘉被免,邓通萌生了复出的希望,开始四处活动。不活动才好,一活动反而让汉景帝记起了邓通这个人。早年,邓通为了得到汉文帝的宠信,不顾脏和臭,去吮吸汉文帝背部的脓疮。汉文帝很感动,一次问还是太子的景帝:“你会不会也这么做?”汉景帝极不情愿地吮吸了一口,就忍受不了,跳开了。汉文帝摇头说:“你还不如邓通呢。”如今邓通一活动个,汉景帝想起了这桩陈年往事。他对邓通的厌恶依旧,马上下令逮捕邓通,让官员严查他有没有问题。皇帝要严查,很快有人“举报”邓通的种种问题:私铸钱币、沟通外人等等。邓通极力喊冤,官员秉承景帝的意思,严刑拷打。邓通只好承认,最终复职无望,还被抄家没产。
花钱也能复出
权力斗争是一桩相当高难度的事情,不是一般人能够操作的。其实,古代存在更简单、更受问题官员欢迎的复出方法:花钱。
清朝免职官员可以花钱复出。晚清大臣崇厚在光绪四年出使俄国。为了表示重视,朝廷给崇厚加上内大臣官衔,晋升左都御史。不想,崇厚到俄罗斯后,私自和沙皇签订《利伐第亚和约》,割让大片新疆领土,开放商埠,允许沙俄势力入侵西北。和约传到国内,朝野哗然,翰林修撰王仁堪、太子洗马张之洞等清流党轮番上阵,弹劾崇厚。光绪大怒,逮捕崇厚,判决斩监候。因为俄国人施加压力,崇厚才免去死罪,但仍旧被羁禁在大牢。五年后,中法在西南交战,崇厚捐出三十万两银子支援国家,得以释放。不久又逢慈禧太后五十岁生日,崇厚随班祝嘏,讨得太后欢心,得以依原官降二级,赏给职衔,算是成功复出。
琦善第三次复出代理河南巡抚后,也花钱给自己买过官。他“捐饷”赞助镇压太平军,被加都统衔,授钦差大臣,专办防务。
这种捐钱复出的做法,是正式制度,成为“捐复”。晚清财政窘迫,大开卖官鬻爵的大门。一般人花钱就能买官当,曾经当过官的人自然可以花钱重回官员队伍。捐复又分两种:向皇帝行贿,也就是钱财充入内务府,供皇帝私人使用;向官府捐钱,也就是钱财用于政府公务。和借助权力关系复出不同,捐复完全是看钱的多少,和官场人情比较疏远。
正如担心买官者品行不可靠一样,皇帝对捐复的官员也不放心。乾隆皇帝就曾说:“从前曾有捐复之例,复经部议删除,第念此等人员内,未尝无可及锋可用之人。若以微眚淹滞多年,亦觉可惜。”可见,朝廷和乾隆对捐复一事也是犹豫的,无奈人穷志短,为了筹钱应对内忧外患,不得不将官职当商品卖。
多条复出的渠道畅通着,让官员问责和免职制度的效果大打折扣。如果问题官员可以复出,那么他犯罪的成本就大大降低,久而久之羞耻心大为降低,恬不知耻地作奸犯科。乾隆说:“(官员)若即被严参,于获罪受震之后,审明复职,而靦然不以为耻,则后此之荡检踰闲,恐不可问。”但是,官僚体制不可能杜绝权力斗争、派系争斗,也不会杜绝卖官鬻爵等现象,也就不能堵住问题官员复出的步伐。
“官员天堂”宋朝,干脆有官员复出的制度。宋律,“命官犯罪……请以赃重及情理蠹害者授诸州参军,余授判司,京朝官、幕职、令录、簿尉,等第甄叙。”连“赃重及情理蠹害”的人都可以重回仕途,那一般的问题官员还不轻松复出啊?
问题官员轻松复出,不清不楚,免职制度就形同虚设。长此以往,官场风气趋向恶劣,上下相蒙,开始小打小闹,渐渐的大手大脚,以贪赃渎职为常事,巨贪大恶前赴后继。受伤的还是老百姓和整个社会。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