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医生妙手回春修古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物医生正在修复乾隆天蓝釉四方瓶
 

气势恢弘的唐代陶瓷、高雅清丽的宋代窑器、浑厚质朴的元代瓷器、雍容华贵的明清瓷器……有谁知道,这一件件看起来完美无瑕的艺术珍品,曾经残破不全,甚至粉身碎骨过。日前笔者走访了全国工商联古玩商会文物修复中心,亲眼目睹修复专家们如何妙手回春。

文物修复专家周志才是画家出身,多年积累的色彩和绘画经验为陶瓷修复提供了先天优势,所以他一直强调“艺术修复”而不是“技术修复”。而年轻一代修复师孙大为和张大明是毕业于文物修复与鉴定专业的高材生,这两个年轻人热衷于将文物修复与文物鉴定交织在一起做,还喜欢从物理和化学的角度探讨文物修复的细节。

在采访现场,笔者见到这三位“文物医生”正围绕在“手术台”旁,修复一件明代青花瓷器。这件瓷器坯薄,釉色纯正,釉面平滑,晶莹发光,纹色精细流畅,称得上是明青花瓷器中的精品,但是由于破碎严重,修复难度极大。遇到这种情况,“文物医生”们总要制订一个保证修复质量的方案。

第一步是先对破损的瓷器进行严格的清洗处理,除去油污杂质,再进行试拼编排等修复前的准备工作,让瓷器恢复原貌露出真身。“现在商业修复市场很乱,有时候我们接到的瓷器是已经被修复过的,可以达到商业交易的目的,但是失去了原生态的历史和艺术风貌。”孙大为说:“这种随便拼接对文物本身是损坏而不是拯救,这时候我们迫不得已要给‘文物’重新做一次手术。”

“瓷器在固定过程中不能损伤釉面,这个过程中碎片儿很容易断裂,因为瓷器没有延展性,要在四面施加恰当的压力,运用力学原理才能行。”周志才说。

“黏结后的瓷器,在片与片之间会留下一条黏结细缝,这条细缝一定要填平才能最后饰色,所以需要打底子。”张大明正在用一把小型牛角刮刀一层层地刮涂,每刮涂一层要等着干燥以后用细砂皮打磨一次,磨成微薄的一层能遮盖住黏结细缝。

修复中最难的工序是作色作釉,以青花修复为例。由于青花瓷器的底色釉面色彩多变,光亮透明,这就很考验修复师的色彩感。“饰底色时,先按照原器物的多变底色,调配好涂料,底色粗细均匀,层次分明,有与原瓷器表面融为一体之感。”周志才介绍:“底色饰好后,还要作画。动笔前先研究瓷面花纹的构图与绘画风格。色漆要调配得浓淡适宜,以便于运笔。接笔必须线条流畅,一气呵成。修复完成后底色、纹色、光泽都与原器一致,不露痕迹。”

最后一步是做旧。“修好的文物要让人一眼看去就知是老的东西,不能修过了将其变为新的。”周志才说。陶瓷器物表面会呈现出一些自然形成的旧貌,修复时要注意保护其原貌,修复其损坏部位,使其与整个器物浑然一体,古韵犹存。

迄今为止,数百件曾经残破的古代陶瓷经过他们的修复重现昔日的光彩,他们修复的不仅是古代窑工们的心血之作,也让现代人清晰地欣赏到中国古代陶瓷的精华。

责任编辑:bd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