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天亡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天亡簋于西周初期著名青铜器,又称“大丰簋”或“朕簋”。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郿县,是研究西周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物,同时是西周铜器断代的标准器。此器肃朴庄重,周身饰以旋龙纹,内底有铭文八行七十七字,大篆。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天亡簋高24.2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18.5厘米,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郿县,为西周盛食器。器侈口,四兽首耳,下垂方珥,鼓腹较深,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腹与圈足饰蜗体兽纹,是西周初年的典型器物。器内底铸铭文8行78字,记录了一件发生在3000多年前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个历史事件就是周武王姬发在伐纣灭商后举行祭祀大典,祭奠多亏祖先和父亲文王的保佑,才得以伐纣成功,确立周朝的统治地位。

在天亡簋的器腹内,刻有铭文8行、共76字。铭文先说王有“大丰”,即说武王要举行祭祀大礼,泛舟于辟雍的池中,祭祀于辟雍内的明堂。武王降命于助祭的天亡,让他帮助衣祀王父文王和事喜上帝。然后记述武王受到文王护佑,终于灭商。作器者天亡说明,为了称颂王的功德,因而作此簋以为纪念。铭文中的“辟雍”本为西周天子所设的太学,东汉以后,为历代祭祀之所。明堂为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及祭祀、庆赏、选士等大典,均在此举行。“衣祀”指遍祀先王。“事喜上帝”的喜,即《诗经·商颂·玄鸟》中“大糦是承”的糦,即祭上帝。

铭文字形参差错杂,变动不居,在拙朴散乱中显示运动与和诣之美,有轻有重的笔画在某种程度上有自然书写带来的笔墨痕迹。其铭文用韵协调 ,开创了千古词赋先河,也是中国韵文的最早表现形式。

天亡簋和西周初期的宜侯夨簋、井侯簋、太保簋(均作四耳)以及河南洛阳塔湾出土的回旋龙纹铜殷(下连方座)其形较近似,它不仅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书法价值,也是在西周铜器断代上作为依据的一件重要标准器。

它无论在器形、纹样图案、铭文、书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商代铜器那样的流丽和奇饰。这说明早在商代末年,周人的文化艺术已经十分发达。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