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奈良正仓院唐传乐器
公元 8世纪以来,中国和日本两国间的音乐文化交往频繁。日本经常派「遣唐使」、「学问僧」和留学生前来中国,他们在中国演奏日本音乐,又把唐朝的音乐和乐器带回日本。此后的1200年中,唐乐在日本不断地流传,演变成日本形式的雅乐。公元702年,日本设立「雅乐寮」,有乐师专门演奏唐代传去的乐曲。开元年间,日本人吉备真备在中国留学17年后,回国时带走了相传为武则天撰写的《乐书要录》、方响、铜律管等。当时,许多由唐朝运往日本的宝物被存放于奈良的正仓院,其中绝大部分比较完好地留存至今。
1200年以前,奈良是日本的首都。正仓院为当时所建的一座木结构的建筑,是专门用以存放圣武天皇(公元724~748年在位)遗物的御用宝库,历代受到极其严密的监管保护。正仓院所藏的物品种类十分丰富,计20种、240类、5645件,包括衣冠服饰、武备农工、日常器用、游艺玩好、佛教法具等等。其来源,有中国隋唐两代,通过当时的遣隋使、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和渡日僧从中土带来的;有来自中土或新罗、百济(今朝鲜)的工匠在日本制作的;也有日本奈良时代(公元645~781年)吸取唐代文化,结合日本本土的风格创作的器物。正仓院收藏了不少来自唐朝的乐器和有关文字数据,其中乐器计有琴、竖箜篌、阮咸、五弦琵琶、曲项琵琶、方响、横笛、笙、竽、腰鼓和排萧等,大多保存良好,成为今日研究唐代音乐的重要文物数据。其中一些乐器,今天人们对其的了解,仅能从文献的记载中约略揣摩其形象。如五弦(五弦琵琶)、阮咸、尺八和箜篌等。正仓院还保存了唐代著名歌舞大曲,如《秦王破阵乐》、《兰陵王》、《三台》和《浑脱》等大曲所用的衣装舞具。这些文物在中国本土,已经难觅其踪。
今天的国际学人,尤其是研究唐史唐乐的专家学者,莫不以一睹正仓院宝物为快。而日本国人更是以此荣,倍加珍视。对于一年仅有一度的局部开放,正仓院对观览者的资格审察尤严,唯有本国的高级官员和专门学者可以参观,其余各色人等一概无此眼福。
正仓院宝物深藏于北、中、南「三仓」之中。三仓又各分「下」、「上」二部,每部又分数「棚(指玻璃陈列展柜)」。与音乐有关的文物主要存放在北仓下部之前棚、中棚;北仓上部之北棚;南仓下部之中棚;南仓上部之北棚等。正仓院的藏品在 80年前曾被「修整」过一次。当时的修整,导致一些文物原貌的改变,给今天的研究造成了可以想见的困难。今据傅芸子着《正仓院考古记》中所述,对正仓院所藏音乐文物作以下介绍①。
1 正仓院金银平纹琴
至少已有 3000余年历史的中国古琴艺术,约于1000多年以前传入日本,成为日本学人极为喜爱的高雅艺术。正仓院的北仓所藏「金银平纹琴」即是重要物证。
正仓院的北仓所藏有天平胜宝八年( 756)和天平宝字二年(758)的五卷《献物账》,记载珍品尤多。金银平纹琴被置于北仓下部前棚内。据《正仓院御物棚别目录》载:「据《献物账》所载,弘仁五年十月十九日出陈,后弘仁八年五月十七日,易入此琴。」弘仁八年当为中国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此琴的年代,当不晚于该年。又据此琴所题「乙亥」干支,其最早可能在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最晚也应该在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
该琴的琴体表现施精美的金银平纹琴,有人物、鸟兽、花草等内容。所谓「金银平文(纹)」,为古代一种木器的装饰工艺,方法是在木器表面用金银箔片镶嵌成花纹图案,再纹漆而成。据说花纹为平面者称为「平脱」,花纹浮出者即为「平文」。琴体的背面龙池两侧作银文双龙,上下点缀花采;凤沼所饰纹样相近,但龙纹改作凤纹。龙口下借用后汉李尤琴铭:「琴之在音,荡涤邪心,虽有正心,其感亦深。存雅却郑,浮侈是禁。条畅和正,乐而不淫。」琴体的两端和两侧,均施有金文鸾凤麒麟间以银文云鸟花蝶,显得富丽堂皇。
琴之轸、足为象牙制,琴身断纹为冰裂断。琴腹颈部嵌有方界,内饰图为三道士赤足盘坐树下,周围珍禽异卉。中间 1人弹奏阮咸,左1人抚琴,右1人饮酒。三人上方,云山飘渺,有两个道童跨凤执幡,分列左右。界外山间,有两个控鹤童子。构图颇有道教意味,似与唐玄宗崇道好乐有关。方界之外,树下饰两个胡装人物,饮酒鼓琴;琴两侧左右各有3人,亦为胡装人物。《见图3》
琴旁置有一个贮存琴弦的「银平脱盒子」,盒内还存有残琴弦。
除了金银平纹琴之外,正仓院南仓下部中棚内尚存「桐木琴」 1件,已残。正仓院北仓下部中棚内另存有泥金绘新罗琴和金薄押新罗琴各1件。正仓院南仓下部中棚存有「桧和琴(日本琴)」、「新罗琴」各1件。均为公元八九世纪之交时的遗物。
2 正仓院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正仓院「螺钿紫檀五弦琵琶」与金银平纹琴同置于北仓下部的前棚内。
五弦琵琶和另一种四弦的「曲项琵琶」约在两汉时同从西域传入中国,公元五六世纪盛行于北朝。入唐后,两种琵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宫廷坐部伎、立部伎均使用之。并在演奏技艺和音乐文化内涵上出现了重大的变革,逐渐融入中原文化。五弦琵琶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与曲项琵琶融汇合流,约在宋代失传而退出了历史舞台,所以今天已极为罕见。
这件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是目前所见唯一的五弦实物,为今天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学者们在论述唐代音乐时必须提及的重要物证。五弦琵琶音箱作梨形,直项,五弦,有品相。其琴体除了面板外,均为紫檀制作,并镶嵌精致的螺钿花纹,内容为鸟蝶、花草、云彩和宝相花纹。花心、叶心间,饰以红碧粉彩,描之以金线,再在上面用琥珀、玳瑁等物精心装饰,十分瑰丽工巧。面板中部有玳瑁薄片的捍拨,捍拨上镶嵌有骆驼载胡人弹奏琵琶的图像,具浓郁的西域趣味。
3 正仓院螺钿紫檀阮咸
正仓院「螺钿紫檀阮咸」也与金银平纹琴同置于北仓下部前棚内。
阮咸为中国汉代出现的一种直项琵琶,圆形音箱,十二品位,四弦。相传为西晋名士阮咸擅长之器,因而唐代武则天时以「阮咸」命名,并发展为十三品位。今简称「阮」,并经过改革,品位增加到二十四个,音量有所扩大,并发展出大、中、小三种形制。常用的有大阮和中阮,是中国民族器乐合奏中的重要弹拨乐器。
正仓院所藏螺钿紫檀阮咸,除了面板外均为紫檀制作,并镶嵌精致的螺钿花纹。背面有螺钿、琥珀、玳瑁等物缀成一对鸳鸯衔珠图案,十分工巧。阮咸长颈,四弦十四柱,音箱作圆盘状。面板正中有圆形捍拨,捍拨上方左右各有一个圆形音孔。捍拨绿地,上以蜜陀僧彩绘四女团坐花间,其中 1人作花下弹阮之状。图中阮咸,与新疆哈拉和卓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墓中出土的《桃花士女游春图》士女所弹及正仓院金银平纹琴上道士所弹的阮咸,制式完全一致。
正仓院南仓下部中棚存有「桑木阮咸」 1件,制与紫檀螺钿饰阮咸相同,只是工艺略逊。桑木阮咸之捍拨上有彩绘,图为绿地上绘二老松下对奕围棋。
4 正仓院横笛和尺八
正仓院北仓下部前棚内,尚存有「雕石横笛」和「雕石尺八」各 1件。
横笛又称笛子、笛,竹制,横吹,上开吹孔,膜孔各一和按音孔六,音域达两个半八度。根据近年来音乐考古发现,可以确定横笛的历史至晚可以推到先秦时期,湖北曾侯乙墓所出 2件横吹竹制单管按孔乐器即为例证。此雕石横笛六孔,长1.225尺(日制),比今日中国流行的笛短,与日本雅乐所用相近。吹孔周围精雕花纹,笛管全体浮雕鸟蝶花草,并刻有类似竹节,宛如竹制,较为生动。
正仓院南仓下部中棚内尚存「牙横笛」和「斑竹横笛」各 1件,刻有东大寺铭识。
尺八流行于唐代,相传为唐吕才创制。尺八竹制,竖吹,形近今日之洞萧,但仅五孔。唐代尺八后与洞萧合流。在中国大绝部分地区已经失传,而为今日日本通行的乐器。正仓院所藏雕石尺八长 1.19尺(日制)。吹孔周围精雕花纹,笛管全体浮雕鸟蝶花草。但正仓院所藏尺八的管细而长,不似今日日本流行的尺八粗重,很可能为中国唐代的原型。
正仓院北仓上部北棚内还存尺八 4件,分别为「玉尺八」、「桦缠尺八」、「尺八」和「刻雕尺八」。四器长度不等,可证「尺八」为乐器名目,不一定均长1尺8寸。所谓「桦缠」,如今日横笛的「线缠」,用以防止竹管风干开裂。四器中值得注意的是「刻雕尺八」。
「刻雕尺八」为多节竹制,通体雕刻精美的花纹,工艺最精。尺八每一音孔,均刻有环状花纹。在第 1孔上,刻有二女像,其一人胡服,着窄袖半臂,发梳左右发髻,作俯身采花状。另一人在其身后,梳高髻,着裙衫广袖,作张袖之姿;后孔下也刻有二女像,刻一女子肩搭织花帔帛,梳高髻,手执纨扇作站立之姿。其稍前有另一女子着裙,头梳双髻,坐弹琵琶四女像并饰以花鸟纹样。《见图12》
正仓院南仓下部中棚内尚存「牙尺八」、「尺八」各 1件,均刻有东大寺铭识。
5 正仓院吴竹笙竽
正仓院北仓下部中棚存有「吴竹笙」、「吴竹竽」各 1件。
笙竽为中国先秦时期即已流行的重要乐器。当时的笙竽均以匏(葫芦)为门,以竹管为笛,以竹簧振动发声;所以在中国先秦出现的八音乐器分类法中,笙竽被作为专门的一类,归入「匏」族。考古资料表明,古代的笙竽与今流行的竹笙在发音原理上有所差异,与今日少数民族苗族的籚笙相近,但造型也有区别。竽在历史长河中逐渐与笙同化,约在宋代失传,仅有笙流传后世。
正仓院所藏「吴竹笙」、「吴竹竽」均十七簧(管)。笙通长 49米厘,其工管长1.395尺(日制)。笙吹嘴较长,余部造型和今笙基本一致。竽也为笙类乐器,今已不传。此竽通长97米厘,其管尤长。其工管长 2.974尺(日制)。所谓「吴竹」,当指今中国江苏一带所产的竹子。日本民族无笙竽一类乐器,这两件笙竽当来自唐时的中国本土。
正仓院南仓下部中棚内尚存「吴竹笙」、「吴竹竽」各 1件,刻有东大寺铭识。其中吴竹竽之匏斗并有银平脱宝相华文和迦陵频伽(佛教传说中的一种美音鸟),为罕见之精品。《图15》
6 正仓院螺钿琵琶和红牙拨镂拨
正仓院北仓下部中棚存有「螺钿琵琶」和「红牙拨镂拨」各 1件。螺钿琵琶四弦四相,曲项,紫檀为梨形槽(音箱),槽背面镶嵌精致的螺钿玳瑁飞鸟花纹,左右配以迦陵频伽,非常雅丽。面板中部原装有捍拨,今已不存。这种四相琵琶为唐代使用的纯西域式琵琶,与今日中国流行的14品相琵琶不同,而与日本雅乐使用的同制。日本雅乐所演奏的琵琶曲,也多出自中国唐代。
同藏红牙拨镂拨为弹奏琵琶所用的拨子,象牙质地,制作精美。表面施以「拨镂」工艺。所谓「拨镂」,为唐代的一种工艺技法。方法是将象牙层层染(或髹)成红绿诸色,再在表面镶刻各种花纹,使各种不同的颜色由于镂刻深浅不一而时隐时现,呈现出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的效果。这件拨子,在红牙上镂刻白纹祥禽瑞兽,再点以青绿两色,尤其显得纤丽工巧,为唐代拨镂工艺之精品。拨镂技法于唐代东传于日本,流行于天平时代,今早已绝迹。
正仓院南仓下部中棚内尚存琵琶 4件。
其一为「螺钿枫琵琶」。枫木质,音箱背面染以苏芳,再以螺钿、玳瑁交织组成花鸟纹样。工艺与以上「螺钿五弦琵琶」相仿。其捍拨上绘有《胡人鼓乐图》:山间阳光照耀,树下一白象载四个胡人骑坐。载胡帽者 2人,一击腰鼓,一展袖起舞。另有2人奏乐,一吹横笛,一吹筚篥。西域风味,跃然画上。据研究,唐代《安国乐》所用琵琶,捍拨上即画其国王乘象图,故此琵琶当为唐时安国琵琶。《胡人鼓乐图》设色浓艳,绘工精细。
其二为「木画紫檀琵琶」。音槽紫檀质,背面以莲花纹样为中心,配一对鸳鸯衔花,其间点缀雁●●,花鸟均用象牙嵌成,雅丽非凡。捍拨红地,上绘《狩猎宴乐图》。图分 3段,上有驰猎者2人,中有宴饮者5人并奚奴2人,宴乐有琵琶助兴。下有骑马逐虎者3人。画面设色艳丽,绘制精巧。
其三亦为「木画紫檀琵琶」。音槽紫檀质,背面满列木画方饼图案小花纹,与上述「木画紫檀琵琶」的大型花鸟纹饰相对照,显得别具一格。捍拨上绘山水人物,已黝黑难辨
其四为「紫檀琵琶」。制作工艺一般。捍拨上绘有鹰。
7 正仓院竖箜篌
箜篌是国际上的一些音乐家相当关注的古代乐器。这种源自西亚,历史悠久并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乐器,对研究东西音乐文化的交流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中国古代,名为箜篌的乐器有 4种;竖箜篌、弓形箜篌、凤首箜篌和卧箜篌。本世纪40年代,日本汉学家林谦三在他的力着《东亚乐器考》中,有过专门的研究。1996年,中国新疆且末县出土了两件弓形箜篌和一些箜篌的残片。这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箜篌实物,是近年音乐考古学上重要的发现之一。
正仓院南仓上部北棚外存有「箜篌」 2件,已为后世的仿制品。正仓院所藏箜篌的2个原件,一个是「玳瑁螺钿箜篌」,另一个是「漆箜篌」。两件箜篌保存情况均较差;严重残腐,仅存残件,有槽、颈、脚柱、响板和梁等部分,其上彩绘尚可辨视。但根据这些残件,已可完全将乐器复原。近年日本著名音乐学家木户敏郎复原了正仓院的唐传乐器,其中也包括了箜篌《图24》。唐代的这2件箜篌实物,属于竖箜篌。其音箱(槽)设置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水平的横木(梁)只起到系弦的作用。除了前述新疆且末出土的扎滚鲁克箜篌(为弓形箜篌)之外,正仓院箜篌是战国以后唯一的箜篌实物标本,也是中国历史上竖箜篌的唯一实物标本,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8 正仓院瓷鼓和漆鼓
中国古今出现的广首纤腹造型的鼓类乐器,名目众多,如杖鼓、拍鼓、蜂鼓、横鼓、长鼓、魏鼓等。正仓院南仓下部中棚存有「瓷鼓筒」、「漆鼓筒」各 1件,也为细腰鼓之一种。
正仓院所藏仅为瓷鼓、漆鼓之鼓身,原均有蒙皮,今年深日久,皮膜已经不存。
瓷鼓筒饰黄绿斑釉,即今日所说「唐三彩」。瓷鼓筒为唐代《高昌乐》、《龟兹乐》等所用的腰鼓的鼓身,本有大、小两种。大者瓦质。小者为瓷质。
瓷鼓筒为木质髹黑漆,鼓皮也已残朽。
正仓院的南仓下部中棚内所存多为乐器,计有横笛、尺八、笙竽、方响、阮咸、瓷鼓、漆鼓、甘竹律、和琴(日本琴)、新罗琴、琴及琵琶等器。除了上文已经介绍的乐器外,还有其它一些音乐文物。如其中所藏「甘竹律」实即排箫,共存 2件,均以竹为管,楸木为缘。其一7管,一为9管。所藏「铁方磬」,中国古代称方响,已经残缺。原有钢片16枚,今残存9枚。方响木架也已不存。又如其中所藏「《破阵乐》大刀」2件,即唐太宗所造《秦王破阵乐》甲士舞蹈时所佩腰刀,是极为罕见的唐代音乐文物。其一长67米厘,另一长66.3米厘。刀身刻有「东大寺」、「破阵乐」、「天平胜宝四年四月九日」等题识。故此《破阵乐》大刀为天平胜宝四年(752)奈良东大寺大佛开眼法会所用的舞具。另据石田茂作《正仓院御物年表》所载,有关《破阵乐》的舞具,尚有袄子、袜、接腰和大刀袋等物。这些物品上也都有「东大寺唐古乐破阵乐」、「天平胜宝四年四月九日」等题识。
日本流传有古抄本《五弦谱》一卷,是今日研究中国古代乐谱的重要参照。而在正仓院所藏古书中,也保存了《天平琵琶谱》一页(图 26 正仓院《天平琵琶谱》)。这是日本天平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抄本,相当于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弥足珍贵。《天平琵琶谱》书写在《写经料纸纳受账》残简纸背面,仅录有《黄锺番假崇》一曲的部分。这两件乐谱所用的符号和记谱法与中国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敦煌曲谱》字形相似。日本汉学家林谦三据此对唐代琵琶乐调问题有较为精辟的研究,其与日本另一位汉学家平出久雄二人,在唐代燕乐宫调理论、正仓院所藏《天平琵琶谱》和中国《敦煌琵琶谱》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至今为中国音乐学家所推崇。《天平琵琶谱》也是研究唐代音乐和中日文化交流的珍贵史料。
唐代,是中国文化交流史上的黄金时代。盛唐之世,上承汉魏雄风,晋隋清骨;又疆域远拓,以其博大的胸怀,吸收了西亚、中亚和南亚次大陆文化的精华,孕育发展成为超级世界璀璨的盛唐文化。它成为东至日本高丽,西及高昌于阗各国仰慕的文化核心。日本奈良正仓院大量唐传音乐文物,虽历千年,保存完好,倍受世界珍视,这既是一个中国音乐文物的宝库,也是一个东西音乐文代交流的突出例证。
注释:
傅芸子:《正仓院考古记》,【日本】东京文求堂昭和十六年六月一日版。
责任编辑:ZF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