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墨盒的收藏与欣赏

铜墨盒的出现大约出现在清朝中期。同治初年,茂才陈寅生开始在盒面上刻上书法或山水花鸟图案,使器物变得精美。齐如山在他的《北京三百六十行》中说:“刻墨盒始于陈寅生”。文物学家邓之诚在《骨董琐记》中也记载:“京师厂肆专业墨盒者,推万礼斋为最先;刻字则始详于陈寅生秀才……时同治初元也。”到了民国年间,北京又出了一位继陈寅生之后冠绝一时的刻铜大家,他就是当时琉璃厂同古堂图章墨盒铺的主人张樾丞。末代皇帝的“宣统御览之宝”、“宣统御笔”和建国后的"中央人民政府"等玺印都是出自张樾丞之手。当时铜墨盒的刻制,除专业刻铜家外,还有文人画家的参与。画家、金石家姚茫父就时常奏刀,自画自刻。他也常与陈师曾合作,陈画姚刻之墨盒,为盒中精品。张樾丞也曾与当时许多名士文人如陈师曾、金城、溥儒、齐白石、陈半丁、王雪涛等合作,由这些艺术家绘图,供其作刻稿。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刻家,所刻、绘图亦有相当精美者,在收藏中当择优藏取。同古堂,荣宝斋,懿文斋等斋号,都有墨盒精品传世。

如今,由于古旧铜墨盒的市场行情猛升,有人借机大肆制售假货,于是出现了大量粗劣的仿制铜墨盒。目前仿因陈寅生、姚茫父等人的最多(这几人从民国时期就有大量的假冒仿制品)。近年市场新仿墨盒所见最多,有些图案模仿旧时经典墨盒,有些干脆就是胡乱臆造的。现在的作伪者多用电动刀或激光加刻名人款、年款,如果仔细观察,文字显得过分规整,深浅划一,不如旧时刻铜艺人的作品生动自然。原来的墨盒虽无名人款,但还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如果加上新款后,弄得不新不旧,半真半假,反而将器物毁坏了,大大降低了收藏价值。

绝大多数的新仿墨盒制作粗糙,加之刻制者缺乏基本的书画功力和刻铜手艺,,刻工极为低劣。有些也制作假包浆,但污浊浮浅,看起来很脏。其实,很多品质好的墨盒是很干净的。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