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老字号名吃之“八大居”饭庄

·同和居

 同和居饭庄位于西城区西四大街,创建于1822年以同怀和悦之意而命名店名。初建之时,系一小店,以经营家常菜为主,顾客大多是贫民大众。民国初年,掌柜牟文卿请御膳房的袁祥福帮厨,袁祥福凭三不沾(不粘盘、不粘匙、不粘牙)等宫廷名菜使同和居有了名气。1939年广和居停业,其大部分厨师来到同和居,使同和居生意火红,名气越来越大。并成为旧京城著名“八大居”饭馆之首。解放前夕,八大居仅存同和居、沙锅居。

1984年前,该店店址一直在西四南大街北口。门上悬挂溥杰先生亲题“同和居”匾额。后迁至三里河月坛南街。新店的营业面积为五百平方米,由一大厅及环其大厅的天和、地和、人和三个KTV厅房组成,配有一流音响,功能多样,环境舒适。可同时接待三百人就餐,并可为各类文艺表演、比赛、庆典活动提供场所。重新开张的同和居饭庄,为满足多方宾客的需要,吸取其他菜系的精华,增设了鲜活鱼、虾、蟹、蛙、蛇等原料,以供顾客随意选用。其烹制的清蒸鳗鱼,黄焖或清蒸元鱼,三吃蛇(皮炸之,骨汤之,肉炒五彩蛇丝),用油爆、宫爆、铁板烧等技法烹制的牛蛙、秀龙鳝,糖醋脆皮鱼等都受到顾客的青睐。

·柳泉居

柳泉居饭庄是饮誉京城创建于明代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的中华老字号,经营北京风味菜肴。

据史料记载,当年 柳泉居院内有一棵硕大的柳树,树下有一口泉眼井,店家主人 用甜洌的泉水酿制黄酒,味道醇厚,芳香馥馥,黄酒馆蜚誉京 都。传说,明世宗皇帝的宠臣严嵩流落街头,端着银饭碗来柳 泉居讨要吃酒,掌柜见银饭碗,知道是严嵩,还听说他写得一 手好字,便灵机一动,取来笔墨纸砚,说道:给你吃酒可以, 但须题几个字。于是,严嵩提笔写下"柳泉居"三个大字。 柳泉居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成为经营北京风味菜肴的特色饭庄, 不少社会名流常常光顾,溥杰先生、老舍先生的夫人胡潔青等 都为该店题写牌匾,使老字号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刘伶不比渴相如,豪饮惟求酒满壶。

去去且寻谋一醉,城西道有柳泉居。

这是旧时北京的一首题为《柳泉居》的竹枝词。柳泉居是一家明代就有的真正北京风味酒馆,初时地址在今护国寺西口路东,由院内的一株大柳树和一口甜水井而得名,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了。在北京的饮食行业中,是一家“超级老店”。

清末民初夏仁虎所撰《旧京琐记》中,关于柳泉居有这样的记载:“……柳泉居者,酒馆而兼存放。盖起于清初,数百年矣。资本厚而信誉坚……”。夏仁虎,字蔚如,号枝巢子,祖籍南京,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来京做官即迁居北京。清朝末年,他曾在刑部、邮传部、农工商部任职。民国初年,曾在国务院、财政部任职。由于他久居京师,又活动于政界,有广泛的社会阅历,所以对当时京城的掌故旧闻、风土习俗、城厢市肆等都比较了解。夏在该书“发凡”中说,“所记断自清同光以来,其非见闻所及者,有昔贤之纪录在,宁阙(缺)焉。若征引旧闻,不在此例。”该书的资料来源多取“琐闻逸事、里巷俳谈”,“向壁虚构,则非所取”。由于书中内容多为作者所见所闻,所以较为可信,给我们今天研究北京历史、掌故、风俗等提供了一些难得的资料。

关于柳泉居准确的开业年代已无考,但数百年的历史已足以说明它的悠久。在北京的饮食行业之中,即便是著名的“老便宜坊”、“都一处”等,亦不如柳泉居“年长”。

从以上资料中,还知道柳泉居初时是一家酒馆。黄酒以浙江绍兴和山东的出品最好,即所谓“绍兴黄,山东黄”,可老北京也能酿造黄酒却鲜为人知。旧时,柳泉居与“三合居”、“侧露居”号称北京“三居”,便是酿造京味黄酒的作坊,均系“前店后厂”。三合居开业于清光绪年间,地址在东华门,因当年是由三人合伙集资开办,故名“三合居”。仙露居也开业于清光绪年间,坐落在崇文门外茶食胡同路北,因喻其酒为“仙人”洒下的露水酿制而成,取名“仙露居”。此三“居”均以酿造京味黄酒而闻名。他们的黄酒酒质清亮透明,喝起来绵软舒适,酒度适宜,清香浓郁、醇和味甜,颇受饮者喜爱,清人还有诗句赞道:“饮得京黄酒,醉后也清香。”还有“京城三居共同,清香醉神仙”的美句。

以后,除“三居”外,又相继出现了一些黄酒店,较有名气的还有“四大茂”,即“和茂”、“勤茂”、“同茂”和“盛乾茂”酒店。北京曾出现过黄酒业的“全盛”时期。到了本世纪三十年代前后,由于政局动荡,内战频仍,经济萧条,北京的黄酒业由盛而衰,竟至消失的边缘。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九月二十二日的北京《实报》有一篇题为《黄酒业日见衰微》的文章,副题为“三居仅存一柳泉,四大茂相继倒闭”。文中说:“黄洒产地以浙绍为佳,本市业此著名者,除柳泉、三合、仙露三居之外,尚有四大茂:即和茂、勤茂、盛乾茂、同茂等是也。今之黄酒店出品,大半皆为本地造,求有三五十年陈绍花雕,谈何容易?三居仅有柳泉尚在勉强支持,四茂因东伙缠讼,早已相继倒闭。

“国都南迁,市面繁荣一落千丈,吃喝上早已由讲究而变成迁就矣。三五十年之陈绍,宴席上改用三十年白兰地与上等舶来洋酒者居多,普通人聚餐,以‘山东黄’与‘山西黄’为最需要,盖以两种皆为本地自造,取值低廉也。”

后来,柳泉居也渐渐改为专营北京风味菜肴的餐馆,而且店址也从原处迁至迤南路西,失去了“柳泉”的“风水宝地”。

另外,柳泉居与著名的北京作家老舍老先还在历史上有点“关系。”前面已谈到,初时该店位于护国寺西口路东,老舍先生幼时便住在与之仅隔一条护国寺街的小杨家胡同。老舍写《四世同堂》就曾以此为环境素材,当然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老舍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也曾以此处为背景,而且还提到了柳泉居以及附近的“天泰轩”、“兰英斋”等老字号。

柳泉居经营的菜以中档为主,选料广泛,精于刀工,讲究造型,烹饪手法以爆、炒、熘、烧、焖为擅长。特色菜有荷花燕菜、 云片鲍鱼、果料鱼骨、金丝海蟹、火爆腰花等,尤其以拔丝菜 最地道,拔丝莲子、苹果、鲜奶……金丝缕缕,喻"情谊绵绵"。 该饭庄工艺面点独具特色,北京传统的系列豆沙包是该店名优 食品,颇受顾客青睐。 近年来,柳泉居饭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引进了新的菜肴, 如炒鳝糊、油条八宝饭等等。

饭庄就餐环境舒适,两层楼式结构,可同时接待400人用餐,有4个雅间,可提供卡拉Ok服务,婚庆婚宴服务更具特色.

·和顺居(砂锅居)

在北京知名的大饭庄中,真正以北京独特风味为特色的不多。明清两朝定都北京,四面八方来京做官、经商和谋生的外籍人,把山东"鲁菜"、江浙"淮扬菜"、广东"粤菜"等带进京城,以各自的特色立足北京,形成了京城饭庄"外邦菜"繁盛的局面。在京城"本邦菜"饭庄中,除清真"东来顺"羊肉馆,最知名的汉族饭庄就是"砂锅居"白肉馆了。

砂锅居饭庄位于繁华的西四南大街路东,它开业于清乾隆年间,已有200多年历史了。砂锅居自开业始,直到民国年间,一直是半日营业,到中午12时,就摘"幌子"、卷门帘,停止营业。这也算京城饭庄中的一怪,故京都流传有歇后语"砂锅居买卖--过午不候"。

其实,砂锅居真正"过午不候"的原因,是它的"货"做不出来。砂锅居卖的白肉,是头天晚上宰杀一头百十斤重的"京东鞭猪",拾掇干净后,连夜放在一口直径四尺,深三尺的大铁锅中煮,经一夜煮火靠 ,次日晨正好熟透,八时营业,一上午就卖光了。由于一天只能卖一头猪,故只能"过午不候"了。这一罕见的经营方式,也起到了广告的作用。

人们为了品尝这一口儿,早早到砂锅居候着,生怕吃不上,有时还要预先订下。一来二去,砂锅居的名气越来越响,生意兴隆,始终不衰。 砂锅居的来历和形成,与北京民间的"祭祀"活动有关。北京民间,旧时有"祭天还愿"的习惯。人有三灾六难,或企盼升官发财、生儿生女,消灾免祸等愿望,就烧香磕头,对天"许愿"。"许愿"不管灵验与否,全都要"还愿"。到清朝满族人入主北京,把满族"祭祖安神"的一套形式搬了过来,把"祭天还愿"搞得很隆重。"还愿"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杀牲"上祭,把整猪整羊宰杀后,煮熟"上供",然后,亲朋好友"吃供尖",大伙享用一顿。当然,穷门小户不可能有如此排场。只有豪门大户,才"供"得起整猪整羊。"供品"不能自己享用,要请人分食,才能为主人祈福。

北京西城从西单到西四一带,清朝时是王公贵族的住地,定王府、礼王府、乃兹府等大宅门,全在缸瓦市附近。缸瓦市也就设有"看街的"更夫。附近王府豪宅,每次祭祀后所余"供品",就赏给看街的更夫们吃。有时,更夫们吃不了,再转分给相熟的穷百姓和乞丐们吃。缸瓦市原是卖缸、盆、瓦罐的一条街,清中叶渐渐萧条。街上有不少存缸瓦的旧房子,更夫们就在空房子里架锅设灶,把祭祀给的"白肉"加工后自食,也邀穷朋友、穷街坊来共食。

久而久之,这些穷朋友、穷街坊,不好意思吃白食,就常带些油盐调料、柴米灯烛来帮衬。后来,演变为逢来吃"白肉"者,就收一些钱,形成卖"白肉"的小馆。

这时,虽是馆子,但没有字号。来此吃"白肉"者多是穷人、乞丐,便自嘲称为"砂锅居"。因旧时乞丐多用砂锅乞讨,讨来吃食,用柴火一热即可食,所以称乞丐为"把砂锅的"。这便是砂锅居名字的由来。

到了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年),东四牌楼有一家"白肉馆"叫"和顺馆",生意衰微,经营不下去,店主见砂锅居生意很好,就找人撮和,与砂锅居合并,改字号为和顺居。 砂锅居正式起字号为"和顺居"后,又租下周围几间旧房,重新翻盖了店堂,请人题写了匾额,营业环境大大改善,生意更加红火。

原和顺馆老板姓刘,他接手经营和顺居后,把他一个当厨师的亲戚请来主厨,在"烧燎白煮"的传统厨艺上,下了一番功夫,创造出了一些特色白肉菜,吸引来不少附近王公贵族、富贾名人,砂锅居名气渐渐大了。 白肉吃法因源于祭祀,故有不少禁忌和讲究。烹制只用白汤煮,用火燎和油炸,而不能炒、烹,不能配加蔬菜,只能蘸细盐末等。于是,制作祭神肉肴的厨师,便想尽办法,在有限的手段里,丰富品种。"烧"就是用油炸后再烹调。

"燎"原是满族人进关前,祭祀时所用的生烧火燎猪羊肉的做法。将带皮的五花猪肉,上火生烤,将肉皮烤焦后,去掉外层烤糊的老皮,再切片用锅煮。"白煮"就是把猪肉、内脏放在大锅内用旺火炖,再用微火火靠 ,使之汤味入肉,煮熟后再切片,蘸酱油、蒜泥、韭菜花、酱豆腐卤、香油等调料而食。"砂锅居"用"烧燎白煮"可制作出24、32、48、64等各种档次的"烧碟",每种菜全有非常好听的名字。

砂锅居虽然字号叫和顺居,但人们还是习惯称它为砂锅居。解放前,砂锅居的匾额有三块,左为"和顺居",右为"砂锅居",中间是"白肉馆",这也是很独特的。砂锅居原有刘姓经营,后易主到厨师吴姓手中,直到解放后公私合营时,仍是吴经理。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京沦陷日伪之铁蹄下,因"砂锅居"风味独特,名气很响,所以日本和汉奸中的要人,常在此吃喝请客。此类恶人才不管你什么"过午不候"呢!他们经常是下午和晚间来此吃喝,店主慑于日伪的淫威,不得不改变多年的经营习惯,实行了全天营业。从此,砂锅居才不摘中午的幌子,增添了晚餐。

解放后,砂锅居得到很快发展,1952年,砂锅居为适应大众口味,增添了用小砂锅炖煮的"砂锅白肉"、"砂锅鸡块"、"砂锅丸子"、"砂锅豆腐"和"什锦砂锅"等砂锅菜,受到顾客欢迎。五六十年代,许多文化界知名人士,经常到这里聚会请客。砂锅居从此也算真正名副其实了。 进入新时期,砂锅居恢复了三百年老字号传统,不仅扩大了门店,装修了厅堂,而且挖掘出一些百年特色菜,品种也扩大到白肉以外的各种炒菜。

如今砂锅居已是中外游客品尝京味特色菜的高档餐馆。三百年仍在老地点缸瓦市经营,这在北京老字号中,也不多见。

白片肉

历史:白片肉,又称"白煮肉"、"白肉",起于清代。满族入关后从宫中传到民间。据《梵天庐丛录》载:"清代新年朝贺,每赐群臣吃肉,其间不杂他味,煮极烂,切为大脔,臣下拜受,礼至重也,乃满洲皆尚此俗。"《清稗类钞》亦载有:"满洲贵家有大祭祀或喜庆,则设食肉之会。无论旗汉,无论识与不识,皆可往。食愈多,则主人愈乐。肉皆白煮,无酱油,甚嫩美。"开业于清乾隆六年(1741)的北京砂锅居(原名"和顺居")二百多年来一直出售白片肉,久著声誉。清袁枚曾说:"此是北人擅长之菜,南人效之终不能佳。"

特点:用猪肉加工煮制而成。成菜片薄如纸,粉白相间,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蘸上诸味吃,风味独特。 工艺:将去骨的新鲜猪通脊肉或五花肉切成宽约13厘米的条,再切成长20厘米的块,刮洗干净,皮朝上入锅,加清水,盖上锅盖,用大火烧沸,转用小火煮2小时。撇去浮油,捞出晾凉,撕去肉皮,切成长约12厘米、厚0.15厘米的大薄片,整齐地码在盘内即成。随上酱油、蒜泥、腌韭菜花、酱豆腐汁、辣椒油等调料,由食客自行选用。

·广和居

早年,北京名饭馆有“八大居”者,广和居是其中之一。它座落在宣武门外菜市口附近的北半截胡同南口路东,是一套大四合院,临街三间房,南头半间为门洞,门洞正对院内南房的西北墙,墙上有砖刻的招牌,权当影壁。院内各房,都分成大小房间,个人独饮,三五小酌,正式宴会,各得其所。

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广和居在北半截胡同路东,历史最悠久,盖自道光中即有此馆,专为宣(武门)南士大夫设也。其肴品以炒腰花、江豆腐、潘氏青蒸鱼、四川辣鱼粉皮、清蒸干贝等,脍炙人口。故其他虽隘窄,屋宇甚低,而食客趋之若鹜焉。”这些食客不少是当时有权有势的大官,有影响的人士。夏枝巢《旧京琐记》亦载:“士大夫好集于北半截胡同之广和居,张文襄(之洞)在京提倡最力,菜之著名者为蒸山鱼。曰潘鱼者,出自潘炳年;曰曾鱼者,创自曾候(曾国藩);曰吴鱼片,始自吴闺生。”张之洞还写诗记载这家饭馆的名菜,其诗曰:“都宫留鲫为佳宝,作(鱼+会)传方洗洛尘。今日街南逢柳嫂,只缘曾识旧京人。”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是一位书法名家,每次逛琉璃厂,都要到广和居就餐。戊戍变法之际,不少变法名士,如杨深秀、谭嗣同、刘葆真等,也常到广和居聚会。晚清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也是广和居的座上常客,曾有欠酒债写欠条的趣闻。何绍基一家三代居南半截胡同,地近广和居,故经常在此饮酒宴客。后来,何绍基因上疏“条陈时务”,被革职,郁郁不乐,遂以广和居为饮酒消愁之地。日久天长,欠账越来越多,年终时付不出酒债,便亲笔写了一张欠据,交给店家。何是当时书法名家,一字千金,广和居老板得此真迹,如获至宝,便请人裱糊起来,挂在店堂中,既装饰了门面,又提高了饭馆的身价。很多好事者专程来看何绍基的真迹,广和居的生意也就更加兴隆了。

潘鱼 

北半截胡同广和居,晚清百十年间成了名流雅聚的所在,曾创兴了许多"名人菜","江豆腐"、"潘鱼"便是很有名的。潘鱼是潘公祖荫所创,用整尾鲤鱼折成两段,蒸成以后,煎以清汤,汤如高汤色,并不加其他作料。鱼皮光整,折口仿佛可以密合,但鱼肉极烂,汤极鲜美。

五柳鱼 

也是广和居的拿手菜,广和居关闭后,以春华楼最佳。五柳鱼系仿西湖做法,形同红烧,另外鲜菇丝、笋丝、火腿丝、红辣椒丝、口蘑丝共五种,所以称为"五柳"。另据广和居老人讲,这个菜为一陶姓京官所授,因陶渊明写过《五柳先生传》,故将应叫的"陶鱼"转义为"五柳鱼"了。

广和居三不粘与清宫它似蜜

三不粘

三不粘,外形呈软稠流体状,似糕非糕,似羹非羹,用匙舀食时,它一不粘匙,二不粘盘,三不粘牙,清爽利口,故名。三不粘,用鸡蛋黄加工烹制而成。成菜色泽艳黄,绵软柔润,入口香甜。

三不粘,开始扬名于清末开业的广和居,后传入百年老店同和居饭庄。该店名厨宋进义曾以此菜赴海外献艺,深得赞赏。其徒、高级技师赵树凤继承衣钵,艺压群芳。

三不粘的用料虽极普通,但烹制颇费工夫。既要掌握好火候,又要双手并用,一手搅炒,一手淋油,一刻不停,至少搅炒十几分钟、四百多下方能成功。

三不粘的制法:将鸡蛋黄、淀粉、白糖、清水一起搅打均匀,过细箩。炒锅置中火上,放猪油烧熟,将调好的蛋黄液倒入,迅速搅动。待蛋黄液呈糊状时,随即一手徐徐加熟猪油,一手不停顿地搅炒。约炒十多分钟,直到蛋黄液与油融为一体,变得柔软有劲,色泽黄亮,不见油迹且又不粘炒锅时,出锅装盘。

它似蜜

它似蜜,始于清末,原出自清宫御膳房。据说,有一次御厨用最嫩的羊里脊肉,给慈禧太后精心做了一个菜。慈禧太后食后觉得特别软嫩香甜,便召来厨师询问此菜何名。厨师不敢贸然回答,就请慈禧太后赐名。慈禧太后顺口说了声它似蜜一样甜。于是"它似蜜"就成了这个菜的名称。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北京清真馆的名菜。北京原宴宾楼清真饭庄名厨杨永和经验老到,颇擅长此菜。其得意门生、布拉格国际烹饪大赛金牌获得者乔春生,得其真传,烹制此菜屡受赞许。

用羊里脊肉加工烹制而成。成菜色呈酱红,形似杏脯,软嫩滑润,甜香如蜜,回味略酸。将羊里脊肉洗净,斜刀切成如杏脯般大的薄片,用甜面酱、淀粉反复抓匀、上浆,入热油锅迅速拨散。待里脊片刚一变成白色,立即倒出沥油。锅内放底油,用大火烧热,下滑好的里脊片,及用姜汁、糖色、酱油、醋、糖、绍酒、淀粉调好的料汁,快速翻炒,使里脊片沾满芡汁,淋上麻油,出锅装盘即成。

·同福居

芙蓉酒家位于海淀区学院路十七号,前身系同福居。北京八大居之一,自1995年12月27日由前门大礼沙帽胡同迁此,至今已有四十年的店史。

芙蓉酒家是95年度北京市商业系统优秀企业之一,北京市商业销售服务先进 单位。连续多年荣为全国卫生红旗先进单位,是涉外定点餐厅,“物价、计量” 双信单位。曾在93年争奥运烹饪大赛中获个人金牌奖,团体银牌奖。在95年旅游 川菜大赛中获热菜银牌,冷菜铜牌。

酒家系特级烹调,以经营川菜为主,兼营芙蓉烤鸭,系列火锅,承做工作餐 等。厨师力量雄厚,炒菜技艺精湛,菜肴选料考究,在同行业中独居一格,酒家 有特级烹饪技师一名,特二级厨师八名,高级面点师二名,特级宴会师二名。酒 家设有宴会厅,卡拉OK包间,雅座单间等。可以同时接待300人用餐,可以承办不 同档次的会议、宴会、酒会、家庭聚餐等。同时有上门服务、电话预约等项目。 我们的服务宗旨是:精心制作,全新奉献。

·龙泉居

北京本地帮的小饭馆,只以饼、面为主,再就是饺子、馅饼,米饭不大备。再高一点的小馆,才备米饭、炒菜。所经营的炒菜也只是以肉为主,鸡、鸭、鱼、虾是不大能应付的。龙泉居开始营业时也属于这一类小馆,它是保定馆。保定,是河北省大埠,保定饮食在北方也很有名。因此龙泉居供应品种与北京馆完全相同,但不是那样故步自封,生意作得比较灵活,善于变革和适应环境。不管是经营方法、烹调技术,都大胆发挥,显示出它自己的特点,博得顾客的赞誉。

北京自一九二七年以后,旧军阀集团倒台,换上了新政客和新贵。达官富贾纷纷南下,酒食征逐之场,比较冷落了许多。大饭馆、大饭庄的营业难以经营了,市面上中等饭馆的需要骤增,龙泉居就是利用这个空隙得到发展的。

龙泉居设在西四牌楼大街路东,隔马路的对面就是赫赫有名的大饭馆同和居,这里地虽冲要,但没有娱乐场所,大商店少,饭馆也很缺乏。除同和居外,没有一家中小饭馆。便餐小酌,不便走进同和居,只好到大酒缸了。龙泉居得到发展,应该说是正常的,但这仅只是地利,而人和则起了更大的作用。

西四牌楼附近没有大机关、大学校,但羊肉胡同的平绥铁路局,是一个有几千人的单位。旧社会人们称在银行、铁路、邮局的工作为“铁饭碗”,没有失业的危机,工资较高又有保证,职员们自然难免吃吃喝喝,可究竟是小职员,走不进同和居那样大馆子,大酒缸又难满足。龙泉居介于二者之间,于是趋之若骛。

龙泉居的特长归纳下来有三点:一、看利薄,调味精,货真价实,便宜合理。二、对顾客负责,机动灵活,尊重顾客的意见和要求。三、烹调认真,一丝不苟,生意不问大小,一律认真对待。最使人不忘的是他家的高汤,真正达到高汤的作用。北京的饭馆习惯在顾客饭后奉送一碗高汤。既然奉送,成了例行公事,不过应付一下,实际上没人认真来喝。有的小饭馆,高汤拿上来混浊不洁,怪味百出,有人讽刺叫它“刷锅水”。唯有龙泉居的高汤,名实相符,不愧为“高”,它的汤,清而不混,鲜而有味,有时还配上豆苗、鲜菜、紫菜,凡是吃过他家高汤的人,无不赞赏,有时甚至不另叫汤菜,专等这碗高汤喝。

龙泉居所制的小菜,质量超过同行。他家烧的锅贴豆腐,油爆猪肚,更有独特风味。仿川菜烧的回锅肉,仿晋菜烧的过油肉,很有特色。饭菜中一味川冬菜炒肉未味美而下饭,极受欢迎。吃惯龙泉居的饭菜,再吃其他北京馆子的饭菜,便有“曾经沧海”之感。

·同福居

芙蓉酒家位于海淀区学院路十七号,前身系同福居。北京八大居之一,自1995年12月27日由前门大礼沙帽胡同迁此,至今已有四十年的店史。

芙蓉酒家是95年度北京市商业系统优秀企业之一,北京市商业销售服务先进 单位。连续多年荣为全国卫生红旗先进单位,是涉外定点餐厅,“物价、计量” 双信单位。曾在93年争奥运烹饪大赛中获个人金牌奖,团体银牌奖。在95年旅游 川菜大赛中获热菜银牌,冷菜铜牌。

酒家系特级烹调,以经营川菜为主,兼营芙蓉烤鸭,系列火锅,承做工作餐 等。厨师力量雄厚,炒菜技艺精湛,菜肴选料考究,在同行业中独居一格,酒家 有特级烹饪技师一名,特二级厨师八名,高级面点师二名,特级宴会师二名。酒 家设有宴会厅,卡拉OK包间,雅座单间等。可以同时接待300人用餐,可以承办不 同档次的会议、宴会、酒会、家庭聚餐等。同时有上门服务、电话预约等项目。 我们的服务宗旨是:精心制作,全新奉献。

·恩成居

·万福居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