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张伯驹故居 传奇于后海谢幕
故人何寂寞
弓弦胡同1号来头不小,原是李莲英的宅第,据说格局模仿颐和园排云殿,慈禧曾亲自前来参观并赞不绝口。后来,张伯驹购下这大宅,亦曾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住处。
抗战胜利后,伪满洲国垮台,大量国宝字画流落民间,古董商们蜂拥而至。张伯驹听闻隋代画家展子虔所绘《游春图》已被一古董商购得,生怕此宝被卖到国外,遂将之收购。此前,他已“屡收宋元巨迹,手头拮据”,于是只能“售出所居房产付款,将卷收归”,弓弦胡同1号就这样被卖掉了。
我寻找弓弦胡同1号的过程极不顺利,而且无果。问路一无所获,查地图也查不到,我一度认为,这胡同已随城市化进程而湮灭。
写此文时,我再次查阅资料,发现有心人已找到了弓弦胡同,他比我更肯求索,去图书馆查阅地名志,查到这样一段话:“清末,将大小拐棒合并统称大拐棒胡同……1965年,将弓弦胡同并入。”他还查了民国老地图,发现弓弦胡同确实在大拐棒胡同旁。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弓弦胡同1号已不复存在。根据这位有心人记录,有老街坊告诉他,1949年后,这里一度成为北京图书馆的宿舍,住户们称之为“张家花园”,但七十年代中期,这里已被拆除,建了楼房。
后海南沿26号则是张伯驹与潘素晚年时的住所。这个位于什刹海湖畔的小院,清静雅致。当年我前来寻访时,这里还是私宅,尚未被辟为“张伯驹潘素纪念馆”。报载,2011年6月,故居开始改建,2012年2月,纪念馆开始对外开放。为了创办这个纪念馆,原居住在这里的张伯驹女儿张传彩主动选择搬离,外出租房住。这个年近八旬的老人态度如此坚决,想来也跟张伯驹晚年所受的不公遭遇有关。
张伯驹以弓弦胡同1号为代价换来的“天下第一名画”《游春图》,1937年时变卖家财购得的“中华第一帖”《平复帖》,以及三十余年来收藏的大批国宝,都于这后海南沿26号小院中陆续送出,捐给国家。他在《丛碧书画录》序言中写道:“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是则予为是录之所愿也。”
这位民国四公子之一出身名门,伯父张镇芳进士出身,晚清时曾署理直隶总督,民国时曾任河南都督,后弃政从商,任盐业银行董事长。因张镇芳无子,于是将侄子张伯驹过继为子。这种出身富贵的公子哥,若有才情有追求,堪称“无敌”。张伯驹热衷藏书读书,亦爱琴棋书画,收藏鉴宝,还是京剧名票。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