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秋
王冶秋 (1909年1月2日~1987年10月5日) 又名野秋。安徽霍邱人。
华人民共和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60年代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主持研究和选定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筹建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创办文物出版社,注重文物博物馆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建立新中国文物保护工作完整的科学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平简介: 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曾任共青团北京市委秘书、霍邱县委书记。1932年参加左联。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冯玉祥处任教员兼秘书。1947年后任北方大学、华北大学研究员。建国后,历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局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顾问。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王迪先生写了一本《王冶秋传》,详细介绍了王冶秋的一生。我读这本书,感兴趣的地方很多,他在未名社和三十年代的文化活动引人入胜。建国后文化遗产保护的事迹也很动人。他年轻时代,思想是激进的,几起几落,在白色恐怖里度过了青春时代。未名社的青年,有学究气的,有颓废色彩的。他却是个有抱负的血性的人。这一点和李何林是相近的。我看他的文章和生平史料,一直难以想象他曾是个激进的人物。我这些年接触日本和韩国的左翼学者,他们当年都做过牢的,可是他们都很富有温情,是些很温和的人。联想王冶秋那代人的选择,有诸多相近之处。近年来左翼文人被脸谱化的倾向严重,对青年一代的影响多是负面的因素。《王冶秋传》提供了某种参照,告诉我们一个可爱可亲的知识分子,也为后人读解现代革命,提供了诸多素材。
主要成就: 1949年2月,冶秋担任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物部副部长,开始了对故宫博物院、国立北平图书馆、北平历史博物馆等文物单位的接管和整顿工作,从这时起直到1979年末,他从未离开过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领导岗位。上世纪后半期故宫曾两次险遭改造破坏,一次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北京市打算将故宫改造成“人民大众的休闲乐园”,要在故宫里修马路、建广场;另一次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要把故宫改造成接待外国游客的旅馆、饭店。对于前一次,冶秋采取消极对抗态度,而对于后一次,身为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冶秋不惜直言犯上,坚决抵制。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北京城市建设中,古建筑与文物遗址的保护同施工单位发生冲突的事时有发生,每当发生这样的情况,冶秋就向当时的市委书记吴德报告,如大葆台西汉墓遗址发掘工地就是在即将被推土机推平的情况下保护下来的;又如建国门外古观象台在修地铁拆城墙时,面临或拆除或迁移的命运,也是冶秋先得到吴德的支持制止拆迁行动,后在周总理支持下保留了观象台,地铁线绕行。周总理说,冶秋同志把文物当做自己的生命一样。
个人著作: 著有《民元前的鲁迅先生》、《琉璃厂史话》、小说《青城山上》等。
责任编辑:ZF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