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十二生肖》揭秘文物造假:文物水深
看过《十二生肖》的观众,除了会为成龙搏命救文物的爱国之情所感染,应该还会对片中文物造假工厂里的高科技“尖板眼”印象深刻。
真品瓷器碎片和赝品碎片粘合在一起,就成了可拍出天价的文物;用射线扫描瓷器、瓦罐,就令其变成千年前的古物;一张大师的真迹国画,小心翼翼地揭成两层,就能以高价重复出售……不要以为这是忽悠观众,本地两位文物鉴定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我国的文物造假工艺确实已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这些工匠的制假能力,完全可以冲击诺贝尔奖了。”
造假狠招一:用X光线照瓷器
走一道,500年,再走一道老1000年
和有“武汉文物保护工作奠基人”之称的武汉市博物馆研究馆员蓝蔚老人聊起《十二生肖》剧情,他频频点头,“这些造假方法确实存在。”
蓝老说,和电影中描述的一样,坊间很多工匠会以从地下新发掘出的瓷器碎片为基础,依照古代瓷器造型补全成一个完整体,“只有那个底或落款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常有人拿这种瓷器给我鉴定,因为不好辨认,不少人都受了骗。”
不过,蓝老表示,这种作假手段趋于低端,现在不少造假者都用上了高科技,“把瓷器拿到X光线底下照一照,走一道,老500年,再走一道,老1000年。”
对于此种手段,武汉市文物交流中心负责人王更胜也颇有研究。“西方早就对中国陶瓷进行了数据化研究,他们发现,通过物理原理,可以获悉器具内部放射性衰变的数据,以此判断这个器具经历了多少年头。”但造假者也立刻与时俱进,研究出与之应对的造假术,“他们就去给器具加点射线,以对付这种检测。行内不是有个笑话吗,本来要回到清代的,可是照的时间久了点,结果一看,回到远古时期了。”
不过王更胜也强调,由于这种测试手段是损伤性鉴定法,需要在瓷器上取样,有破坏性,所以国内文物界目前还是以目测为主,“从瓷器的胎、造型、釉色、工艺、绘画图案、款等方面来鉴定。这些指标都达到了要求,才能通过初选。”王更胜说,除了新旧拼接、X光线,瓷器的造假手段还多着呢。“比如用金刚砂在瓷器外面打出划痕,再给这种划痕加点历史的陈旧感;为了不让器具内部露馅,还要用烟火烧、熏……”真可谓思想有多远,造假山寨者就能走多远。
造假狠招二:新玉如何变古玉
先火烧再土埋,还要藏进羊腿里
和两位文物鉴定专家聊现实中的文物造假案例,他们不约而同提到了著名的“金缕玉衣”。
一个商人用一堆玉片炮制了一件“金缕玉衣”,得到了多位顶级鉴定专家“估价24亿元人民币”的鼎力支持,顺利从银行拿到7亿贷款,直至东窗事发,数亿资金打了水漂。
这件“金缕玉衣”如何骗过多位专家的眼?玉器如何作假?蓝老如数家珍地介绍起来,“造假者会先用火烧新玉,造成玉石表面产生裂纹,然后杀一只狗,把玉器放到狗肚子里,在地里埋一年;或者把羊的腿割开一条缝,把玉藏在里头缝上,一年后再拿出来,这块玉就有了‘血沁’。”蓝老说,玉或瓷器在地下埋久了都会变软,很容易吸收它接触到的物质。所以也有很多造假者会先烧玉,再把棉花烧成灰,裹在玉外面,灰渗进裂缝,就有了古玉的模样。
对于“金缕玉衣”,及另一个文物造假领域的笑话“汉代玉凳”,王更胜都深恶痛绝,“造假其实就是模仿,但也要尊重历史、尊重艺术,这两个就是凭空作假,汉代没人坐在凳子上,都是席地而坐的,怎么会有个玉凳子?这纯粹是被利益驱动的拜金行为,对历史太不负责了。”
万能鉴定法:只要买家不贪心
传奇很难复制,文物收藏学问很深
《十二生肖》中,外国文物造假者小心翼翼地将一副大师真迹揭成两层,就能当做两幅画出售。对此技法,蓝老笑称,“我也能揭开。”据他介绍,能揭成两层的字画,必须本来就写在2层的宣纸上,“第一层可以卖高价,但第二层的图章和墨迹已经模糊了,价值有所损伤,价格不会像第一层那么高。”
蓝老还向记者透露了一招私家鉴定术:很多人做假字画都是临摹,比如“十”字,如果是真迹,那一横一竖交叉的地方,墨迹必然比其他地方重,拿手电筒从背面照过来,能清晰看到不同;但如果是临摹的赝品,造假者一般只是先描外框,再来填色,两笔重合的地方墨迹并无特别。说到兴起,蓝老讲了个段子,“张大千做假画那是高手,抗战期间,有个武汉藏家去重庆找张大千,回来后说:我再也不敢买字画了,他那假的也做的太真了。”
真画加假落款;假画加真落款;用特殊打印机复印的书画;以投影为中介,临摹大师真迹……字画界的造假手段,王更胜数不胜数。尽管赝品漫天飞,但王更胜认为,只要买家不贪,再高明的造假都没用,“很多人受骗就是贪心,以为自己看本书、看点连续剧就都懂了,其实文物收藏的学问很深”。
从业50多年,蓝老见过无数被骗的藏家,“青山有个藏家,买了一大屋子瓷器和罐子,找我去看,我看完就告诉他:你不要再搞了,吃亏吃大了。”
对于早年前有藏家百元买入、千万元售出的传奇故事,蓝老和王更胜都表示,随着市场越来越开放,信息越来越发达,老百姓“捡漏”的可能性已然很小,蓝老更是笃定地说:“目前市面上99%的文物都是假的。”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