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市场呈“行情冷”“主体热”的奇特景象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潘家园古玩市场


中国的艺术品收藏市场日益壮大,从逐渐增多的古玩市场、拍卖公司、行业鉴定、各类收藏杂志、鉴宝节目、各类型收藏网站就可以看出来。人们的腰包鼓了,古玩收藏似乎成了潮流。2012年,世界经济的下降,导致古玩行业也进入调整状态,天价少了、拍卖成交额大幅下降,在这种行情下,古玩市场却发生了奇特现象。是门可罗雀还是门庭若市?这又是什么奇特现象呢?

记者采访北京工商联古玩商会秘书长,让他告诉我们古玩行业的奇特现象。

众所周知,古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市场上的数量应该是保持恒定或逐步减少的,而这也正是其宝贵的原因。可事实却不径相同。

租金贵了 招租前景乐观

有资料称,截止到10月,北京年内新建、扩建、改建的古玩市场多达十余家。这些市场规模之大、设施之好、租金之高、令人刮目。更奇的是,如此严峻的外部环境之下,各市场的招租前景都颇为乐观,可谓是,“行情”秋风萧瑟,“市场”洪波涌起。

古玩市场不断增多,原本恒定的分子数量被增加的分母瓜分,势必会越来越少。蛋糕还是那块儿蛋糕,盘子却变得更多,只能是每个盘子里的蛋糕越来越小。

卖货的多了 买货的少了

低迷的经济环境,既惊得资深藏家不敢出手,又吓得潜在玩家不敢进门,买家总数势必减少。可随着古玩市场越开越多、越开越大,出租率成正比例上升。换句话说,卖货的人居然越来越多了!也算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吧。

珠宝比例越来越大

白玉、珊瑚、翡翠、彩宝、珍珠等在古玩市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都是奢侈品而且买珠宝的安全系数要比买古玩大得多,鉴定有国家认证的专业机构、有国际通行的专业标准,成本较古玩透明、证书较古玩靠谱,且买珠宝更易保值、变现。卖家、藏家开心之外,市场主办方也解决了出租难题,三方皆大欢喜。正是,古玩不够,珠宝来凑。

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尽管古玩生意没有前几年红火,可藏家想在这会儿“趁火打劫”,却是打错了算盘。“买跌不买涨”的股票定律在古玩行还真不顶用,好东西的价格不降反升了!

原因很简单:古玩是不贬值的,只要物价在涨,水涨船高是必然的。加之,好东西、真东西只能越来越少,卖一件少一件。既然没有达到自己的心理价位,就扛着吧,等到经济条件转好还能多卖几个钱呢,反正这行业本来就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

“重器”成家率下降

市场交易中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大体量、大尺寸、高价位的“重器”成交量明显下降。而手把件、文房摆件、明清铜炉、随身佛像等生力军因价格适中、宜于把玩、便于炫耀、易成系列而大受藏家追捧。在高端买家犹豫收手之际,中低端价位收藏品种的突出涌现也在情理之中。

古玩商家竞争激烈

新兴市场的涌现,使摊位总数大幅提升,造成收藏市场、古玩商家的竞争日趋激烈。收藏品市场开始了新一轮的新陈代谢。那些资金储备不足、进货渠道有限、库存商品平庸、客户群体流失的老商户已无力继续维持日常运转,正好趁市场扩张之机转让店面换取资金。一批资本雄厚的新兴群体趁势而起,占领阵地。正是“既见新人买店笑,不见旧人换钱哭。收藏市场风云涌,待看新人笑还哭。”

收藏者、经营者回归理性

经济增长的减速,也为收藏品市场降了温度。加之媒体、专家的正确引导、炒作神话的真相大白,收藏行为已从盲目跟风、虚拟投资转变为理性消费。收藏者一掷千金的豪情少了,经营户一夜暴富的奢望没了。收藏回归到本来面目,真正又作为一种满足精神需要的生活状态融入社会之中。收藏者、经营者理性的回归,正是收藏市场成熟的表现。

市场行情之冷、市场主体之热,两相交融、互为矛盾,构成了当前古玩市场的奇特景象,催生出古玩交易格局的诸多改变,酝酿着古玩行业重新洗牌的必然趋势。卖家、买家、藏家、专家,让我们大家拭目以待吧。

环球收藏网认为,不管是从国际还是国内上看,古玩市场的前景都是非常好的。以前,有的商家不讲诚信,炒作现象严重,现在市场逐渐规范,市场本身对这种情况都会加以治理,加上相关法律的不断完善,使消费者利益更有保障。

责任编辑:舜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