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送礼记 礼轻情意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生活在异国他乡,难免要与当地人打交道,入乡随俗是一门学问,送礼和收礼都是不可避免的。给澳大利亚人送礼,有个大前提,就是不要送过于贵重的礼物。如果你是一个学生或者靠薪水生活的普通人,量力而出就够了,关键在于一个心意。

澳大利亚人大都很会挑选、制作和赠送礼物,这源于他们从小接受的贴近生活的务实教育。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在老师帮助下做手工,常常利用废物废料,制作用不了几个钱,但非常有创意的小礼品。每逢母亲节、圣诞节、复活节,孩子们都会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捣鼓些稚气的、应景的小物件带回家送给父母。所以说,如果你有一双巧手,能够化腐朽为神奇,那么,花很少的原料费、手工制作一件礼物,比如说织条围巾、手套,一定能博得他人的喝彩。“礼轻情意重”这句中国老话,在澳大利亚人那里也是行得通的。

中国还有句老话,叫做礼多人不怪。可在澳大利亚,有的礼就送不得。我们在澳大利亚经营公司的这几年里,没有请政府官员吃过一顿饭,送过一次礼。

记得女儿刚上幼儿园的那个圣诞节,我向邻居请教,是否出于尊师重道的礼节,给老师送份象征性的小礼物,比如一束鲜花什么的。邻居撇撇嘴说,不用,这样有讨好老师的嫌疑,不好的。可是我细心观察,发现还是有家长不避嫌地在给老师送礼,但真的都是薄礼而已,往往就是一块在超市里就能买到的物美价廉的巧克力等等,不会让人有不好的联想。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