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春节红包“减负”不容易

春节派红包,是华人社会的传统习俗,除普通百姓之间的礼尚往来之外,小小的红包在社会关系之间也有着微妙的含义。随着近年来人情消费的水涨船高,红包开支已成为一些民众不小的经济负担,不过,在中国式关系链里,大多数民众也不敢轻易破坏这个规则,想为红包“减负”,被认为不容易实现。

长辈给晚辈派压岁钱,寓意平安度过一岁,而这俗称红包的压岁钱“行情”的演变,反映出市民消费水平的高低,也反映出时代观念的变迁。对于中国民众来说,过去红包的象征意义远高于实质意义,但现在则大为不同。

当今中国社会过年的花费年年见涨,红包的“含金量”也随之上升。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长辈给晚辈的压岁钱平均在两毛、五毛人民币左右,红包是图个“好彩头”;上世纪70年代,红包还在5元、10元人民币左右;但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红包动辄数百上千,孩子每年获得数千元压岁钱的并不在少数。

中国不同区域的红包消费有着细微差别,不同人情圈子的红包内涵也有所不同。在广州一家IT企业任职的钟瑛受访时说,加上孝敬父母的红包,她今年在红包上的花费大约在8000元左右,相当于她一个月的工资。

对不少家长来说,过年成本的上涨形成了一定压力。今年春节前,网络调查显示,约40%的网民过年要花掉自己三个月的薪水,当中最主要的花费用在孝敬父母和给小孩红包等人情礼上,超过70%的人表示,今年的过年花费会比去年高。

由于过年的成本高涨,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关于过年习俗的舆论反思,呼吁让压岁钱回到原有的象征意涵。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受访时说,红包作为中国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在表达祝愿的同时,应当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来决定。

他指出,中国部分地区保留的旧有风俗便值得提倡,比如在南方有的地方,民众收到红包打开看过之后,再原封不动地送还给对方,“这样既相互表达了祝愿,又不造成经济负担”。

对于中国春节红包的形式,叶春生指出,不同区域红包的“含金量”有高有低,穷困地区的红包可能只有一元钱,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可能高至上千元,而在人情往来的过年红包当中,具有半行贿性质的红包也并不罕见。

他说:“托人办事,对方在平常日子不肯收礼,趁着过节期间,就给对方孩子一个比较大的红包。”叶春生说,这种“一半人情一半贿赂”性质的红包,收受双方都要坦然得多,在过年期间很常见。

但他也指出,中央近期出台的“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之下,预计这种现象今年会有所收敛。叶春生说,“今年过年期间,餐饮酒楼的单位团拜会与宴请已经大幅度减少,往来的红包将随之有所减少”。

不过,尽管以春节名义的公款吃请现象锐减,作为“台底下”的往来之一,在中央三令五申之下,红包腐败能否得到明显遏制,一些人认为,这也和普通百姓的人情红包一样,很难实现“减负”。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