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文化”是进步还是倒退?
该给谁红包?红包里要包多少钱?收了人家的红包怎么还?每到春节,对一部分人群来讲,上述问题成为压在心头的“三座大山”。“我去年春节后一共买了5扎共50个红包,到现在只剩下4个了。”昨日,家住武昌工程营社区的白领陈小姐向记者感叹,过去一年用掉了46个红包,想来有些恐怖。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被“红包”折腾得“恐怖”的绝不仅仅陈小姐,春节拜年,走亲访友,由此带来的沉重负担,成为了不少人的梦魇。每年过完春节,笔者也总会叫苦喊累,前些年还写了一篇随笔《过年其实好累的》,分析了过年累在旅途、累在吃喝、累在经济、累在玩乐等方面的状况,引起不少网友的强烈共鸣。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这种感受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有增无减。尤其是“红包文化”的兴起,让人苦不言堪,这虽然见证了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但同时也使传统的春节文化逐渐在变味、变异。
曾几时,过春节是多么的朴实、祥和、热闹、开心,一年到头就盼着过年。那些年,亲戚团圆,好友团聚,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的,好生惬意。小孩来拜年,给几挂鞭炮或者送几块糖果就高高兴兴了。而现在不同了,票子决定面子,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的送压岁钱,拜年活动变成了“拜金”行动。还有一些公务员,想要“进步”,往往得去有关领导那里走动走动、意思意思,让原本舒心的节日成为了闹心的“劫日”,真的是“压力山大”!
据报道,在新浪微博及多家论坛,众多网友发帖,述说自己因红包而坏了心情、甚至怄气的事情。网友“冰魅微蓝”说,自己因为只给了200元的红包,被人冷脸相待;而另一位名为“不小心”的网友,则为多年承蒙自己父亲照顾的叔叔,只给自己100元的红包,而大动肝火。陈小姐告诉记者,确实想过拜年不给红包,但觉得过于“非主流”,亲戚肯定会在后面指指点点,让父母和男友不好做人。陈小姐们的遭遇,凸现出了春节打发压岁钱已成为了时下的主流,“红包文化”成为了一种流行元素、一种时尚礼品、一种社会风俗,也成为了一种难以担待的精神负担。这种不送礼不行、送少了还不买账的窘境,是如何形成的?造成自己做不了主、不得不随大流的尴尬,是谁的错?“红包文化”成为春节的主流,究竟是进步还是倒退?值得好好反思。
社会进步了,生活在改变。过年兴起封“红包”,说明生活富裕了,日子好过了,象征性地给长辈或者孩子一些压岁钱,图个好兆头,未尝不可。但是“红包文化”的蔓延,极易形成相互攀比之风,产生金钱至上思想,增加心理负担。“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传统的节日不应以金钱和物质来衡量。春节,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延续;过年,就是要过得开开心心,有滋有味。“红包文化”是对传统的挑战,此风不可长!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