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神亦邪的蛇





马上就要进入中国农历的蛇年了,世界上没有哪一种动物能像蛇一样,既令人恐惧,又能激起人们的兴趣。从历史文化中来看,它们经常被当成是邪恶的化身,然而喜欢蛇的人却被它们的冷峻外表和突然的致命行为深深吸引。
食量惊人被误认为能“吞象”
蛇又称虺、螣、蚺、蜧、蜦、长虫,身体细长的脊椎动物,大部分陆生,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及新西兰、爱尔兰等岛屿之外的世界各地。
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天问》中,曾提及“一蛇吞象,厥大何如”。这个典故其后发展成《山海经》中著名的“巴蛇吞象”故事,说巴地有能吞食大象的巨蛇,三年之后才吐出骨头,于是蛇被人赋予贪婪、食量惊人的印象。
所有的蛇都是肉食性的,它们主要进食蜥蜴、小型哺乳类动物、鸟类、鱼类、蛋类、其它蛇类、蜗牛及一些昆虫。蛇的食量有时确实惊人,一段视频显示,一条蟒蛇吞下一头奶牛,因为消化不了无奈吐出。
蛇的捕食本领相当高强,无毒蛇一般是靠尖锐牙齿咬住猎物,用身体挤压猎物致死。毒蛇靠它们的毒牙来注射烈性毒液,使猎物被咬后中毒而死。
由于蛇类并不能用牙齿将食物咬开及撕成细块,因此它们必须将食物整个吞下。蛇在吞食时先将口张大,把动物的头部衔进口里,用牙齿卡住动物身体,然后凭借下颌骨作左右交互运动慢慢地吞下去。当其一侧下颌骨向后转动时,同侧的牙齿钩着食物,便往咽部送进一步,继之另一侧下颌骨向后转动,同侧牙齿又把食物往咽部送进一步。这样,由于下颌骨的不断交互向后转动,即使很大的食物,也能吞进去。蛇常从动物的头部开始吞食,吞食小鸟则从头顶开始,这样,鸟喙弯向鸟颈,不会刺伤蛇的口腔或食管。蛇的吞食速度与食物大小有关,5-6分钟即可吞食小白鼠,较大的鸟则需要15-18分钟。
进食完毕,蛇会进入短暂的休眠状态,静待身体消化食物。蛇消化食物很慢,每吃一次要经过5-6天才能消化完毕,消化高峰多在食后22-50小时。当蛇吞下食物后受到骚扰或者觉得难以全部吞下食物时,它们会把食物吐出。
蜕皮重生象征“医学智慧”
蛇有换皮的习性,一般被称为“蜕皮”。一条年纪较大的蛇每年平均进行一至两次的蜕皮,而一条成长中的幼蛇一年可能会进行四次蜕皮。蛇类蜕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成长,但替换受损旧皮也能去除身上的寄生虫。
在蜕皮前,蛇会停止饮食并躲在某个安全的地方。蜕皮时蛇的表皮会变得暗哑干燥,眼睛会变得混浊或者呈蓝色。旧皮的内侧面会产生水分,这令旧皮与新皮能够得以分离。如果蛇迟迟不能蜕皮,很可能会被自己的蛇皮勒伤甚至窒息身亡。数天后,蛇皮蜕下,蛇眼也会重新变得清澈。旧皮是从嘴部开始被撑开的,蛇通过不断与外物摩擦,使尽力气从旧皮中穿出。很多时候旧的蛇皮都是从头部至尾部向后方蜕去的,蜕下来的旧皮就像一只褪出来的袜子一般,而旧皮底下的新皮则显得更具光泽。
在古希腊神话中,蛇代表着一种神圣的动物,蜕皮象征重生、生殖、疗愈与地底深处所释放的力量。古希腊将阿斯克勒庇俄斯尊为医疗之神,其代表符号是有两条蛇相盘绕的杖。希腊人相信,只要睡在供奉阿斯克勒庇俄斯的祭坛上,就可以治愈任何疾病,神明会在夜间到访,告诉病人如何治疗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旗帜上的图徽中亦有一条蛇,同样源自古希腊医疗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权杖,蛇蜕皮重生的特性被视为“医学智慧”象征的体现,“蛇杖”象征“医学”;而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女儿许癸厄亚则是希腊的健康女神,手持一只药碗,碗上同样缠着一条长蛇,象征“药学”。
号称“小龙”与龙渊源深厚
蛇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小龙”,被视作是龙的化身,王充在《论衡》中说:“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又说:“龙鳞有文,与蛇为神。”郑玄注《尚书大传》亦指:“蛇,龙之类也,或曰:龙无角者曰蛇。”《后汉书·襄楷传》有“夫龙能变化,蛇亦有神,皆不当死”之语,都表示古代的蛇亦有龙像。《述异记》引民间传说:“水虺百年化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确定龙是由蛇演化来。
西汉开国君主刘邦曾经“斩白蛇起义”,白蛇被指为“白帝子”,“帝子”当然是龙,可它的本相又是蛇。而从地下出土的文物看,无论玉龙、陶器龙纹或用蚌壳、卵石摆的龙,形象都是蛇身。清代对龙袍上的龙纹有明确的规定,皇帝是九五至尊,只有皇帝的龙袍是五爪龙,皇帝以下大臣的都是四爪“龙”,称为蟒。《大清会典》中记载:“凡五爪龙缎立龙缎团补服……官民不得穿用。若颁赐五爪龙缎立龙缎,应挑去一爪穿用。”由此,人们得出“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结论。
从传统观念来看,龙未升天时,它的习性与蛇相同,也是蛰伏在泥土中。所谓“龙蛇之蛰”(《易·系词下》)“龙蛇泥蟠”(《后汉书·张衡列传》),而蛇得了神性也可“腾云驾雾”(《韩非子·难势》)。至今,在黄河两岸,不但管蛇称“小龙”,还有敬祭小龙的风俗。宜兴一带有俗语云:“成了龙,还是蛇肚里出生。”湖南歌谣中有“南蛇蜕皮就变龙”的歌词。《梦广杂记》卷十说:“潮州土俗,以蛇之有青色者为青龙,奉之如神。每岁二月望到,经涂为舆,管弦钲鼓,舁之以迎。名曰迎青龙。”
蛇图腾崇拜全球风行
《韩非子·五蠹》中记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这种对蛇的畏惧和崇敬,由此产生了很多蛇图腾。
人类始祖伏羲与女娲是半人半蛇的形态。中国道教大神玄天上帝脚踩龟将、蛇将,四方神兽之一的“玄武”是龟蛇合一的形象。二十八宿中有翼火蛇。在民间百姓供奉的“五大仙”(狐狸、黄鼠狼、刺猬、蛇、老鼠)中,蛇仙被称为“柳仙”。蛇在中国神话中出现的频率仅次于狐狸。中国著名民间传说《白蛇传》中所提及的白蛇与青蛇,是蛇妖的著名代表。《聊斋志异》中也有很多以蛇为主题的妖怪故事。
印度的创世神话“乳海搅拌”中众神就是以蛇神婆苏吉为搅拌乳海的工具,主神湿婆颈上常缠着一条护法的眼镜蛇,佛教神明军荼利明王身上也有蛇为装饰。古埃及神话则认为,宇宙是由两条大蛇控制的,一条是正义的象征,而另一条则是邪恶的化身,它们互相争斗便形成了白天和夜晚。胡夫金字塔前面的狮身人面像的额部雕刻圣蛇浮雕。在古埃及,眼镜蛇被看作是王位的标记。
在基督教文化圈里,蛇被视为邪恶的象征,因为蛇曾诱惑夏娃吃禁果。同时蛇又代表着神秘与权力,摩西请求上帝给他神奇的力量,以向人们证明上帝的能量,上帝让他掷下权杖,摩西遵命。权杖落地后,化作游蛇。上帝又让摩西抓住蛇的尾巴,蛇在摩西手上又成了权杖。因此在《圣经》中,蛇是邪恶的,同时也是智慧的。
世界各地神话传说中的大海蛇,不管是北欧神话的耶梦加得、欧洲文化中的海德拉,还是日本的八岐大蛇,都被视为当地的水神,它们发怒时会引发洪水泛滥、海啸等灾难,是各地人民敬畏的对象。此外,位于加勒比海的法国海外大区马提尼克是双线细盲蛇的标本产地,其旗帜上有四条吐信的蛇的图案。而墨西哥国徽上的图案,是一只嘴里叼着蛇的雄鹰。
“蛇吃鼠、鼠吃蛇”各有胜负
蛇在维护生态平衡中有着重要的生态价值,被称为“无脚猫”,它能有效地扼制鼠类的恶性膨胀。一条银环蛇一年可吞食130只老鼠;而一条眼镜蛇每年吞食的老鼠可达300只。蛇捉鼠的本领和进攻追击老鼠的本领大过猫,这是因为蛇能深入洞穴之中,直追得老鼠无路可逃,直至全部吞食它们。
每当冬季到来,气温降低,蛇就开始选择干燥的洞穴、树洞和岩石缝隙作为蔽身之地,进入冬眠。因为蛇属于冷血动物,体内的温度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冬天,外界温度下降后,蛇的体温也下降。因此蛇类就采取冬眠的方式来适应低温环境。这期间,蛇不吃不动,仅依靠消耗体内越冬前储备的脂肪来维持生命活动的最低需要。在冬季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散居冬眠的蛇类死亡率高达1/3到1/2。如果群居冬眠就可使周围温度增高1-2℃,还可减少水分的散失。
当蛇进入冬眠状态,完全失去了活动能力的时候,老鼠报复蛇的时机到了。它们开始挖洞寻蛇,找到冬眠的蛇便食欲大开,就像啃咬其它美味佳肴一样大快朵颐。这种现象正如人们形象地总结的那样:“蛇吃鼠半年,鼠吃蛇半年。”
大千世界
世界奇蛇集锦
目前纪录中最巨型的蛇类是活于古新世的泰坦巨蟒,长度达13米,其化石被发现的年份是2009年,它以史前鳄鱼为食,是当时体型最大的陆地动物。卡拉西方细盲蛇应该是世界上最细小的蛇,只有10厘米长,以白蚁及蚁卵为主要食粮。
巴西草原的果色蛇,全身呈绿色,舌尖上长有果子形的圆舌粒,跟樱桃相似,小鸟误认为是果子,因啄食而丧生。东南亚和非洲鲁什马河流域的飞蛇,其肋骨具有较强的活动性,滑翔时能展开,使身体呈扁平状,故能从树枝高处跃入空中再滑翔而下,有时快得像离弦的箭,能吞食飞行的小鸟。剑吻海蛇是海蛇中毒性最大的一种,它把毒液注入人体后,被咬到的部位不痛不痒,甚至受害者都没注意到自己被蛇咬伤,但是毒液会导致被咬伤的人瘫痪甚至毙命。
奇闻异事
蛇耳环你敢戴吗?
有些蛇和人类的亲密关系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南美一些地方的蟒蛇可以驯养成家蟒,负责守家和“照看”幼儿。印尼佛罗勒斯岛上居民饲养的无毒蛇能随同主人一起下地干活。种子入土后,蛇便守在地里,驱赶啄食种子的野鸟;树上的果子成熟了,蛇便爬上枝头,甩动尾巴,将成熟的果子打下。一些国家还利用毒蛇来守卫金库,使盗金者望而生畏。
在非洲喀麦隆西部,有一种细如手指的银枪蛇,花纹极美。当地妇女将其捕获后拔去毒牙饲养,并将蛇尾扎成小圆圈,系上细线穿在耳垂上。挂在耳上的银枪蛇时时昂起头,吐出火红的舌信,非常有趣。
异域风情
神秘的弄蛇术
早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就有耍蛇的职业,在“蛇郎”吹奏的“蛇笛”中,一条条蛇袅袅起舞,舞姿灵活柔美,引人入胜。
蛇是没有外耳的,尽管它们长有内耳,但它们并不会受到音乐的影响。研究者指出,许多弄蛇者实际上是以双手的姿势向蛇类发出讯号,蛇类其实是根据笛子的左右摆动以及弄蛇者跺脚的震动才会作出多种扭动身体的动作。而弄蛇者的这些技巧不会被在场的观众轻易看出来,因为他们是厉害的障眼法高手。而用于表演的蛇大多数是无毒的或是被拔去毒牙的眼镜蛇。
科普知识
如何分辨毒蛇和自救
目前世界上的蛇约有3000种,其中毒蛇有650多种。世界上最毒的蛇是细鳞太攀蛇,一次毒液就可杀死20万只老鼠。毒蛇的头一般是三角形的,口内有毒牙,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毒液,多数尾很短,并突然变细;毒蛇咬伤通常可见大而深的牙痕,并有发热、寒战、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嗜睡、视物不清、鼻出血等症状。无毒蛇头部呈椭圆形,口内无毒牙,尾部逐渐变细;无毒蛇咬伤常见四排细小的牙痕。
除眼镜蛇外,蛇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如果与毒蛇不期而遇,保持镇定安静,若被蛇追逐,应忽左忽右地转弯跑,切勿直跑。可以把手里的东西往它旁边扔过去,转移它的注意力,或把衣服朝它扔过去蒙住它,然后跑开。一旦被毒蛇咬伤后,蛇毒在1-3分钟内不会蔓延,这时挤出或冲洗蛇毒,可以有效排除大部分蛇毒。然后用绳索、手帕、植物藤、布带将伤口在近心端5厘米处捆住,防止蛇毒继续在体内扩散。每隔15-20分钟松带子1-2分钟以防肢体缺血坏死。同行者要时刻关注患者的呼吸情况,必要时采取人工呼吸维持,迅速拨打急救电话,将患者送医院救治。
相关链接
蛇给人类军事科技带来的启示
中国古代军事学上,有所谓“一字长蛇阵”。《孙子兵法·九地篇》载:“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可见这是一种首尾相顾的长线形排兵阵式。《管子·兵法》中提到“九章”的概念,以不同的旗章提示军队不同的行军模式,当中“举蛇章,则行泽”表示蛇形旗章是行军于河泽之意。“打草惊蛇”属于三十六计的第十三计,“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指的是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探其锋。
现代科学家们在对蛇的研究中发现,蛇的两只眼睛与鼻孔之间各有一个颊窝,它是一种十分灵敏的热感受器。蛇不是依靠眼睛,而是借助颊窝器官进行“热定位”的,科学家称其为“热眼”。美国经过多年的研究试验,使用能敏感红外线的硫化铅,制造出了“响尾蛇”导弹。这种导弹装有“热眼”——红外线自动跟踪制导系统。它不仅可以根据发动机发出的少量热量来追踪飞机与舰艇,而且还能根据目标在空中或水中留下的“热痕”顺藤摸瓜,直到击中目标。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贝卡谷地空战中,“响尾蛇”导弹一鸣惊人,叙利亚空军损失的20多架飞机几乎全是被它打掉的。
美国情报机构的研究人员在蛇的“热眼”功能启发下,研制出先进的夜视仪,它可把月亮和星辰投下的微弱光线增强6.4万倍。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大部分空袭和地面战斗之所以能在夜间顺利进行,主要得益于现代化的夜视仪。用夜视仪观察夜幕中的敌方阵地,能把敌人的军事设施和行动看得一清二楚。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