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闽蛇崇拜民俗



樟湖镇崇蛇习俗历史悠久,有据可考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但这一习俗的流传时限不止于此,其历史的渊源可追溯到福建古老的土著文化——闽越文化。如今,在闽江流域崇蛇文化圈中,仍保留着比较完整原始古朴的蛇王庙、游蛇灯、赛蛇神等民间系列活动,甚称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崇蛇民俗活化石。
游蛇灯 起源于清末时期,传说樟湖地形象块木排,漂浮于闽江岸边,怕被洪水冲走,而蒙受灾难,人们祈求蛇神保佑,因此每年正月上元灯节,家家户户制作灯板,举行游蛇灯活动,游蛇灯高潮时,将它游到江边作环绕形,意味着为“木排”更换上新的竹笮扎在石笋上,万寿塔象征着竹篙固定排尾,新的一年里人们可以安宁地在这块土地上生产生活。
游蛇灯从初六至二十一,按姓氏轮流,每户一灯,每晚一游,蛇灯由蛇头、蛇身、蛇尾组成。夜幕降临,将灯板与蛇头蛇尾连接成一条“长蛇”,少则几十块灯板,多则达700多块灯板。鸣锣开通,锣鼓喧天,浩浩荡荡,绕镇蜿埏而行,家家户户用大量鞭炮、烟花等候在自己的家门口或巷口迎接,以示禳灾祈福。游蛇结束,人们将蛇头、蛇尾在庙前焚烧,颂祝蛇王升天,祈求蛇神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四季平安、田园大熟、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赛蛇神 农历七月初七,明代文学家谢肇淛《长溪琐语》记载:“水口以上地名朱船板,(今福州方言),有蛇王庙,庙内有蛇数百,夏秋之间赛神一次。蛇之大者或缠人腰,或缠人头出赛”。樟湖板的蛇王庙还见于《南平县志》福庆堂:漳湖板,奉连公,相传学法茅山,其术甚精。里人置田,岁七月建醮祷祀,应若影响。康熙三年,剑南道杨兆鲁,副总兵官陈维新,以“仙都龙窟”颜其堂。这一赛神习俗沿袭至今。每年农历六月下旬,当地民众就到野外捕蛇,小则数两,大则数十斤。这些多数都是无毒或微毒的,如南蛇、锦蛇、蟒蛇等。蛇捉到后将它交给蛇王庙中的庙祝,(即组织者),放进特制的蓄蛇瓷瓮中,过去用糯米、绿豆、糖等做到团团(称“面头” ),给捕捉蛇者按蛇的重量论偿。农历七月初七清早(早上六点钟),就聚集在蛇王庙准备游行,游行前将蛇分发,人手一蛇,游行从蛇王庙出发,鸣锣开道,千兵押犯,号声阵阵,旗幡招展,游蛇队伍中有的将蛇掘在手中,有的缠绕在臂上,有的盘绕在胸前,更有甚者紧绕脖颈,时而集结在一起蛇艺表演,蛇在人体上不断地蠕动,千姿百态,情景十分奇特。最后蛇王庙(连公)菩萨舆驾前驱,游蛇队伍浩浩荡荡,沿街行走,各家各户大开,用香火鞭炮迎接,人们视蛇为吉神,恭敬而立,顶礼膜拜。游蛇结束,人们将蛇送到闽江放生。夜晚在蛇王庙搭台演戏,酬神娱人,生生不息。2005年1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