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与蛇图腾
研究一个古代氏族的历史,离不开他们的图腾文化,正如研究中华民族,离不开谈炎黄子孙对龙的崇拜一样。因此,谈巴人文化,也必须说到巴人的图腾文化。
在重庆一些地方,当然也包括我们巴南的全境,人们对“屋基蛇”十分崇敬,认为它们是保护神,普遍流传着“屋基蛇是老祖宗”、“屋基蛇打不得”的俗语。这些习俗和传说说明,远古时期巴人对龙蛇图腾的崇拜,在民众的心里世代传承下来,不仅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心理结构,而且还明确道出了巴人便是蛇祖的后裔。
一、图腾的本义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地安语,意思为“他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或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图腾与氏族的亲缘关系常常通过氏族起源神话和称呼体现出来。如鄂伦春族称公熊为“雅亚”,意思是祖父,称母熊为“太帖”,意思是祖母。鄂温克族人称公熊为“和克”,即祖父,母熊为“恶我”,即祖母。
“图腾”的第二个意思是"标志",就是说它还要起到某种标志作用。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图腾标志最典型的就是图腾柱。在中国东南沿海考古中,就发现有鸟图腾柱。湘江绍兴出土的战国时古越人铜质房屋模型,屋顶立一图腾柱,柱顶塑一大尾鸠。故宫索伦杆顶立一种神鸟,古代朝鲜族每一村落村口都立一鸟杆,这都是图腾柱的演变而来。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中,更发现了大量以动物作为图腾标志的文物。中华民族崇拜龙,更是约定俗成的一种广泛深厚的图腾文化现象。
图腾文化是原始精神文化的核心,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即使在今天,我们也不难从任何一个民族中找出图腾文化的遗存。图腾文化范围庞杂,仅就图腾崇拜言之,“据人科学描述,图腾膜拜是一个由神话观念、信仰和仪式组成的繁复的体系,囊括了原始公社生活的所有方面。”
原始社会的巴人与其他远古的族群祖先一样,认为氏族均源出各种动、植物或其它物类。本氏族的图腾物种,是本氏族的祖先或与之有血缘关系者。对其有崇敬的“物”,或者将其形象雕刻在立柱上,或将其作为族姓;或以之为日常用具、住所、墓地以至身体的饰物;或实行某些禁忌等。古老巴人祖先的图腾,主要有白虎和蛇。
二、巴的得名与蛇的关系
从古代史料有关巴族、巴国的记载中,我们得知巴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历史开端可以上溯到上古传说时代,它是最早出现于中国原始氏族社会的大部族之一。巴人的历史,可谓十分正宗,是与中华民族文明史同步的。
“巴”名的由来,古今歧说纷纭。其中以许慎的《说文·巴都》中释文较为准确,受到多数学者的肯定:“巴,虫巴;或曰食象蛇。象形。”也就是说,在古文字中,巴就是蛇,巴字的字形模拟的就是蛇形。因此许多巴蜀史专家认为“巴从蛇形”。而传说巴人的远祖伏羲是“人首蛇身”,所以巴人与蛇有着必然的联系。“巴”是“蟒”的借字,是“蛇王”、“巨蛇”之意。可以认为,巴字就是根据蛇形而创立的,当地原住民不但称蛇为巴,而且巴蛇还是他们的图腾,因此,居住于该地的原住民自称或被称为巴人,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据说商周的时候,甲骨文中的“它”写得弯弯曲曲,就是蛇的意思,后来由于字体的分化,在“它”前面加上虫字,专门用来指蛇这种动物。古代巴人平时见面的时候经常问“无它?”,就是说有没有遇到蛇呢,这样的问候和关心就像平时我们说“吃了没”一样普通。
因此,“巴”字是基于巴人的崇蛇文化而产生的。远古巴人特定的生存环境以及在多种原因影响下形成的族群文化心理,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崇蛇文化。先有巴文化,尔后有“巴”字。作为巴文化之产物同时又是巴文化之一部分的“巴”字,其构字理据与巴人的崇蛇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鲜明体现了巴人崇蛇这一族群文化特征。
三、巴人对蛇的图腾
关于图腾,专家杨坤先生说:“各个氏族都是以他们各自的图腾崇拜对象来命名该氏族的。”巴人的图腾物是蛇,巴人传说中的始祖便必然是蛇。《路史·后纪》曰:“伏羲生咸乌,咸鸟生乘厘,乘厘是司水土,生后照,后照生顾相,降处于巴,是生巴人。”同书罗萍注引《宝椟记》曰:“帝女游于华胥之渊,感蛇而孕,十二年生庖牺。”《拾遗记》也载有相似的故事:“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孕,历十二年而生庖牺。”《说文》曰:虹,“状似虫。”段玉裁注言“虫者,它也。”这里,也是指蛇。庖牺即伏羲。伏羲是巴人老祖宗,他是人首蛇身,其“父”是蛇。
帝女在华胥感蛇而孕生伏羲的神话,在巴人故地流传很广。明朝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在“女郎祠”的按语中说:“女郎,亦张鲁女,感孕而生龙者。祠在汉中。”两者相似只是帝女生的伏羲是半人半蛇,张鲁女生的是龙。女郎祠,汉中有,顺庆(今南充)也有;梁州有女郎山,足见这一神话流布甚广。这类神话产生的根源无疑是蛇图腾崇拜。
在崇拜蛇图腾的古老巴人眼里,蛇不仅是祖先、保护神,而且还是吉祥物。认为百步蛇进家是吉祥之兆,要杀猪办酒席表示欢迎。五年之内若没有百步蛇进屋,反而认为将有灾祸降临。”本来百步蛇是很毒的,由于观念的变化,他们反倒认为蛇是吉祥物,并不认为蛇毒,也不怕蛇。巴国故地农村,人们一般是不打蛇的,即使蛇进入家中缠绕床柱、悬吊屋梁也不打。他们认为“蛇咬三世冤”,前世没有冤仇蛇是不会咬的;由于观念的变化,他门认为蛇善良,不为害。
巴人崇拜蛇,还认为蛇能带来财运。生意人梦蛇是发大财的吉兆,并称梦中的蛇为“金串子”(过去穿铜钱时绳子)。按民间谐音析义的惯例“蛇”当解为“拆”(shé,亏本、损失),正如“分梨”解作“分离’、“八”解作“发”一样。但蛇是吉祥物、保护神。所以蛇便不按一般规律谐音析义,不但不折反而还要发财。
我们还可以从巴人的古陶器中,了解巴人的蛇图腾崇拜。大多数巴史研究者都认为,现在有较多材料证实的巴人使用的陶器中,反映出蛇图腾。
专家周集云先生在《巴族史探微·后记》中说;“巴中县西六十四公里处酒店乡,挖掘出1800平方米的文化遗址,其中,多为陶片,质地多为泥陶,夹沙陶、色彩多为灰褐色和红色;纹饰多为篮纹、波纹、掌纹、瓦纹、云雷纹等。”这些纹式中的波纹、云雷纹与蛇图腾崇拜有关。近几年,在巴国故地鄂西的宜都、姊归、宜昌发现的文化遗址中,“文化遗物以陶器为主,陶器纹式以绳纹为主,另有附加堆纹、方格纹、米粒状纹、篮纹、花边装饰纹、弦纹、云雷纹、贝纹、连珠纹等。”这其中也有与蛇图腾崇拜有关的纹饰。
在巴国故地剌绣图案中,也有与蛇图腾崇拜有关的图案。《民俗》(画刊)1990年第2期刊登的《川北广元麻柳山乡的民间刺绣》一文的配图,其中“菊花鞋样”的纹式中有“s”图案,“荷花袖边”纹式中有叶脉纹。“s”形纹是蛇身扭曲的简化,若按一些学者所言:从曲折、三角、叶脉、编织、篦点、圆点、方格等纹式中均能找出其与蛇的相似点。专家认为:云雷纹“可能就是蛇的盘曲形状的简化”,叶脉纹是“蛇身上的花纹或者蛇脊骨的模拟”,“波状纹更可能是蛇爬行状态的简化。” “漩涡纹似蛇的盘曲状,水波纹似蛇的爬行状等等。”与蛇图腾崇拜有关的几何图案,不仅在陶器上有,在人体上也有(纹身),在蜡染布上也有,刺绣品上也有,青铜器上也有。这些出土文物,说明古代巴人将蛇作为图腾崇拜。
四、巴人祭祀蛇图腾的方式
古代巴人的图腾,以廪君为界,前后迥然相异。在廪君之前为巴蛇,之后为白虎。从巴蛇到白虎,无疑发生过一次脱胎换骨式的转换。巴人崇白虎之风由廪君始,然而,廪君并非巴人始祖。史书上叙及廪君出身时说他为“巴氏之子务相”,可见廪君之前已有巴人。廪君之前的巴人初民并不崇拜虎,而是崇拜蛇。范文澜推测,可能是出自以蛇(或龙)为图腾的一族。巴入既为太吴伏羲的一支,自然也可能是以蛇为其图腾崇拜物的。
巴人崇拜蛇,将其作为图腾来祭祀,主要方式有修庙祭祀蛇神。宋朝范致明《岳阳风土记》曰:“今巴蛇冢在州院厅例,巍然而高,草木丛翳。……兼有巴蛇庙,在岳阳门内,太守欧颖废之。”巴蛇庙大约就是祭礼蛇神的庙宇。明朝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载:“在北(通江县北)四百里南坝寺,唐建也。每岁端阳前后,有蛇自柱础间出,沿阶满室,大小颜色非一种,然不为害。昔人传说,三万四千尾,不可数也。按此即巴蛇洞云。”此南坝寺应是祭祀蛇神的地方了,若非供养恐难聚集如此多的蛇。然而巴国故地的祭祀蛇神的庙宇和巴人的图腾神话一样往往被佛教、道教借去宣扬教义,我们只能透过变形的神话传说窥见其原貌的轮廓。例如,传说四川梓潼县吕家村,一老夫妻滴血化蛇,后经释迦牟尼教化成正果,此蛇便是后来的文昌帝君,其像的眼睛为蛇眼。同一个文昌帝君,在道教却是另一番模样,被奉为梓潼帝君,建梓潼庙祭把。另外又如,丰都旧有九蟒殿,传说有九女死后变蟒报恩,九蟒殿便是为纪念九女而建,殿中还供有九蟒神杨孟瑛。专家认为:“人化为蛇说,这是图腾氏族轮回信仰的体现。”重庆市永川的民间故事中,有变蛇复仇的故事,《妈妈生,我要来》便是这样的故事。
巴人将蛇作为图腾来祭祀的另一种方式,就是把蛇作为祖先供奉,把蛇作为吉祥物、作为保护神。巴南已改文化馆馆长李子硕先生说:“‘至解放前县(巴县)内木洞双河口一带尚有人把蛇当作祖先供奉,自称是蛇的后人。”现在重庆许多地方仍然流传着“梦蛇是吉兆”、“妇女梦蛇是生子的吉兆”、“梦蛇生儿是龙子”等等说法。
巴人以蛇为图腾,图祭崇拜的另一面是图腾禁忌,严格地说禁忌产生的基础是崇拜。图腾禁忌大约有如下几种。不能采食、伤害图腾物;不能直呼图腾之名;禁止碰触图腾物;禁止诅咒侮辱图腾物等。巴人崇拜蛇,不打蛇、不吃蛇,甚至不直呼蛇名,而呼其代称。涪陵人称“乌叽杆”(以色和形状你),重庆人称“颈”、“巴颈”(此处的“颈”,音lāng,细、小之意,以蛇颈细小代称),也称 “老梭”(以行走方式代称)。巴人不打蛇,他们认为蛇不会咬无冤无仇的人,说,“蛇咬三世冤”;巴人不食蛇,他们认为吃了蛇肉,骨头摔断了接不起(现实生活中谁也没见过这类事),也有人说,骨头摔断了接不起是因为炖煮的蛇肉中掉进了“扬尘”。即是在近、当代,重庆人炖煮蛇肉也还有在院坝进行的。图腾禁忌靠什么维持?一面靠信仰,一面靠恐惧。当信仰消隐后,留下的便只有恐惧。从重庆还有的图腾禁忌遗存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如,重庆人见了死蛇总要埋掉,说若不埋掉,苍蝇挨(接触)了死蛇再挨人,人要患“飞蛇丹”,还说“飞蛇丹”围腰身长满一周人便要死;另一种说法说,如不埋掉,蛇刺螫了人无法挑出来的,俗话曰:“蛇刺螫了(要)龙刺挑”。然而“飞蛇丹”也罢,“挑不出来”也罢,都是由图腾禁忌演变而来的恐惧说法而已。古时巴人中,家庭有成员遇到他们的图腾蛇的死尸时,便会表示哀悼。巴人掩埋死蛇其实质就是对图腾物的哀悼。
五、有关巴人蛇图腾的传说、典故
流传于巴县、南川一带的关于阿象的传说,透露出古代巴人与蛇的关系。传说中,有个穷苦的猎人阿象,他在森林里打猎时救了一条饿昏的小蛇,带回家精心饲养。小蛇慢慢长大成青蛇并通人性,经常从外面给他带回一些值钱的东西来报答。阿象一再向青蛇索取,盼望成为富翁,愤怒的青蛇便将这个贪得无厌的家伙一口吞下了。
古代巴人将巨蛇叫修蛇,也叫做巴蛇,据说体长达到180米、头部蓝色、身体黑色。修蛇居住在三峡一带,吞吃在长江过往的动物,据说它曾经生吞了一头大象,过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来。由于修蛇也袭击人类,所以黄帝派遣后羿前往斩杀,后羿首先用箭射中了修蛇,然后一直追赶它到遥远的西方、将其斩为两段。修蛇的尸体变成了一座山丘,现在称为巴陵。 传说有巴蛇吞象的故事。
在民间还有一个“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巴人历史传说中叫“巴蛇吞象”。传说,从前有一个农民上山砍柴,见一条小蛇冻得发僵,非常可怜。农民就把它揣在怀里,带回家中喂养起来,小蛇慢慢长成大蛇,自己能生活了,农民就把它放在山后石洞里,渴了饮山泉,饿了吃野果,大蛇自然对农民很感激。过了些日子,大蛇的石洞口长出棵小小的灵芝,它精心守护、培育,灵芝越长越大,越长越神奇,人们都想得到它,只因蛇的守护,谁也不敢近前。这件事被皇上知道了,就叫人四下张贴了一道皇榜:谁能采来这棵灵芝,就受重赏。这个农民想得到赏赐,就央求大蛇把灵芝送给他。大蛇答应了他的要求,农民就把灵芝献给皇上,得到一批金银财宝的奖赏。又过了些日子,皇后的眼瞎了,御医说只有龙蛇的眼珠才能治好。皇上又想到这个献灵芝的农民,就命他去挖那大蛇的眼睛,许诺他事成之后,封他为宰相。这农民发了财,又想当官,就又来央求大蛇给他一只眼珠。大蛇只好忍痛让他挖去一只眼珠。皇后用蛇的眼珠治自己的眼睛,她的眼睛复明了。于是家民当上了宰相.。当上宰相后,养尊处优,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生怕哪一天死掉,丢下这万贯家产。于是,就想到长生不老之法。听说吃龙蛇心能够长生不老,就又到山中去找大蛇,要求再给他一颗心,成全他长生不老。大蛇见他如此贪心不足,就张嘴把这个贪婪的宰相吞下肚里。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重庆市巴县卷》,还写了这样一个民间故事,说有一雷姓人家,是当地一个颇为富裕的地主,人们称其为“雷万石”(即收万石租谷)。他的家龛上,不供财神赵公明,而供一条纸画的大蛇。据传,他家老祖宗就是一条蛇。这个老祖宗常年不在家里沐浴,而去附近的一个山洞里洗澡。一次,他的妻子出于好奇,跟踪去至山洞。他的隐迹被识破,遂得病而死。妻子后悔不及,怄气伤肝,也一病不起。临终前,她将此事告知子女,嘱咐他们画条蛇像供奉在家龛上。从此,雷家子子孙孙都虔诚地敬奉“蛇祖”。这个传说至今广为流传。
责任编辑:ZF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