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千件梁氏档案将现身拍场

一件梁启超的书法作品卖不过一件启功的作品,可见其价值是被低估的。据了解,“南长街54号”藏梁氏档案将出现在2012年秋拍上,这批近千件、总底价为5000万人民币的珍贵档案将在拍场上再掀风云。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因为我相信未来人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这是诗人郭路生在《相信未来》一诗歌中最打动我的字句。然而,对于一百多年前的历史,我们这代人是否也有这样一双眼睛?

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不仅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被誉为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首。这也给很多人造成一个误解,认为他在政治上失意后,到清华任教不过是大发无聊的日子。清华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刘东告诉记者,这种观点是大错特错的。因为梁启超在晚期时有着巨大的思想抱负,他是以孔子的生平作为自己的榜样,他对待学生像一团火,每到晚上,梁先生知道哪个学生家里困难,便自己出资资助,保证学生们衣食无忧,将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由此可见,他的人格魅力是无法阻挡的。

曾经有一位信札藏家,用一幅黄胄的字(约两平尺)和一幅刘海粟的字(约三平尺)换一通梁启超仅有几十个字的书札。他告诉记者,在别人眼中这可能是件傻事,但他觉得黄胄、刘海粟的作品在市场上仍可以买得到。但梁启超的信札本身就很稀缺,其内容也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他并不觉得吃亏。通过这个事例,梁启超的墨迹在藏家心中的地位也可见一斑。

近千件梁氏档案将现身拍场

近日,北京匡时拍卖公司在“南长街54号藏梁氏重要档案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最大宗的一批梁启超档案将于12月秋拍上公开拍卖。

据了解,“南长街54号”藏梁氏档案包括信札、手稿、书籍、家具等共计950件,是梁启超研究资料的新发现。其中287通信札,涵括梁启超胞弟梁启勋收藏的梁启超信札240余通、康有为信札23通等。通信方涉及民国政坛风云人物袁世凯、冯国璋、孙传芳等。内容涵括梁启超手书退出进步党通告、声援五四运动电报、讲学社简章、梁思成、林徽因文定礼细节等。而康有为的信札则是保皇会在海外的两桩公案芝加哥“琼彩楼”案和广西振华案的有力佐证。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袁世凯之解剖》、梁启勋《曼殊室随笔》等十件重要学术著作的手稿原件均系首次现世。《白香山诗集》、《稼轩词》等68种637册梁氏兄弟批阅古籍、自用书对于梁启超知识世界的还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梁启超手书康有为讣告铜板原件,梁启超自用书桌、拐杖、地毯等相关家具器物,再现了与梁启超密切相关的生活与时代。

秋拍新亮点

2012年,在匡时春拍上,过云楼藏书以1.88亿的高价落槌,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这批“南长街54号”梁氏重要档案也必定再次掀起秋拍的高潮,成为买家“厮杀的战场”。

与过云楼藏书以整体拍卖的形式有所不同,北京匡时拍卖公司会把这950件拍品分成一百多个标的,再由买家竞拍。鉴于春拍时,由“过云楼”引发的各种关于《拍卖法》、《文物保护法》的争议,北京匡时拍卖董事长董国强更希望相关的文博机构能将藏品中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档案进行收藏。“我们会提前与文物局、文物主管部门沟通。因为我们不希望再出现因对《拍卖法》、《文物法》的不同解读上所造成的误会。”

另外,董国强表示,作为一家拍卖公司,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是,可以碰到很多古代先贤、近代的文化名人留下的重要文物,以及珍贵的艺术品等。面对这些文物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便可体现出一家公司的文化。无论是“过云楼”藏书,还是梁氏重要档案,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不是每场拍卖都能遇到的。“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研究,并深入挖掘的拍品。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批资料时,便兴奋不已了。”董国强激动地说。

当然,很多人对这批档案的价格也十分关注。董国强表示,拍卖的特殊性在于,定价权既不在拍卖公司,也不在卖家,而在买家手里。这批档案的总底价为5000万人民币。“我觉得拍卖公司有责任通过我们的努力将拍品的价格最大化。同时,也通过专家和学者们对拍品共同的挖掘,并呈现其价值,让市场给出一个公正的价格。”

不过,从目前来看,梁启超的墨迹在市场上是被低估的。譬如,一件梁启超的书法,在拍卖市场上是卖不过一件启功的书法的。我国的艺术品市场也有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有些拍品的价值与价格之间相差悬殊。“不过,我们相信通过努力,让一些真正有文化价值的艺术品能够得到社会和市场的认可。在市场中通过价格来彰显其文化价值。”董国强如是说。

拍品的来历

了解信札收藏门类的人,会清楚梁启超的墨迹在拍卖市场上是很难见到的。那么,这一批近千件的文物级档案出自何处呢?

据北京匡时拍卖公司副总经理谢晓东表示,这批珍贵的档案一直保存在北京南长街54号,梁启超及其弟弟梁启勋曾经长期在此院居住。所有档案藏品均由梁启勋整理珍藏,并由梁启勋后人保存至今。由于当年南长街54号被抄家时,大量珍贵文物都被抄到相关的文博机构,还有很多档案材料被一场大火烧毁了。而这批东西正是梁启勋的女儿梁思明女士当时冒着生命危险把它珍藏下来的,并保存至今。

这宗来自“南长街54号”旧藏的梁启超信札、手稿、书籍、家具,是市场上仅存的规模最大、题材最全面、内容最丰富的梁启超档案,其中大部分资料从未曝光。为我们揭秘了关于保皇会、立宪运动、护国战争、五四运动等诸多历史往事的隐秘细节,与二十世纪时局重大事件息息相关。

这批档案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司法等方方面面,不仅是研究梁启超、梁启勋、康有为等重要历史人物的最新发现,也填补了近现代政治史、经济史、学术史等研究的空白,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同时,书信和手稿用精美信笺书写,书法俊逸清秀,亦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欣赏价值。

南长街54号

据了解,目前梁启超的故居有三处:一是广州新会,一是天津的饮冰室,另一个是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北沟沿胡同23号。但是梁启超自1912年10月回国后,根据后人的回忆,包括信札的资料,他并没有在此地居住过。

为何东直门内南小街北沟沿胡同23号成为“名不其实”的故居。而名副其实的“南长街54号”却湮没在人们的记忆中呢?

故事要从辛亥革命以后说起,当时梁启超、梁启勋兄弟海外归来,意图在政坛一展身手。1912年5月,进步党成立,9月,梁启超被任命为司法总长,梁启勋任中国银行(2.83,-0.01,-0.35%)监理、币制局参事,亲手制定袁大头金、银、铜比例。在北京忙碌的工作中,他们亟待要觅得一处蔽身之所,几经辗转,最后选定了“南长街54号”(现改名南长街大宴乐胡同26号)。

在梁启超后来陆续发表的信札中,经常能看见“南长街”的影子。“南长街54号”由梁氏兄弟共同出资,成为梁启超在北京实际意义上的故居。

这处占地四亩的宅院由兄弟二人精心营造,里外三进,最高的南房曾是梁启超的固定卧房,康有为与其女康同璧亦是房中宾客。1917年,梁启超出任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和盐务署督办,这段时间他频繁来京,“南长街54号”也格外热闹起来。

1919年旅欧回来后,作为公共财政、律法、图书馆和讲学的启蒙师与先行者,生活赋予梁启超更多的文化涵义。这十年中,梁启超组织社团、著力教育,在更大意义上承担了导师、慈父的角色,梁氏兄弟在“南长街54号”的聚会更多了。1926年,梁启超担任司法储才馆馆长,聘梁启勋为总务长。梁启超并在京师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筹划开馆和主持馆务。清华讲学期间,若是进城,便径直住在“南长街54号”,专心治学并与家人共享天伦成为这个时期梁启超的主旋律。

有意思的是,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姻缘,也与这座宅邸有着奇妙的联系:二人结婚的文定大礼在“南长街54号”院中举行。父亲梁启超悉数吩咐,仲父梁启勋亲自操办,与新人在加拿大举行的婚礼比肩而重,缔结一桩世纪婚恋传奇。

1929年,梁启超于北平协和医院溘然长逝,终年56岁。“南长街54号”的传奇却依然在继续。

革命庇护所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南长街54号”担任了秘密基地和庇护所的功能。30年代,梁启勋在山东青岛大学、北平交通大学任教,曾多次提供了敌伪政府的经济、金融、组织等情报材料。

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镇压民主运动,诸多学生上了逮捕的黑名单,大批青年和民主人士被杀害,整个北平陷入一片黑暗恐怖之中。这些进步学生需要有人将他们安全转移,梁启勋和“南长街54号”自告奋勇担当起这一重责。北京大学红楼一带被军警特务包围封锁,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周基愚和四个被上了黑名单的学生逃出了围困,梁启勋毫不迟疑地把他们收藏在南长街的家中,掩护在自己的卧室内。不久,又有电影和戏剧界的陈怀凯、刘燕驰、凌翠、邵丹等四个教员和学生从南京逃来北平,他也收容掩护在家里,通过地下组织送往解放区。

梁启勋还为北大地下党和学生会收藏了许多秘密文件,北大地下党文理法学院教员支委会和讲师、讲员、助教会、理事会也常到他家去开秘密会议。“南长街54号”成为进步人士的庇护所,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重要的革命据点。

五六十年代,梁启勋每年春节和国庆节,都受到邀请参加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国宴。周总理对这些“宝贵的活文物”非常重视。1961年国庆节国宴前,梁启勋受到周总理接见时,周总理还请教老人关于“戊戌变法”的往事。

在梁启勋辞世之后的第二年(1966),整个社会失去理智的文革时期开始了,“南长街54号”没能逃过抄家的厄运,梁家人蒙受了财物上的巨大损失,其收藏的许多珍贵文物、信札、照片、股票等被红卫兵抄走,移送至国有文博机构。还有大量从未公开的、融合近代政治、文化、金融和家族的重大历史被烬毁。目前仅剩梁启勋长女梁思明千方百计保存下来的这批珍贵文物。

1982年,梁家人搬离了南长街54号。在此前后,彭真夫人的姐姐与齐白石的女儿也曾在此居住过。

如今的“南长街54号”受到法院拆迁令,正在陆续拆除中,至2012年9月,只剩一片废墟。这座承载近代史近百年沧桑的院子,正在默默离开人们的视野,“南长街54号”的故事,甚至还未来得及被无穷的追问……

面对如烟的往事,我们是否也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和“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呢?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