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遗骨”冷思考:莫把科学与神话“杂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据媒体报道,日前在山西吉县人祖删皇宫女娲塑像下发现了“皇帝遗骨”,据北京大学C14同位素测定,成人头骨为至今6200年前。23位神话、考古学专家考察后表示:可能属于传说中的女娲遗骨。但是北大考古学教授刘绪则称,三皇五帝只是传说,都很“玄”。

众专家考证发现了女娲遗骨,让人们享受了一回波荡诡谲的神话大餐。然而,激动之余,我们不由得思考,专家的“大胆假设”是否属于推动科学研究的“假说”呢?

同位素测年的科学性不容置疑,成人头骨年龄亦不错,都遵循了科学考古测算的原则。但是把科学和神话传说“杂交”,武断认为头骨属于“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恐怕不妥。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从陕西的周老虎,到河南曹操墓风波,再到前不久甘肃41名医务人员打通任督二脉,都在不断挑战公众的常识和质疑的底线。诚然,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假说。科学的历史就是假说的形成、发展和竞争的历史。 科学假说对科学问题的研究常常起着一种纲领性的作用。但是,假说必须以科学地观察、实验为基础,而并非以莫须有的“神话故事”、“伪科学”为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一家旅游开发公司参与人祖山考古让此事变得“金光闪烁”,甚至“有专家提议人祖山在未来几年里建设祭祖广场、朝圣天阶和史前人类博物馆,并修复人祖庙和伏羲庙,作为旅游项目”。这反映了一个普遍的问题,一些地方打着“考古发现”的旗号,大搞旅游开发,美名其曰“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而动机不过是对利益追逐。可以说,女娲遗骨的发现,对地旅游品牌的迅速“搏出位”,将是一剂强有力的催化剂。

只不过,专家的断定应该以科学事实为准绳,科学传播应该以严肃的态度进行,而不是以神话传说为基础。若是将考古当“古玩物”,将考古发现当成敛财工具,这将有失专家本应有的科学和公正。否则,“女娲遗骨”将成为下一个“华南虎”式的黑色幽默。倘若女娲真的存在,在天有灵,难说会被气得吼一声:姐只是个传说。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