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开健自传:南极,用书法、绘画和摄影留存
2004年,我有幸参加了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这是一次不寻常的科学考察,13名勇士担负起登上人类历史首次冲击南极冰盖之巅的神圣使命。10月25日在上海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后,“雪龙”船徐徐离开上海港,踏上了奔赴南极的征程。
在香港停靠3天后,一直向南驶去。在经过赤道时,我被眼前那绚丽的景色惊呆了。举目望天,变幻莫测的彩云,如孔雀开屏。轻风吹拂,细云如一条条缓流的小溪。碧水之上,浮动着白棉球堆成的积状云。最美的要算色彩鲜艳、斑斓绚丽的彩霞了;低头观海,是一片伟丽宁静、碧蓝无边的大海,偌大的海面象一面镜子,一丝波纹都没有,静极了。大家屏住呼吸,生怕打扰了这深切的美。忽然海面上微风吹拂,细腻的波纹随风荡漾,象一幅巨大的软缎此起彼伏。当火辣辣的太阳落向无际西边的时候,天空中的朵朵白云被染上了紫红色,在深蓝色的海水衬托下,显得分外娇媚。一会儿,夕阳西下,太阳接近海平面,天边、海面顿时燃起了一片火,通红通红的,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我急忙从房间拿起两大包相机和镜头,120相机拍完,换135相机拍,胶片相机拍完了,换数码相机拍。从不同的角度不断的变换着镜头,我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幕幕迷人的瞬间。
“雪龙”船在澳大利亚完成加油、补给后,继续向南极洲挺进,方向只有一个,向南,一直向南……。“雪龙”船进入了西风带,这里和赤道反差极大。天空乌云密布,海面波涛翻滚,大海在这里完全展示了它的另一面——雄浑而富有激情。海天一片昏黑,汹涌磅礴的巨浪,一浪高过一浪,形成一座座波峰,丛峦叠嶂。偶尔看见几只信天翁或随波逐浪,或在浪峰间盘旋。“雪龙”船劈波斩浪,在波峰间穿行,时而被翻腾的巨浪抛入低谷,好似掉进深渊;时而被海浪遮挡得严丝合缝,看不见天;时而被巨涌托上浪尖,站在船上有种摇摇欲坠的感觉。长167米,宽22.6米,2万多吨的巨轮“雪龙”船此时此刻却显得如此的渺小,就象一叶扁舟。船舷激起的十几米高巨浪整个儿地打在了各层甲板上。两舷的门窗都已关闭,以免海水倒灌。封闭的海水就在甲板上晃来晃去,此景用“恐怖”这个词来形容毫不为过。船上除值班的船员在支撑着外,几乎所有的人都躺在了床上,个个脸色惨白,面面无语,任其左右剧烈地摇晃,没有固定好的物品,在房间里滚来滚去,谁也无力去管。就连吃饭的时候,餐厅里的人也是寥寥无几。
记得11月20日这天,风浪格外的大,而且涌动的方向是由西向东,从GPS显示,两天里“雪龙”船几乎是原地踏步,也就是说,船开足马力也只能抵消风浪的速度。下午我从驾驶室得知,气旋强度已经超出当初的预报,船不敢继续向南开,否则就会倾覆,只好调转航向顶着风向西航行。结果是在纬度上没有进展,离目的地也非越来越近,有点近似于做无用功。二层甲板的油桶可能没有固定好,随着船的摇摆叮叮当当乱响,但谁也无力再把它固定好,只能任其不停地发出刺耳的声音。房间里椅子晃倒了,箱子晃跑了,卫生间的用具更是一片狼藉。晚上9点多钟从广播里传来:“因风浪太大,甲板上的油桶发现有溢油现象,绝对不准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吸烟。”天哪,晃得这么厉害,谁还有心思吸烟啊!船上的气氛渐渐的有点紧张,有人悲观地谈到能否安全抵达目的地……。船一直在躲避气旋中心,摇晃得非常剧烈,致使晕船的人吐出了黄水、绿水,一个个狼狈不堪。我对门的张教授那天晕的特别厉害,几天粒米未沾,吐出来的全是绿水,肚皮都痉挛了。我们去看他,他调侃着哀号:“长痛不如短痛,我不活了,求求你们把我扔到海里吧。”我们逗他:“哎呀!忍一忍吧,还有五六天就闯出西风带了。”只见他眼睛里仅剩的一点光立即熄灭了,喃喃自语:“我的妈呀,还得五六天啊?那完了,我死定了!死定了!”我们都忍不住笑了。
我是少数不晕船的几个人之一。对难得一见的惊心动魄的场景岂能放过?!于是我背着一台相机,扶着船舷挡板,小步一点一点的移动到较开阔的船舷边,两腿呈弓子步,身体重心略向前倾,一手紧握船舷的栏杆,一手举着相机按动快门。每次拍完,浑身都被海浪浇成了“落汤鸡”。回到房间总被同室的队友警告:“你不要命啦”。事后想起来还真有点恐惧,据说日本南极考察船经过西风带时,就曾有人被巨浪卷入大海的例子。不过后来看到一幅幅气势磅礴、惊心动魄的照片时,自感冒这个险还是值得的。在“全国首次极地考察摄影展”中获得一等奖的《雪龙勇闯西风带》摄影作品,就是冒着很大的风险拍摄的。
11月23日,风小了,船也不怎么晃了,躲藏了几天的阳光也露出了本来的面目。经过8天与5个气旋的周旋,终于闯过了波涛汹涌的西风带。一大早,船长袁绍宏在驾驶室宣布:“现在是北京时间5点55分,经过8天的狂风恶浪,安全地通过南纬60度,‘雪龙’船闯过了西风带!”随后拉响汽笛。全船沸腾了。一个个伏床的人全都活了起来,苍白的脸上绽开了喜悦,是那种经过激战胜利后的喜悦!
领队张占海即兴吟了一首词《满江红•西风带》:
雪龙号,破冰船。
南大洋,挽狂澜。
十载立功名,英勇无敌。
五星红旗振宏志,科学爱国力量添。
十六大精神指航向。
永向前。
历时整整一个月的海上漂泊,终于到了我们梦寐以求的目的地——南极。湛蓝的天空,广阔无垠的白色冰雪,万年积雪覆盖着的冰架岸线,其间来来往往着活泼可爱的企鹅,时而看到几只憨态可掬的海豹懒洋洋地躺着,偶尔也看到地面上露出的地衣别有一番淡雅的韵致。这就是南极,人类文明的禁区,大自然鬼斧神工留下的最后一块处女地……。我情不自禁地轮换脖子上挂着的三台相机,噼哩啪啦按动着相机的快门。
11月26日,这天是我难忘的日子,多年的夙愿实现了,终于踏上中国的南极中山站了。
早晨5点多就起床了,吃完早饭,回房间整理照片,约9点,临时党办主任王建国来说,准备一下,再过半个小时登机去中山站。确切地说,应该是为卸货探路。当时很激动,立马收拾了器材,只5分钟就早早的跑到飞行甲板上等着了。飞机在加油,过了半个小时多才起飞了。一起上飞机的还有央视记者张海鹏、占海、建国等8人。起飞10来分钟后,就到达了中山站。
中山站越冬的16位队员敲着锣鼓,早早的等候在那儿。站上插着彩旗,挂着横幅,地上的雪化了有四分之一。看得出来,大家都很激动,我们和他们一一握了手。我在找我的一位朋友——金波博士,最后握手的是他,就是他——金波,没有立刻认出来。他紧紧地拉着我的手,又拍着我的肩膀说:“老仝啊,可把你们盼来了!你住我的房间,我们住一起。”房间是他安排的,人名都贴在了门上,显然是他有意安排我和他一起住的。我马上应了一句“太好了!”他瘦了黑了,原来乌黑头发也增添了些许白发,30刚出头的小伙子,怎么和小老头似的?来中山站才一年时间啊,差点没认出来!我不由得在想,这里太寂寞,太艰苦了!建国给金波带来了一张照片,是金波出生六个月从未谋面的宝贝女儿的照片。金波接过照片久久地凝视着他那可爱的宝贝女儿,笑得静美又无奈。后来他把宝贝女儿的照片放在他的笔记本电脑的界面。接下来,我们乘链条车到俄罗斯站(很近,开车不到10分钟),进行了礼节性的拜会。从中山站准备回“雪龙”船时,飞机超重没发动起来,我们只好下来,只有海鹏乘飞机回船了。金波又带我在站区转了转,约11点半左右(是西8区时间,和我们东8区时间早3个小时)我们在站上吃午饭。饭后,我在金波安排的房间休息,一躺下就着了——这几天太累了,都是凌晨2点睡的觉。大约14点金波来叫醒我,说飞机到了,换了一架飞机。我匆匆收拾好东西,下去一看都上飞机了,就等我一人。飞机起飞约5分钟后在陆架冰区着陆。
啊,太美了!冰山,冰盖,整个环境就像汉白玉的雕塑,分明是“仙境”!下了飞机,他们都在探路,我匆匆地拍了几张,来不及用120相机来拍。真想拍个够!可不行,还得跟上他们,要拍他们探路的镜头,这是工作。一会儿飞机飞回了“雪龙”船。
在到达南极长城站时,人们想起了20年前的今天——我国科学考察队员首次踏上了这块净土,于是便萌发出在这里树立一块石碑的想法,以纪念20年前勇士们。转间领队张占海带了几个人在站区附近找了两大尊石块。我用了3天的时间,在一尊石块右上角用行书书写下“1984年12月30日中国南极考察队首次登上南极洲”,中央是“登陆点”三个大字,左下角以“2004年12月30日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立”为落款,在另一尊石块(底座)用隶书书写到“中国南极考察二十周年纪念”,并刻凿,然后用红油漆描上。完成后,队员们一起用铲车将石块竖立在20年前我们的勇士们首次踏上的岸边,并举行了揭碑仪式。还邀请了乌拉圭、巴西、俄罗斯、阿根廷、韩国、智利、芬兰等国极地考察站的同行参加。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里报道了这一消息。揭碑仪式一结束,大家争先在碑前留影。看到这种场面,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喜悦和自豪,我将我们国家的书法,永远留在了南极上!
在参加南极考察队的日子里,我克服船过西风带的大幅度摇晃,冒着十多米高的涌浪拍下许多精彩的镜头;在大风雪中,冒着严寒,拍摄了冰盖队出发和迎归的珍贵镜头。从上海的吊装物资、欢送仪式,到在香港的一系列活动;从船上的生活和工作,到南大洋的科学调查;从中山站的冰区探路、冰区修路、卸货、考察、迎送冰盖队、站区建筑设施和环境,到与友邻国家站区的交往、长城站的卸货、考察(包括常年观测)、站区建筑物和环境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南极那优美的环境和可爱的动植物,都用相机记录了每个瞬间。累计拍摄了12000余张照片,其中有135反转片1500余张,120反转片360余张。同时还编辑设计了共计21期,84版《雪龙之声》报。还为考察队员、船员148人每人画了幅肖像。考察队员都是来自全国各科研机构和高校,汇集了各种人才,为消除考察队员在航行中的寂寞和充分利用人才,在雪龙船上设立了“南极大学”,考察队员即是学员,又是老师。我在南极大学讲了摄影课。最后还发了“毕业证”,不过这次的毕业证上面的照片被我所画的肖像所代替。
2005年3月24日,整整五个月,一百五十天,雪龙船又回到了上海,我和许多考察队员一样,一夜无眠,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心声——祖国,我回来啦!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