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开健自传:北京,扎实的人生脚步

1975年5月中旬,我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国家海洋局宣传处。当时的宣传处是个大处,人员最多时有28人,有搞政治理论、新闻报道、教育培训、文艺宣传、体育运动、美术摄影的;还有搞电影放映、资料管理的。分工细致,人才济济。我们的老处长张海峰在海军学院(现海军指挥学院)当过政治教员,政治理论水平相当高。他平易近人,可对处里的同志要求又非常严格,对每个同志的生活、学习、工作、进步总是关怀备至,尤其对我们这些20岁刚出头的年轻人更是体贴入微。每逢过年过节,都要把我们四五个年轻的单身汉叫到家里,做顿丰盛的佳肴,让我们饱餐一顿。每次还特意为我这回族做两道可口的牛、羊肉。在老领导的关怀下,我进步很快,到宣传处的第二年就入了党,第三年提了干。

当时的宣传处,学习的氛围特别浓,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我耳儒目染,陆续买了很多书。如:《张迁碑》、《乙瑛碑》、《曹全碑》、《泰山金刚经》,还有颜正卿、王羲之、米芾、郭沫若等一大堆字帖,每天读,每天写,到了如痴如迷的状态。一有书法学习班,我就报名参加。聆听过著名书法家刘炳森、赵家喜等的授课,受益匪浅。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后来的多次书法大赛上,我屡获大奖。1979年,当时还是在宣传处,我和各分局抽调的几个人一起经过2个多月的美术创作,汇编成我国第一本以海洋为题材的图案集《海洋图案》,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出版的美术作品。

1981年,军队裁军精简机构,国家海洋局集体脱军装转为地方。原军队编制下的政治部取消,宣传处大量减员,直至后来撤销。我和宣传处的几个同志先后被转调到中国海洋学会,这一干就是26年。在这20余年中,可以说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在做海洋科普的事,为普及海洋知识,做了一些有成效的工作。如:曾经多次组织海洋科普夏令营;先后组织过海洋专家与中央电视台一起录制《海洋知识》(12集)、《海洋法知识》(4集)、《海洋防灾减灾》(6集)电视讲座和《奔向大海》(40分钟)、《第二起跑线》(50分钟)电视专题片,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1994年我授聘中国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的“全国少儿科幻绘画大赛”的评委。值得欣慰的是1998年由我组织编写,并设计的《走向海洋》科普丛书,(共4册)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图书奖是我国图书类最高奖,同时获两项国家大奖的图书屈指可数。1999年12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时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刘云山讲话时认为:“近几年我国出版了《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走向海洋》等优秀科普图书”。 充分肯定了我的成绩。

2000年4月底,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刚刚设立了“中国科普博览网”,需要内容充实,找到了我,协商作一个“海洋博物馆”。当时接到这项任务时正赶上“五一”放假。整个假期,我都是在电脑前度过的,每天一干就到凌晨1点后,仅仅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海洋博览馆》30余万字的编撰,1200余幅图片的收集、绘制,以及1000多个网页的编制工作。目前正在将《海洋博览馆》改编成图书,拟于2008年初,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发行。

由于工作努力,得到了社会及各级组织、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扬,曾被国家海洋局机关党委记功一次; 4次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 2次被中宣部、国家科委、中国科协联合授予“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1996年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江泽民、李鹏、胡锦涛、温家宝、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科技日报在1996年2月16日第二版以“波涛在他胸中”为题报道了我的工作。中央电视台两次对我进行采访报道,中国海洋报在2002年4月9日第二版以“今天的科普是明天的科学”为题也报道了我的工作。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