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开健自传:和县,抹不去的记忆

1953年,我出生在安徽和县县城,不到3岁母亲就早逝,5岁有了养母。家父念了几年私塾,文化不高,但有一双灵巧的手,补锅补碗、修锁修伞、打碗柜做瓜刨、划玻璃镶镜框,样样在行。尤其是作玻璃画,在县城及周边小有名气,称得上民间艺人,一家七口人全靠父亲的手艺养命。母亲有时打些零工,日子还算过得去。我上高小时,父亲进入和县百货公司,每月领取三四十元的固定工资,对于七口之家来说,生活就捉襟见肘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3岁那年,我开始帮助母亲糊食品袋,跟着奶奶种向日葵、蚕豆,织渔网,挣钱补贴家里的生活。上初中时,我利用放假的时间,骑着自行车卖冰棍和冰水。为了赚取差价,总是骑到40里以外的乡下去卖,一天往返要骑上80余里。卖的好,一天就能挣上3元钱。自食其力的艰辛生活,炼就了我特别能吃苦的顽强个性。

受家父的影响,我年幼就喜欢涂涂画画。父亲有一套《芥子园画传》和《中国百年绘画选集》,都是任伯年、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的作品。一有空,我就翻出来看看,学着在报纸上画,照着《芥子园画传》里面的行书、隶书练字。

在我上小学5年级时,文革开始了,停课闹革命。课不上了,就和几个小伙伴学着大孩子的样子,套着红袖章,整天在外面写大字报,刻蜡纸,印传单。伙伴们抬着石灰水,我拿着扫把在马路上、墙上到处刷写标语,时不时地有些围观者称道:这小孩字写的真棒!听到赞扬的声,心里美滋滋的,越发写得更欢了。

1968年复课闹革命,我上了初中,当时叫卫东中学(现和县第一中学)。说是复课,有一半时间是学军、学农、学工,还要挖防空洞,出墙报。那时最高兴的事就是出墙报了,大多数时间都是耗在此事上。画刊头、抄墙报,忙得不亦乐乎,基本上一周换一次。这些经历为我后来的绘画和书法奠定了基础。

1971年初中毕业。我们这一届和下一届共600余名学生一起毕业了。其中有28人幸运地分配到了工厂;一小部分年龄小点的就上了高中;其余的大多数都到农村插队落户。我是幸运的28人中的一员。我们先都到医院进行了体检,之后在家等候通知,可一等就是一年多。

1972年征兵工作开始,我毅然放弃了到工厂工作的机会,报名应征入伍。记得当时有两个部队接兵的到我家进行家访,一个是秦皇岛的海军炮兵的军官,另一个是后来把我带到青岛国家海洋局的军官(当时隶属海军)。当他们看到家里挂着我习画的画作时,国家海洋局的军官对我产生了兴趣,便让我即兴画一幅,我记得当时画了一只公鸡,看来他很满意。我体检时,这个军官就一直跟着我。当我体检到视力时,一开始指到0.6就指错了,这时见跟着我的那位接兵军官和体检的医生说了些什么,随后,医生就让我在旁边歇会儿。过了一会儿,又让我来看,还是没看对。第三次医生一下指到1.0,我答对了,医生说,行了。我自己知道,那是蒙的。后来我才明白:舰艇兵的视力最差也要达到1.0,不禁由衷地感激那位与我素昧平生的军官。

我终于成了一名海军战士,还是一名舰艇兵,当时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