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重阳有点冷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陈万贵)“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又悄然临近,登高、赏菊、插茱萸是属于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人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祈福、辟邪、希望能够“步步高升”。随着重阳节不断的发展,其含义已经不单单是人们表达对生活、前程美好祝愿的节日,1989年我国正式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义为老人节,如今,九九重阳节多了一层敬老的含义。

  然而,跟许多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正慢慢的被淡化,相较与中秋、清明等节日,重阳节的淡化甚至显得更为严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小学课本上描述重阳节的一首诗,残酷的是,重阳节遭遇了仅仅停留在课本上的危机,而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这个重阳节却是“有点冷”。

冷淡的“银发市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冷淡的银发市场 图片来源 新华社

无论在什么时候,在商场里逛街的消费者总是能见到商家各种各样的打折、促销方式,“买一赠一”、“反季节优惠”等等都是较为常见的促销手段,而对于打“节日牌”商家更是不会放过, 各种让利、优惠活动在节日里总会是漫天飞舞,令人目不暇接。

然而,近日记者在走访几家大型超市时发现,习惯打“节日牌”的各大商场几乎没有出现针对重阳节的让利优惠、促销等活动。“现在我们商场还没有关于重阳节的优惠、让利活动。”某大型购物商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该商场中出现的优惠、促销等活动只有“反季节优惠”、“买一赠一”。而这些活动也与重阳节毫无关系。甚至在老年人常常光顾的保健品专区记者都没有看到相关的打折促销活动,相较与中秋、国庆铺天盖地的促销广告,在商场中重阳节的气息并似乎并不存在。

“老年人消费能力较低,而且老年人在选择产品是更为理性,偏向选择较为实用的产品,通过打折、促销的方式并不能有效的吸引老年人的注意。”该商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商场方面看来老年人不仅在购买力上不具备优势,而且老年人在选择产品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会像年轻人一样容易被促销、打折所吸引,因而,商场在重阳节来临之际也就选择性的忽视了重阳节,并没有推出相关打折、优惠活动。

还有另一个导致重阳节市场冷淡的因素是刚刚过去的火热的中秋、国庆双节市场。“在中秋节和国庆节期间,商场打折、促销活动很多,很多商品在过中秋、国庆节的时都有打折、促销的现象,消费者在中秋、国庆商场促销期间,很多该买、想买的东西都已经买了,而重阳这一段时间正是消费的低潮期,所以我们不打算在重阳节做大规模的促销、打折活动。”某商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商场更多得考虑打折、促销所带来的实际利益,在商家看来经过了中秋、国庆双假的“疯狂”消费,现在的消费市场正处于低潮期,现在的打折、促销对于商家来说,他们并不能得到期望的实际利益,哪怕是重阳节。

不仅是各大商场,许多旅行社也表示在重阳节期间对老人出游“没有特别的优惠。”

记者在北京方庄一家旅行社门前看到的一张优惠广告写着“节后出游”字样,旅行社仍然打着中秋、国庆“双假牌”,然而记者在旅行社广告栏内却并没有看到有关重阳节老人出游优惠的相关信息。

记者询问该旅行社工作人员时发现,老人游线路少,优惠更少。

“现在天气转冷,我们有提供老人前往福建、海南等南方地区的旅游线路。”该旅行社方庄营业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但是当记者询问老年游在重阳节是否有优惠时,该工作人员表示:“我们老年游线路全年都有优惠,在重阳节没有特别优惠。”而不难理解的是,全年优惠的意义基本上是一种营销策略,吸引眼球的手段,真正能优惠多少自然是各有各得说法。

“老人扎堆出游的情况很少,我们也没有制定相关特别的优惠线路。”该工作人员表示。,旅行社和商场一样,都是在充分考虑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制定商品出售优惠与否的策略,即便是有获利前景,但获利较少的情况下也不会选择提供优惠。“在重阳节我们旅行社没有推出老人特别优惠线路的计划。”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同时,记者在登录中国青年旅行社等多家旅行社网站时也发现重阳节色彩在这些网站上几乎都不可见,在多家旅行社首页上记者都没有发现有关重阳节、老人游的醒目信息,或有相关老年游信息的,但是也与重阳老人节毫无关系。

这个重阳节市场,“银发经济”已被淡化。

青年在淡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城市里忙碌的身影  图片来源 昵图网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知道这首诗是描写那个节日的吗?”

“中秋吧。”

“是中秋吗?”

“是重阳节吧。”

“九九重阳节就在10月23号,你关注了吗?”

“没有,你不说我还忘记了。”

忘记,正是当代青年对重阳节记忆的真实写照。

24岁的陈曦大学毕业两年,现在在一家地产公司上班,正是属于比较典型的朝九晚五上班族,“我忘记了还有重阳节这回事呢。”陈曦说道。然而,在她看来自己对重阳节的遗忘却也有她道理,“重阳节不放假,而且现在工作很忙,平常上班时公司在重阳节的时候也不会有什么活动,很难有机会去关注重阳节。”

而对于重阳节的习俗,陈曦也没有明确的记忆,“对于重阳节,我已经记不起是要做些什么了,中秋吃月饼、赏月,元宵吃汤圆、舞龙灯,重阳节的习俗慢慢的都忘记了。”在陈曦的记忆力,重阳节,正慢慢褪色。

“要不是手机提醒,我就要忘记这个重阳节了。”张建良说道。他是江西人,来北京已经有几年的时间,现在在北京一家服装厂上班。

“我来北京好几年了,每年春节会回去一趟,平常过节的话,端午、中秋会给家里打个电话,重阳节关注的比较少,”张建良说道,“以前在家里过重阳节的时候还会在大门前插艾子什么的,现在出门了,重阳节那一天就像平常一样,上班下班,没有什么特殊的。”在张建良上班的工厂里,大多数工人都是来自外地的20到30岁的青年人,他们多没有受过高等教育,骨子里传统的东西也许会多一些,然而,重阳节在他们眼里仍旧是几乎没有存在感。

陈曦、张建良,当代社会青年的两类人群,一类接受过高等教育,上班坐在办公室内,俗称“白领”,他们直接面对过西方文化的冲击,内心里传统的成分相对较少;另一类则只有较少人接受过高等教育,遭受的西方文化冲击中并没有“白领”那么明显,骨子里属于传统的成分多一些,而工作多以在手工工厂打工为主,俗称“蓝领”。然而,无论是哪一类人,对于传统节日重阳节都在慢慢的淡忘。

重阳不是你想过,想过就能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重阳节佳节 图片来源 昵图网

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着多个方面,对于重阳节的不断被淡忘也并不只是青年群体自身的原因,在如今社会中确实有着“重阳不是你想过,想过就能过”的无奈。

 “现在重阳节一点气氛都没有,而且,重阳节并不放假,就像平常的工作日一样,很难记住,放假至少可以让我们记住重阳这样一个节日。”在陈曦看来,现代青年对于重阳节的淡忘并不只是这一个群体的原因,想过一个传统的重阳节并不容易。

陈曦认为,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在中国的火爆更大的原因在于商家的炒作,而重阳节的商业气息则几乎没有。“重阳节的时候,在大街上很难发现重阳节的影子,商家都‘很冷静’,而圣诞节、西方情人节的时候,商家的宣传几乎是铺天盖地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很难不知道西方这些节日的存在。”陈曦说道。

“我想过一个传统的重阳节,登高、踏秋、陪老人出去游玩,但是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陈曦表示。

“重阳节并不是强制的,但是氛围是可以营造的,政府应该做好指导,在营造氛围上下一点功夫,不能人们忘记,政府也忘记,作为传承已久的传统文化节日,政府有责任保护,现在我在市中心都很难感受到重阳节的氛围,想过一个传统的重阳节却变得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了。”有网友无奈的表示。

在现在的生活、工作中,想过一个传统的重阳节的确没有那么容易,重阳节的节日氛围也没有那么浓厚,加上忙碌的工作…...“并不是我们想忘记重阳节,实在是很少有机会、精力去过一个传统的重阳节。”陈曦说道。

而张建良则表示:“现在离家这么远,假期本来就少,不可能回去过重阳节,最多也只是给家里打个电话,在北京别说过重阳了,过中秋我们这都不怎么热闹。”大量人群离乡背井外出工作在近几十年的中国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像张建良这样在外打工的人全国有很多很多,虽然在相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但是外地人要在外地过一个传统节日,举行传统民俗活动是很困难的事情,却也是一件比较艰难的事情,这客观上也导致了传统节日的没落。

“以前在老家,过节的时候会做重阳糕点,采摘艾子,但是在外地这些都不太可能,这里的环境不一样了,况且自己一个人也不会去摆弄这些东西,现在想过传统的重阳节是不太可能的。”张建良表示。

近些年社会发展很快,而对传统节日的保护多是只依赖人民群众之间代代相传的“传统”,在现在的大环境之下,也不得不感慨:重阳,不是想过就能过!

传承与保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重阳节熟悉的诗句 图片来自网络

  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李清照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从书本上,我们不断的学习重阳节的一点一滴,然而现实生活中,重阳节却是在不断被淡化,重阳节习俗也在不断远离我们的生活。对于重阳节的保护不应只停留在其存在性上,更要提高重阳节的传承力度。

   冯骥才说过:“物质遗产是有形的和相对的,而精神文化遗产是无形的和动态的,这样就容易被忽略,就算是受到损害也不会立即看到。” 重阳节的发展历经数千年,作为传承到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更不能忽视重阳文化的发展,然而,重阳节在人们不断的忽略之中已经有了不知不觉的损害,这种损害就像“温水煮青蛙”一般,在不经意间可能就会由拥有变成失去。

   对于不断淡化的传统民俗节日,北京民俗博物馆关昕认为:“首先,要构造具有象征意义的节日代表物;其次,需要对传统节日习俗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革新。对于重阳节来说,应该注重重阳节节日文化与人民生活形态的有效结合。”只有不断创新的,不断发展的,与人民生活形态息息相关的节日文化才能够具有不枯竭的生命力。

  “大家都应该要有一种责任感,”陈曦说道,“保护与传承重阳节不只是青年人的责任,大到国家,小到商户都应该去自觉传承重阳文化,在重阳节的时候多营造一些节日气氛,这样才能真正保护起重阳节。”

  此外,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张律师还认为,重阳节不同于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重阳节有其特殊性:重阳节作为老人节还应当得到法律发面的保护。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据预测,到“十二五”期末,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到2025年突破3亿,2055年前后达到峰值4.87亿。

在今年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草案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张律师表示:“文化建设和法律建设相同步才能更好的使重阳文化有传承,老人权利有保障,才能使式微的重阳节焕发生机。”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