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的“老人节”为什么会输给古人的“重阳节”

社会需要提防“孝”缺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重阳节与“孝”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秋很凉,但是秋却很美。农民爱秋,因为秋是收获;文人爱秋,因为秋是意境;艺术家爱秋,因为秋是灵感……,而我们普通人爱秋,不仅仅是因为秋日、秋色与秋风,更多的是因为秋是团圆的季节。

这个季节里有三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都象征着团圆,象征着爱。七夕情人节、中秋节还有九九重阳节。七夕和中秋刚刚过去不久,沉浸其中的我们很快又要迎来重阳节,年年岁岁重阳日,岁岁年年人未老。在古代,人们都要在这一天插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重阳节亦称“登高节”。在重阳这天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还有步步高升、高寿的意思。直到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自此九九便与“孝”字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最信儒学,孟子推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何种德行,可谓德之大成。然而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孝”似乎正渐行渐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重阳节VS老人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今亦叫“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重阳节在古人的生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古人对其有着特殊的感情,重阳节经常被古人用以明志,其中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咏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吟唱至今。我们的诗圣杜甫更是在重阳节之日,登高远眺,在仕途最艰难之际极端困窘之时写下了古今七律之首《登高》,孤苦哀愁在本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入目三分,每每读来其身世飘零,老无所依的孤愁催人泪下。哀婉约派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是给重阳注入了爱情元素,她的《醉花阴》从里到外浸透着凄凉与哀怨。“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从历代文人的笔下足以看出古人对于重阳节的重视程度。与古人对于重阳节的重视相比,现在的重阳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老人节)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近年来,似乎正在慢慢的被遗忘。

“打我记事起便不曾见过身边有人将重阳节当节日来过,至于重阳节就是老人节这个还真不知道。”家住丰台区芳草园一区的李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小学的时候接触到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记得当时正好有一个儿时的玩伴举家搬到了千里之外,我便学着老学究的样子在九九重阳节的时候读上一番,摇着头,背着手,当时年少无知以为诗中有‘兄弟’两个字指的就是友情,表达的是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日后才知道原来那是王维在重阳节的时候思念亲人,想念家人。”

其实不单单是李先生,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很多人都不知道重阳节的习俗,甚至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什么是重阳节,更不知道重阳节就是老人节。据环球网2月份“传统节日,你还过哪几个?”的调查显示,3万多参与调查的网友有20.3%过春节,其次是中秋节(12.9)和清明节(15.5%)与端午节(15.5%),而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得票仅为2%左右。对于问题“传统节日中,你认为哪些已被严重忽视了?”的回答中,重阳节排名第二,仅次于“中元节”。人们普遍认为,春节、中秋、清明、端午都是法定假日,所以大家有时间去过节,然而其余的几个节日,当然包括重阳节在内,国家不重视,人们没有时间自然也就没法过这个节日。承然,社会压力的增大剥夺了人们许多的休闲时间 ,但是鲁迅先生曾经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事实也恰恰证明了鲁迅先生的说法,纵观每年的2月14日、12月25日等西方传统节日,我国也并未将其列入法定假日,但是这些节日的盛况不亚于国庆节、春节。

扪心自问,我亲爱的朋友们,我们真的就挤不出一点点时间陪伴一下我们的双亲吗?我们真的就忍心看到这样的画面——“老人节”之日,父母在窗前久久的眺望期待着儿女的归来,最终却剩下了一桌的饭菜,父母留下一声叹息,模糊着双眼睡去。切莫忘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五成年轻人不知道重阳节

近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十位年轻人,令人吃惊的是居然有近五成的年轻人不知道重阳节,当记者问到“您知道国家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吗?”年轻人们大多目光游离,七成人根本不知道有老人节的存在,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如今正在淡出年轻人的生活。

重阳节作为举国欢度的节日自唐朝起直至清末,然而就是这样拥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节日如今竟然面临着无法传承!

再过四天就是重阳节了,按照古礼,在这一天,人们要登高、饮酒、赏菊、陪伴长辈。生活压力日益加剧的今天,赏菊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一种奢求,但是至少我们能够做到,在这一天下班之后回家陪陪为我们辛劳了一生的父母,哪怕只是一顿饭,也足以让父母开心地笑上一阵子了。然而,现实是50%的年轻人不知道重阳节是哪天哪日,70%的年轻人不知道老人节的存在啊。

在记者的采访中,采访对象大多对于“老人节是否有必要过?”做出否定的回答。“刚刚过完双节,从家里回来,看过父母了,就不再回去了,再说工作也忙。”“咱们国家没有重阳节回家探望父母的习俗吧?”90后大学生小王认为“孝顺父母不一定非要过这个什么‘老人节’吧?每年的父亲节、母亲节、爸妈的生日我都会回家陪父母过的。”采访中有30%的年轻人知道重阳节这天也叫老人节,但是,当记者问到,“有没有计划在重阳节这天安排全家聚会,或者给老人买点补品什么的?”多数人表示并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老人节对于老人意味着什么?

在朝阳公园小湖旁的座椅上,张阿姨和翟阿姨闲聊着,“这好像就剩下9只鸭子了?”“可不是嘛!一开始12只呢。”两位阿姨告诉记者,由于家里孩子都要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回家,“天气好的时候几个老姐妹就来公园溜溜弯,天气不好就在家看看电视呗……”翟阿姨有些伤感的说。对于是否知道重阳节这一天被国家定为老人节,两位阿姨打开了话匣子,“知道啊,老人们没事的时候还在一起念叨呢,咱也有自己的节日不是。”“可不是,都知道。但是这个节也不放假,孩子们也没法回来。”两位老人告诉记者,她们也知道孩子们工作忙,但是还是希望在老人节这一天孩子们能够抽空回家尝尝自己做的饭菜,一家人吃个团圆饭,顺便自己也能看看孙子孙女,对她们来说这就是幸福。

歌词中唱的好“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其实人上了年纪最大的希望就是儿女安康,每天最大的期盼也就是子女们常回家看看。老人们需要的不是短信,不是电话,更不是金钱和礼物,而是自己的孩子站在自己的面前,开心的笑,当着自己的面叫一声“爸”“妈”“爷爷”“奶奶”……,那声音对于老人来说才是世上最美的音符,那时的温暖、那时的满足远远胜过物质和金钱。

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作为文化,需要整个社会去传承、去弘扬。虽然传统的敬老习俗看上去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的生活,但是在此、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记者还是希望大家能够重温《二十四孝》,取其精华。在此,记者在文末附上今年8月13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的新版“24孝”行动标准,与大家一同学习。

新“24孝”行动标准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

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

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

4、亲自给父母做饭

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

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

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

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

9、教父母学会上网

10、经常为父母拍照

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

12、打开父母的心结

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

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

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

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

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

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

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

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

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

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

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

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