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千亿再造汴梁城引骂声一片

七朝古都开封拥有引以为豪的、中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宋代文化资源,也拥有羞于提起、与历史声名极不相称的经济发展水平。现在,开封决定来一场豪赌。
开封的赌注就是将其所拥有的宋文化遗产资源“搞大”将开封市老城区改造成近20平方公里的实景人文旅游胜地,重现北宋“汴京”时期盛景,同时要建设一座工业化新城。
实现这一宏伟工程的前提是,十几万市民将在未来4年内从老城区搬离,仅拆迁费用就要支付至少1000亿元。而这仅仅是开封这项颇具想象力的“造城计划”的第一步。
据东方网报道,一开封政府官员透露,不光是城市建筑,就连街上的公交指示标志、旅游咨询点等细节将来都要体现出宋文化的韵味。老城主要以旅游和发展经济为基础,实施“宋氏仿古”建设理念。最终达到让游客感受到开封内在时尚、外在古典。
举债造汴京将给百姓三大灾难!
想法是相当宏伟的,也是十分大胆的,更是大手笔的。谁说我们的领导同志们不想事、不干事,这不就一直在想着干事吗?
想想中国城市的建设历程,一直都是在大拆大建着,建得大伙儿一样的风格、一样的高楼、一样的马路,过去的古城,看着不顺眼,拆了,过去的文物,有碍施工,拆了。
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近30年来全国消失的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
现在想起来,这些古老的东西真的是财富,老祖宗留下的还是可以大赚一把的,又想着要恢复,要重建。我们如此之折腾,究竟是为了什么?政绩的冲动;投资的热情;利益的驱使,谁能想象这些现象背后的疯狂。
仅从开封此番手笔来看,对于当地百姓而言,绝对又是一场难以想象的灾难。第一,十几万市民搬迁自己的家园。人说故土难离,祖祖辈辈居住了好多年的房子,不是说换一个好房子就能解决的,而是一种难舍的情感。如此之大规模拆迁,很难说会给老百姓一个什么幸福的感觉。
我们常讲,现在要复古到宋朝。可是我们现在拆掉的难道就不是今后一个时代的“古城”呢?也许你今天看着的棚户区很不舒服,说不定若干年后又是一个难得的文物,可惜再也看不到了。我们在古城的保护上,为什么非要走着“拆迁重建拆迁”的老路呢?
其二,举债上千亿元,留下的不是给开封市政府的负担,而是留给当地百姓的沉重负担。政府是不能自己产生钱的,它的钱必然来自于向百姓的征税和收费。上千亿元的债务,50亿元的年收入,20多年还难以还清的债务,你能保证我们的开封政府不向百姓伸手吗?等着吧,财政的压力是必然的,向百姓伸手肯定是必然的。
因此,与其说是政府还债,而不如说是百姓还债!
最后,与民争利不可避免,既有政府,更有开发商。“北宋汴京”的最大受益者绝对不是百姓,按照现有的政府开发模式,只有政府和开发商才会是最大受益者。也许有人说,当地旅游发展起来后,老百姓会从中受益,比如就业、创业等,我不反对这种说法和想法,但是最大受益者却是我们的开发商,老百姓在这里只会拿到一点可怜的零头,这样的结局只会是加重“贫富差距”。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在这样的开发过程中,老百姓的利益绝对会要受到损失,绝对会有与民争利的事件发生。
如果说没有一个保障民众利益的良好机制,这样的重建只能说是一个大大的折腾!只能是一场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的狂欢与盛宴!
赌不起的穿越剧
历史证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属于“唯心论”,根本不靠谱。但是,秉承这种“唯心论”的,至今大有人在。譬如,开封举债重造北宋“汴京”便是。搞建设,不是吹肥皂泡,只是动动嘴,便可将其吹大。一个开封市,既要重造“汴京”,又要建一座工业化新城,豪赌的资本,要有大把真金白银做支撑。而且有投入就应该有回报,花费千亿元“造城”,用的是纳税人的钱,至少应该让老百姓看到回报、得到实惠。
但现实却是,开封每年的财政收入不过50亿元,要想填补1000亿元的拆迁费,即便所有公职人员不吃不喝,其他民生投入为零,也需要20年。拆迁还仅是第一步,倘若算上重造“汴京”、建设新城的费用,那肯定是比1000亿元更让人仰望的天文数字,届时,当地拿什么去延续重造“汴京”的豪赌?
如何弥补建设资金缺口,据当地官方称,不外乎发行地方债或向银行举债。但是,向银行举债,光是巨额贷款的利息负担就会让财政不堪重负;发行地方债,也会成为地方百姓、企业难以承受之重。公众当然不会反对改革与尝试,但却坚决反对不切实际的冒进和幻想。开封举债重造“汴京”,即便不考虑巨大的资金缺口问题,重造“汴京”能否吸引游客、带来回报也令人担忧。多年来,国人对“假古董”、“假古城”生厌已久,开封可以在形式、风格上复古北宋“汴京”,但由钢筋水泥、仿古材料建成的所谓“汴京”空架子,哪能骗得游人醉,直把开封作汴京呢?
这些年,国内一些城市热衷于城市“复古”,抑或是生拉硬拽,争相开发本土历史名人,但至今未闻哪个地方因沾了再造历史的光而经济复兴的。实践证明:火爆的旅游业,还是靠自然的风光以及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遗址,而不是一厢情愿地靠历史人物与名城的再造和复古。
微言大义
网友番薯当花养有点气愤:真的文物不好好保护,却重金搞赝品,这才是山寨中的战斗机!
网友坚实的快捷键思维发散:开封都搞“汴京”了, “清明上河图”复原指日可待,“百万雄狮过大江”更是每日都要上演……反正有贷款。
网友下大雨有疑问:1000亿的贷款呐,精明的银行一看就知道会是坏账,除非……除非
网友零零散散表示无奈:唉,打着文化的旗号,散发出来的却都是铜臭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看要倒过来写“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吧。
四眼我就认为,规划发展,不是积木游戏,更不是赌局,而是需要真金白银来作为现实支撑的。如此举巨债来“复古”,只是在茫无边际的想象中规划城市的未来,说不定又是一个“大跃进”。讲到这里,四眼禁不住想损一句,这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是彻头彻尾的败家子作风。这么大的投入万一“烂尾”,那就真是祸患无穷了,这个古要不要复,还望三思。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