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城”复制恐难重生 不如寻找新亮点

今年内,湖南凤凰古城拟投资55亿元,动工建设一座完全模仿凤凰古城,名为"烟雨凤凰"的新镇。据悉,凤凰游客接待量从2000年的57万人次上升到2011年的650万人次,建新城是为了解决日益增多的游客与凤凰古城接待能力不足的矛盾。(8月31日《中国网》)

随着凤凰古城的名气越来越大,前往凤凰古城旅游的游客快速增长,接待能力与游客增长之间发生矛盾不可避免。作为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本地经济和增加财政收入,将旅游经济发挥到最大化,无限制接待游客是一种正常思维的选择,这一点可以理解。不过,笔者认为,采取重新复制凤凰古城的办法,并不能解决日益增多的游客与凤凰古城接待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难以获得新生。

众所周知,游客前往凤凰古城旅游,主要是看原汁原味的古城和景点,这是广大游客的主要目的地,也是必去之地,不会因为有新的旅游景点和复制了一座新"凤凰"而改变。换言之,即使重新复制了一座凤凰古城,但是,一方面复制的古城已经失去了原汁原味,对游客的吸引力大大降低,更不是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对于游客来说,就算当地和导游大力推荐复制的新古城,新"凤凰"也只是游客前往凤凰旧古城旅游的附加旅游景点,只是顺道看看,不会特意前往,更不会去了新"凤凰"而不去旧凤凰。更何况新"凤凰"本身就是旧"凤凰"的复制品,是典型的旅游资源同质化表现。从这个角度说,就算复制了"凤凰",游客数量不会被分流到新城,依旧扎堆集中在旧城,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和解决凤凰古城的接待能力与游客数量之间的矛盾。

事实上从旅游经济效益角度说,投资55亿元巨款复制"凤凰",很难获利,不见得就一定是稳赚不赔。按照目前凤凰古城的旅游收入来说,55亿元的投资相当于凤凰古城一年的旅游收入,投资额度不算特别巨大。但是,新"凤凰"毕竟不同于旧"凤凰",新"凤凰"很难像旧"凤凰"那样吸引大量游客,更不可能让广大游客像在旧"凤凰"那样去新"凤凰"奢侈消费,游客在新"凤凰"的人均消费标准将大大降低,至少在旅游纪念品、门票收入这两块很难有市场。说白了,游客在"凤凰"的主要消费只会留在旧"凤凰",不会撒在新"凤凰",所以新"凤凰"的利润远不如旧"凤凰"那么乐观。

笔者认为,既然凤凰古城的接待能力已经饱和,无法再承受更多的游客,那么在接待游客上就应该量力而行,不能盲目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超标准接待。从这个角度说,与其重新复制一座凤凰古城,不如控制游客数量,保证凤凰古城的旅游资源不被破坏。另一方面凤凰古城应当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延伸古城的旅游经济产业链,增加旅游景点本身的附加值,提升旅游经济品质,寻找新的产业增长点,在原有的游客数量上增加旅游经济产值。当然,凤凰古城还应当在能力范围之内,扩充和提升接待能力,比再造古城更实际。

事实上旅游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以及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一个问题,任何一座旅游城市和一个旅游景区的接待能力是有限的,一旦达到了顶峰,就应当知足,不要想歪点子再接待更多的游客,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损害游客的合法权益,毁坏旅游资源。如此得不偿失。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