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里”如何走出“死胡同”

近日,国内两处景区投资受挫:先是河南汝南县的“梁祝故里”景区建设半途而废,相关负责人承认建设投资失败;继而媒体曝出,山西娄烦县“孙大圣故里风景区”在投入6000万元后,除了绿化5000多亩荒山及建成一座接待中心外,其他规划已经“烂尾”。

回想起这两处景区筹建时推出的宏大构想,如今的结局令人震惊,却也在意料之中。因为除了当地热衷于这两个项目的人士外,人们大多投了“反对票”或“质疑票”,包括娄烦县政府也认为 “大圣景区”不靠谱,未予投资。这其中的理由显而易见,两景区均处于交通偏远之地,远离大城市和其他景区,无法形成与其他景点相呼应的旅游环境。而且,这两个景区又建立在民间传说、神话小说的基础上,难以令人信服。

这两个景区的投资失败,再度搅起关于名人故里的话题。近年来,争夺“名人故里”现象一直饱受舆论批评,却又始终“高烧不退”,一方面各地争抢名人资源,造成一个古代名人有几个乃至十几个故里的乱象;另一方面,各个“名人故里”不惜重金上项目,营造“故里”氛围,却毫无新意和创意,各“故里”充斥着雷同的当代仿古建筑,使名人资源庸俗化、功利化。

相比而言,汝南县和娄烦县这两处名人景区项目更经不起推敲,早不为人看好,却也不是“大手笔”变成“败笔”的孤例,有媒体在对名人故里热的调查中发现,在不少地方,曾经争得面红耳赤的“名人故里”,建设过程中却虎头蛇尾。

不难看出,最热心名人故里之争的,往往是文化土层较深的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想借叫响名人故里之机,引发各界关注,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但越是发展压力大,就越应该珍惜手中有限的资金,避免盲目开发名人资源,造成投资失策、失效;越是文化资源丰厚,越是应该善用文化资源,跨过对名人资源庸俗化利用这道坎,使名人资源产生正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文化是流动和有生命的。斥巨资“砸”出一片仿古建筑,所吸附的往往是粗浅、轻薄、空洞的文化,以假乱真的伪文化,吸引不来见过世面的国内外游客,事实证明这是一条“死胡同”。若把资金用于对遗迹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上,让传统文化“化”入当代社会,让名人的精神内涵流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则会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气象,产生持久的文化魅力,带来文化繁荣和经济振兴。国外一些名城、我们江南的一些古镇,走的就是这个路子。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