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祖宗”成“流行病”

耗资巨大的河南汝南“梁祝故里”如今一片荒凉,热热闹闹的山西娄烦“孙大圣故里”折腾了两年只建成了一座接待中心。记者调查发现,在不少地方,曾经争得面红耳赤的“名人故里”,建设过程却是虎头蛇尾。(《新京报》8月23日报道)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渐渐被人们淡忘的“老祖宗”开始吃香,在“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诱惑下,一些地方开始“拉郎配”,甲地说老祖宗某某在这里诞生,乙地则说某某曾经在这里“工作过”,把人们搞得莫名其妙,颇有些找不着北。

在“争祖宗”思潮的左右下,旅游景点首当其冲,纷纷加入到这种“争夺战”中,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争夺”过后却是“一片狼藉”,有的虎头蛇尾,中途夭折,有的则无人问津,门可罗雀,成了劳民伤财的“败家子工程”。

2011年10月,河南驻马店汝南县在梁祝镇“梁祝故里”景区搞了盛大的揭牌仪式,建了一座上面写着“梁祝故里”的牌坊,修通了通往“梁祝墓遗址”的道路,并在两座墓周围种了一些景观树。但记者日前在现场看到,目前,除了牌坊、路和部分枯萎的景观树外,这个景区没有新的进展。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民间版本颇多,人们为此争夺得面红耳赤。山东博兴县据说是牛郎织女的故乡,该县早就建起了纪念碑、纪念馆,而江苏常州金坛市更是把牛郎织女的故事描写得“绘声绘色”。据悉,在光绪版的《金坛县志》中,关于孝子董永和七仙女及其子鹤生的传说,内容中有多处记载。

人们缘何热衷于“争祖宗”?说穿了,还是“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需要。一个地方名不见经传咋办?只好“名”不够,“人”来凑。反正是传说,谁也没有考证过,“祖宗”一旦争来,于是乎大兴土木建庙堂,或人为地增设传说景点,结果钱没有少花,最终却难遂人愿,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盲目“争祖宗”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重复建设”。大家或许还记得前几年的“西游记宫”曾经一度风生水起,据悉,当年全国的“西游记宫”曾经达到100多处,可最终却都成了“短命族”,昙花一现。“西游记宫”是这样,“传说”何尝不是如此?既然是“传说”,内容大体相同,早为人们所耳熟能详,如果没有新花样,就很难吸引游客慕名前往。景点开发最忌讳的就是“雷同”,千人一面,没有特色,人们只好望而却步。

有一句歌词叫做不要相信哥,哥只是个传说。所谓的“传说”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口口相传”,没有真凭实据。有些地方出于旅游或者招商引资的需要,常常把一些传说“本地化”,掀起了空前的“拉郎配”,殊不知,争来的“祖宗”公众并不买账。这正是,争祖宗,争祖宗,争来争去一场空。这是何苦呢?

时下人们讲要有科学发展观,在此奉劝一些地方,请多些实事求是之心,少些急功近利。地方的发展要靠真抓实干,要务实,不能务虚。弄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招摇过市,最终坑害的只能是自己。

“争祖宗”是一种“流行病”,在当下,有必要治治这种“浮躁病”,因为它坑人误国,伤害百姓。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