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鉴宝节目中狂砸赝品 专家称三成均为珍品

王刚砸“赝品”。
众所周知,作为收视率颇高的收藏类电视节目,北京某电视台的《天下收藏》更加注重藏品的真假鉴定。节目中,著名表演艺术家、主持人王刚有一把紫金锤,如果经在场专家鉴定持宝人的瓷器为假,在双方签署完毕协议后,他会挥起紫金锤将“赝品”砸碎。日前,首都博物馆(简称首博)和“天下收藏”栏目组联合举办了《“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从被砸掉的300多件“赝品”瓷器中选择了30余件精品,同首博的馆藏珍品对比展览。而著名收藏家、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等反复观看展览后向光明日报“博雅典藏周”报料,称该栏目“所砸掉的"赝品"不少是真品,并且不乏珍品”。
“护宝锤”还是“砸宝锤”
那么,王刚的紫金锤到底是“护宝锤”还是“砸宝锤”?如今的民间收藏,究竟是赝品横行还是恰恰相反无数珍宝因得不到认真对待而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场?同时,抛开被毁艺术品的真假不说,这种一锤下去置之于死地的做法是否合适?为此,记者赴京观看展览,采访众多专家、藏友,把各方说法一一呈现给读者。
有十几年收藏经验的北京藏友张远芳,站在一件“当代仿品”“乾隆款珐琅彩开光山水纹双象耳瓶”前连连叹息:“你看这上面的蓝釉料,得是当年进口的蓝宝石,只有宝石釉才会发出这种光亮;这粉彩画得多好,得是大师级画家的手笔……赝品不可能用这么昂贵的原料,有这么精湛的工艺。当代人想做出这种水平的瓷器,那得好几个大师通力合作才行。你做胎,他做釉,我画粉彩……得费多大劲!”姚政也表示:“现在景德镇国家级的大师,都做不出来这样的瓷器。”而“乾隆款青花缠枝莲纹赏瓶”的馆藏品和仿品的对比展示,更让许多观众觉得迷惑无比。一位藏家认真地研究了半天告诉记者,她觉得那件“假的”画工更好,更像真的。“如果一定说它有缺陷,它瓶颈的蕉叶画得是有点歪,底足比馆藏的那件看着新一些但有没有可能"馆藏"是做旧的,这个才是真的呢?”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文物鉴定专业委员会主任宁玉新则说:“古代工匠都是手工制作,所以艺术品比例上有些区别,甚至画得稍微歪一点儿是正常现象,画得笔直才叫奇怪。你看工艺:这是六色青花,当代人哪有这本事?你到景德镇去招标全国最好的工匠,看有人做得出来不?中国现在能烧四色青花的艺术家都没几位。”一件件“赝品”看下来,宁玉新得出结论:“这里的"赝品"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真品,而且三成都是珍品。我敢为我的言论负法律责任。”
被砸瓷器要“微痕鉴定”
其实,无论是在电视节目还是展览中,专家们都对那些赝品做出了评判的理由。但有民间藏家表示:这些评语之“简单”和“粗暴”,令他们很难接受。如一款“康熙青花人物纹葫芦瓶现代仿品”被断定为“胎质疏松”这是展览中的赝品最常获得的评价之一。“胎质疏松的瓷器会有很多开片。这个葫芦瓶根本就没开片,怎么就疏松了呢?”宁玉新说;一件“定窑刻花卷草纹花口瓶”被评“造型臆造成分明显”。“什么叫臆造?你们没有看见过的就叫臆造吗?难道仿造者是傻瓜没有图录和馆藏也仿?”鉴赏家张云说;一件“乾隆款粉彩小胆瓶现代仿品”的评语是“描摹痕迹重,施彩俗艳,火爆。施釉过于厚腻”也遭到很多观众的“炮轰”:"艳俗"不正是那个时代的风格吗?”“到底哪里厚腻了?”“你说它描摹痕迹重,我还觉得它画得挺生动呢,你看这小蝴蝶跟飞起来似的。”
姚政表示,他们希望首博应该即刻撤展,以免继续误导观众。而《天下收藏》更应该立即停止“砸瓷”的行为。同时,对已经被砸的瓷器和碎片进行封存,进行科学仪器检测。在必要的时候,他们甚至不排除采取诉讼的方式,将这些瓷片交到有司法鉴定资质的单位,进行“微痕鉴定”。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