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热水瓶”何以如此欢乐?
在一档电视节目《寻宝》上,一位藏友展示了一件青花瓷器,称是明永乐青花热水瓶,是郑和下西洋装开水用的。这位藏友表示,如果是真货,应该值至少一百万元。现场专家点评称,感谢陶瓷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如果郑和地下有知肯定打喷嚏。
在“青花热水瓶”面前,你我注定要忍俊不禁。先不说这瓷器的现代外貌,单单是底部“明成祖内阁司礼太监御宝、大明永乐六年戊子秋”之类的文字,便注定让人喷饭。这样没有常识的造假,已经是戏谑无极限。
“青花热水瓶”如此欢乐,连专家都忍不住吐槽调侃。对比藏友的振振有词,不能不有种无奈的伤感。这是一个全民爱收藏的年代,资料显示,全国收藏爱好者竟有9000万,而依附和寄生于收藏嗜好背后的造假产业,已是蔚为壮观,甚至都有造假地图陈列于世。换句话说,当收藏成为一种生态链,类似“青花热水瓶”之类,自然会应运而生,绝难匿迹。
在娱乐的江湖,有眼球就有一切。或者说,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只要能把观众吸引,博出位早已是屡试不爽的手段。而对于开遍全国的鉴宝之类节目,在红火和喧嚣之后,也难逃“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困窘,甚至有“干爹赠翡翠”这样为提高收视率公然造假的瞠目现象出现。至于颇为公众和专业人士诟病的现场估价,算是点燃公众收藏热情和提升节目收视率的不二法门,如今也被有关部门叫停。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许会恍然大悟,“青花热水瓶”这样一个让人哄然大笑的鉴宝行为,很有可能是无伤大雅但却有意为之的花边与插曲。否则,很难解释普通人都可以辨认真伪的“青花热水瓶”何以通过初审,再进入节目现场,并最终得以堂而皇之地播出。我们在讥笑他人的粗陋与浅薄,他人却在暗忖收视率提高的回报与收益。谁是谁的菜,还真说不准。
鉴宝节目之所以长盛不衰,自有其原因与需要,毕竟,在丰富电视节目同时,也是在对公众进行知识宣教。不怕节目娱乐化,就怕科学庸俗化。
“青花热水瓶”好在只是一个逗人一乐的插曲,而良莠不齐的鉴宝专家,以及将赝品鉴为宝物的事实,却俨然是这个娱乐化时代的暗疮。在宣教文物知识、提高欣赏品位日趋异化为炒作与眼球经济的语境里,科学的严肃与公正,当是所有娱乐化外壳下的内核,这一点必须厘清,也是电视台和媒体必须恪守的底线。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