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建民:旨在提醒藏家懂得正确收藏

其实英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一个鉴宝节目,也砸赝品。这个我们并不是要模仿他们的,王刚之所以做出这个行动,是为了告诉别人,这个仿品背后是一个骗人的行为,我们要“砸”的就是这样一种行为,要起到警醒警示作用,让藏家懂得正确收藏,不要自己“蒙”自己,沾沾自喜地收藏着一件假东西。

有人看展览时可能会说:“哇!这么漂亮的仿品也被砸掉了,很可惜。” 但是我们要知道,目前国内的高仿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因为回报率很高。假设一件真品价值100万元人民币,那么15万到20万元的高仿瓷器,就有机会以假乱真地冲到80万至100万元。这种巨大的利益诱惑导致高仿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七八年前市场上还看不到仿清代官窑、哥窑、汝窑的高仿品,后来据说一位工匠在地摊上买到了一本讲清代釉料配方的书,通过一步步摸索,也配出了当年的釉料,现在这几种高仿品跟真品也极近似了。

王刚是不可能把所有的赝品都砸掉的,“砸”的行为只是一个信息,一种表态。我们也清楚知道,这个行为很难得到所有人一致的赞同,肯定会有反对意见。但我们的宗旨不是砸这个仿品,我们看重的是这个行动背后的意义。所以虽然一直有人劝我们不要这样做,认为这样做太“出格”,我们还是坚持住了。而且目前支持的人比反对的人数量要多得多。最初文博系统的工作者只有50%是支持的,认为仿品欺骗群众欺骗藏家,砸的行为还是能起到警戒作用的;而50%的人并不太支持,但通过我们对这个“砸”的去伪存真理念的宣传,现在支持的人应该说占到了70%至80%,只有20%至30%的人持不同意见了。现场的观众和收藏家则基本都很支持这个行为。你也看到了,每一次临揭鉴定报告之前,王刚都会说,你可以退,可以不拿这个奖牌,同时避免被砸的可能性,但绝大部分的持宝人都很坚定地要求去伪存真,坚定表示不退出,要是假的就砸了。当然,五六年前也有个别后悔的,一些藏宝人花了很多钱买下的瓷器,拿到这里来,本身信心很足,觉得必真无疑,结果一锤砸了,过后就很心疼,认为自己应该退。不过,他们本身来了之后都签过合约的,其上写明了要相信专家的鉴定,所以后悔了也没办法。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对这个节目的游戏规则已经很清楚了,这种事后后悔的情况几乎没再出现过。事实上,现在这个节目广受全世界华人的欢迎,每个月收到好几百甚至好几千封信,希望参加海选,欧洲、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华人都很关注,因为这个节目除了娱乐性,知识性也很强,是有一定学术含量的。

总之,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得面面俱到、十足完美的。得和失,我们就是希望观众自己去衡量——这个东西被砸掉了,你失去了,才会更懂得以后要怎样去挑选值得收藏的真品。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