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通:我把“奥运”藏在家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暑过后,鼓楼。

鼓楼四楼的展馆里没有空调,在贴墙设立的玻璃展柜里,黄通正在摆放自己的展品。玻璃展柜是走廊型的,里面的空间刚好够一个人出入,可是黄通的身材很高大魁梧,脚下也已经摆放了一些展品,对于他来说移动空间太有限了,为了把手上的这套奥运纪念信封放到合适的位置,他得往里蹭十米左右。能想象得到他身上的水分是多么迫不及待地脱离汗腺,让他浑身上下呈现出被浇了一桶水的样子,为了不让快速滴下的汗珠弄脏展柜里的“宝贝”们,他选择用一只手接着……

藏品国内前三

黄通,30岁,普通白领,从事奥运收藏6个年头,今年赶上奥运年,很多地方都邀请他把自己收藏的宝贝们拿出来“晒一晒”。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留在鼓楼办自己的奥运收藏展。他在自我简介展板上把“籍贯天津”放在最显要的位置,所谓“奥运收藏”,就是,收藏一些跟奥运有关的物品。奥运火炬、奥运奖牌、运动员服装、奥运明星签名照片都可以成为奥运收藏。黄通的藏品可不止于此,从1896年奥运会当天的法国《小报》、1908年英国伦敦奥运会顾拜旦男爵的开幕式皇家包厢邀请函,到1932年丹麦奥委会写给美国洛杉矶奥组委的公函、2008年申奥报告书,甚至包括早年木制的威尔斯网球拍、奥运历史上的第一把火炬、历届奥运会比赛门票、各国奥运徽章,申奥成功北京地铁纪念版车票,以及郭晶晶寄给浙江体育局的亲笔信的信封,各种各样的藏品,有的意义非凡、有的稀奇古怪,藏品达数百件之多。对于自己的收藏,黄通不客气地说:“国内前三没问题!”

从喜欢到行家

为了这次展览,黄通做了很多工作。从展品的选择到分类,以及每个展品统一的保护盒和保护罩都是他自己设计的,整整半年时间他都在为这次的展览做准备。谈起自己的藏品,每一件藏品的出处、意义、历史典故,他都能讲得一清二楚。展览的藏品介绍都是他自己写出来的,其中也包括藏品背后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内涵,在一张由美国著名黑人田径运动员杰西&<2539;欧文斯的签名照片旁边,他就用文字详细介绍了这位“黑色闪电”一生的经历,阐述了当时美国种族歧视的背景与这张照片签名的意义。在他收藏的1964年日本东京夏季奥运会纪念金碗旁边也写道:“奥运会第一次来到了亚洲,值得一提的是最后点燃主火炬的19岁男孩坂井义则出生于1945年8月4日的广岛,正是美国的原子弹在广岛投下的日子。”黄通认为这样做很有必要,从收藏中学习到的东西他都想与大家分享。

其实他成为一个“行家”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情,作为一名体育迷,从小就热爱体育运动的他没能成为一个运动员,但是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奥运会纪念币,纪念币的设计和背后的故事让他十分感兴趣,这以后,他开始大量了解有关奥运藏品的知识,没想到越来越着迷,从“看”到“爱”,从“爱”到“买”,黄通一门心思地迷上了奥运收藏。

熬夜 省钱 都是为了收藏

奥运收藏并不容易。黄通的收藏,大多数是他网购回来的或者通过在线拍卖得到的。而网购收藏的风险和不能“看货”的局限也使很多藏家望而却步,因而国内做奥运收藏的人并不是太多,黄通可交流经验的朋友也不是太多,在天津更是寥寥无几。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收藏信息,黄通几乎把每天晚上下班回家后的时间都用在了网上。黄通现在浏览国外拍卖网站的速度已经十分快了,但是他一点儿不敢含糊,总是生怕把什么好东西或者能买到便宜藏品的机会错过去。由于在网上拍卖的时间是按照外国时间进行的,“结拍”时间往往也在深夜,熬夜就成了他这几年来的家常便饭,他的闹钟经常设定在早晨四点多,为的就是起来参加拍卖或者看拍卖结果,有时候竞价比较激烈,他甚至一夜都不睡。

虽然黄通收集的很多奥运藏品的价格并不贵,但是对于夫妻两个都是普通白领的家庭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黄通决定在生活上“节衣缩食”,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以外,他没什么应酬,把所有的钱都投入到收藏之中。妻子对他的爱好从“不解”到“理解”再到“无条件的支持”,把每个月的工资也都给了他,几年都不怎么买新衣服。但是在花钱上,黄通倒是个精明的买家,为了能用有限的资金买到好东西,了解行市、精通藏品的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使得黄通在很多交易当中能够“慧眼识真”,“抓”到好东西,也能够拨开“泡沫”和对方杀价到底,在拍卖上,他也懂得和老外打心理战。有一件奥运火炬手登顶珠峰之后寄到沈阳的信封,他才花了3元就买到了。

也曾打眼

通过收藏,黄通也学到了不少知识,几年前他买到了奥运会的第一把火炬,虽然花了重金,但他心里还是为其真假而忐忑,毕竟火炬存世不多,为此他还学习了不少钢铁类的知识,还托人给火炬做了钢结构分析,测出了火炬的金属成分中含有大量的钼和铬元素以提高它的抗氧化程度,在手柄部加入了锰元素提高了它的硬度,“若造假的话这样的成本就太高了。”黄通还自学了焊接的知识,“手柄与托盘和底部分别为埋弧焊技术,这种技术早在1900年就有了,也就是从里面焊,其中托盘处有3个焊点,底部有4个焊点,这种工艺属于早期焊接技术,现在基本不用了。”通过潜心研究,黄通证明了自己的火炬是真的,现在国内外不少藏友都向他咨询这方面的问题,他也成了专家。

不过,黄通也有“打眼”的时候。他买过的一个奥运奖牌就是灌铅铸造的,曾经购买的一个奥运会军号也被外国专家鉴定为仿制品,是从一个荷兰文字中得出的结论。黄通很服气,这件事儿也激励他还得继续学习,而且要更谨慎。

最爱北京申奥报告

在所有的藏品中,黄通最喜欢的是北京申办2008奥运会的申奥报告,厚厚的几册书中凝聚了一个城市优势的概述,各行各业的顶级专家分析了包括环境与人文在内的各种数据,“气象数据分析了北京近100年的天气,各方面都写出了很多我们与其他申奥城市的比较,太翔实了。”黄通介绍,这套资料详细阐述了中国准备奥运会的思路。他认为,这套资料看过之后,自己学到了很多知识,感到身为一个中国人的无比自豪。

在黄通眼中,奥运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体育的范畴,人们能留住的是奥运背后强烈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催人奋进,生生不息。他希望自己未来的孩子也能同他一样感受到奥运的魅力。如今他最渴望得到更多的有纪念意义、有故事的藏品,比如本届奥运会英国足球队的球衣和男式礼仪服,“这是奥运历史上,英格兰、苏格兰等队首次组成一支队伍参赛,也是奥运历史上第一次有男礼仪,太有意义了!”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