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抵

角抵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竞技类活动形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禁止民间私藏兵器,作为徒手相搏斗的角抵兴盛起来。汉代,民间出现了一种由“蚩尤戏”发展而成的两个人在公开场合表演的竞技活动,已经具有后来摔跤的基本特色,并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70年代,山东省临沂金雀山汉墓出土地汉代帛画,画面上所出现的两个角抵者皆手臂大张,怒目逼视,作跃跃欲扑之状。画面左侧有一旁观者,拱袖而肃立,当为角抵者的裁判。晋代角抵出现了另一名称 “相扑”。到了唐代,相扑、角抵二名称并行,其特点还是赛力性的竞技,且多在军中进行。

在代冀州(今河南、山西等地)一带,角抵是祭祀蚩尤的“蚩尤戏”。秦汉间说:“蚩尤耳鬓如剑,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曰‘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以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任昉《述异记》)可见角抵的起源为原始社会的格斗——武舞,它反映了黄河流域黄帝领导的氏族与蚩尤领导的氏族间的一场激烈战争。战国虽留有角抵相扑的铜牌,但秦始皇是第一个把带有表演和角力性的“角抵戏”引入宫廷的。秦时“郡县兵器,聚于咸阳,销为钟鐻,讲武之礼,罢为‘角抵’”。收天下兵器,目的是巩固他的统治,而提倡徒手搏斗的角抵,却在文艺史上开后世角抵百戏的先河,绵延至今并饮誉世界,功不可没。后来角抵戏发展为包括各种技艺的综合性表演,即秦二世在甘泉宫“方为角抵俳优之观”。1975年,湖北江陵出土的秦代角抵漆绘木梳,其背面绘有一角抵场面:帷幕下有二人跨步伸两臂相搏,左一人平伸双手,一人为裁判。三人均赤裸上身,腰束长带,着短裤,足穿翘首鞋、,为角抵文物之精品。西汉帛画角抵图中间一人戴长冠,着宽大罩衫,腰系红带,右侧一人头戴箭形茨菰叶,双手戴红镯,三人正摩拳擦掌准备进行角力,左方一人为裁判。二人角力的体育比赛,后来演变为表演性的杂技艺术。逐渐变成了今日的摔跤。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