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钟馗与张天师
端午日,民间多挂钟馗像。在人们心目中,能赶鬼的钟馗是代表正义、吉祥的神。宋朝博物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的《补笔谈》,记述说他原是武举不中的武士,唐明皇病中曾梦见他捉鬼,使明皇的病一下子痊愈了。于是唐明皇让吴道子画了他的像。逐渐流传开来。”(明皇)忽一夕,梦二鬼,一大,一小。其小者衣绛犊鼻,屦一足,跣一足,悬一屦,握一大筠纸扇,窃太真(杨贵妃)紫香囊及上(明皇)玉笛,绕殿而奔。其大者戴帽,衣蓝裳,袒一臂,鞹双足,乃捉其小者,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上问大者曰:‘尔何人也?’奏云:‘臣钟馗氏,即武举不捷之进士也。’乃诏画工吴道子,告之以梦曰:‘试为朕如梦图之。’道子奉旨,恍若有睹,立笔图讫以进。......”唐卢肇的《唐逸史》所载又稍异:钟馗原是终南山人士,高祖武德年间赴长安应武举不第,触殿前阶石而死。幸蒙高祖赐绿袍葬之,遂誓驱除尽天下妖魅。于是成了捉鬼之神。
其实,《文苑英华》卷九十五有唐人周繇《梦舞钟馗赋》,写的是开元年间的事,有“皇躬抱疾,佳梦通神。见幡绰兮上言丹陛,引钟馗兮来舞华茵。”之句。黄幡绰是唐明皇时的演员,由他引来钟馗起舞,表示赶鬼,为皇帝治病。可见当时“舞钟馗”就是一种驱鬼舞。钟馗形象是长髯、短发、高冠、斜领,曳蓝衫,挥舞竹简,身边跟随一个小鬼。据赋中说,这么一舞,皇帝病就好了。赋又说“彼号伊祁,亦名郁垒。”说明是源于《山海经》等处的古老的神话。是冬月傩舞的节目。因为赋中又有“傩祆于凝冱(hù)之末”的句子。敦煌遗书中曾发现唐写本《除夕钟馗驱傩文》,也可证明。另外顾炎武《日知录》等书有考证说,钟馗之名是怎么得的呢?是由于钟馗即“终葵”,即棰,就是用以驱赶妖怪的大棒,所以后人把钟馗当成了驱鬼之神。舞钟馗而赶鬼,后世即传出钟馗赶鬼的种种传说了。
钟馗画像,原是岁暮悬挂于家中。如唐人张说、刘禹锡等,都有谢赐钟馗图之文字。《补笔谈》记载唐人“于岁暮图钟馗像,以祛邪魅。”《东京梦华录》载十二月时“近年节,市井皆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后来也移到端午日悬挂。清代《清嘉录》:“五月,堂中挂钟馗画图一月,以祛邪魅。......”钟馗是历代画家都喜爱的题材,如徐悲鸿、齐白石等大师都画有钟馗像。最普遍的是画钟馗持剑,对着一只蝙蝠,作呵斥状,叫做“喝福来迟”。又常有“钟馗嫁妹”之传说画。张天师,也是端午驱邪之神。他是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民间相信他能驱邪赶鬼,多作其画或像悬挂,《梦梁录》卷三,“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一种神兽)。”可见宋代已经很常见,《燕京岁时记.天师符》载:“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另外还有泥塑天师,以艾为人头,蒜为拳头,放在门户上。天师之像,多是手持剑,骑猛虎,虎踏五毒,表示消灭五毒、再无病害之意。如陕西凤翔年画中就有此形象。或作一只老虎,吞食五毒,即天师之化身,叫做“天师符”。还有上述“倒灾葫芦”,亦与之有关。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