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起源

端午,又称端五、重五、重午、端阳、端节、蒲节(因为旧时风俗端午节时在门上挂菖蒲叶辟邪而得名)、天中节(古人认为此日太阳恰在中天,直射下来,人无影子,故而得名)、诗人节等。又因为日期在农历五月五日,习称五月五,又先秦时称为恶日,北方少数地区称为女儿节。它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之一,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

端午节处于夏季,许多节日习俗都有夏季的特点。它的主要节俗,包括划龙舟、纪念屈原、吃粽子、进行水上游戏、挂蒲、艾驱邪、雄黄抹额及五色丝系臂、设端午景、煎药汤沐浴,还要祭祀诸神、采药等等。总之,是包含了体育娱乐、祭祀与纪念、驱瘟祛邪等的综合性大节日。因此,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诸多说法。

在江苏浙江一带,相传端午节划龙舟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投钱塘江而设,还有一说是为了纪念曹娥救父。在湘楚一带,流传着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人们悲痛万分,争划舟船寻找,以后才有了五月五日划龙舟。这个传说出现得最早,在南朝吴均《齐谐记》就有记载。因此全国不少地区也就采用了,认为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在福建则认为是为了纪念闽王王审知。这些个传说影响极大,但据近代学者考证,端午的许多习俗早在屈原、伍子胥时代之前就已经出现。于是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等文中,认为端午是起源于古代南方民族对于龙图腾的祭祀仪式(当然他也积极肯定纪念屈原之说蕴含的爱国精神)。也有学者认为,端午吃粽子等风俗,是源于夏至,因此端午源于夏至。但又有学者认为,五月五日是古代的恶日,因此古今都有许多驱疫、禳灾的习俗,端午之俗即源于此。这几种说法都是较可信的。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纪》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立》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的《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所以从古至今,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采药、沐浴、饮蒲酒、挂艾蒜、拴五色线等驱邪之习。这是端午的真正起源之一又因为中国南方的濮、吴越等族,有祭祀龙神(水神),以龙舟载运逝者灵魂往天国的习俗,就逐渐固定于五月五日划龙舟。这成为端午的又一个起源。后来,端午又融入夏至、夏天的一些节日礼仪,更丰富了端午的内涵。至于祭祀屈原、祭祀伍子胥、祭祀曹娥等等传说,可能均与南方人以龙舟运载逝者之风有关。种种传说又为端午节增加了无限的魅力,增加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思想教育意义。同时各地还有数不清的体育文娱活动,使得端午更热闹非凡。端午作为古老而又年轻的节日,今天我们仍在采用其蕴含的爱国思想(如纪念屈原乃至女诗人秋瑾,称为诗人节)、勇往直前的勇决精神、联合一体的团结精神(划龙舟、凤舟等体育娱乐活动),加以弘扬宣传,使之成为世代相传的佳节。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