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哲文:运河保护应当是“活生生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物专家罗哲文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与郑孝燮、朱炳仁三人早在2005年即首次联名向京杭大运河沿岸17个城市的市长发出书面呼吁:加快大运河申遗工作进程。三人因而被誉为“运河三老”。对于大运河申遗终于迎来的“提速时代”,罗哲文此前表示,他认为应该理性对待大运河保护。运河与长城不同,大运河不能仅作为一般的历史文化遗产保存,而是活生生的、还在流淌着的财富,必须发挥其实际的作用。因此,大运河的保护方式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创新。   

罗哲文呼吁,保护大运河,首先要真正了解大运河,要深入到大运河实地去了解。让文化遗产与普通人的生活发生越来越亲密的接触,应该是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重要指向。

对于大运河的长度,世人常说京杭大运河是1794公里或3600多里,罗哲文认为其实也不是很准确,“我从山东一张清代‘德县全境河渠图’上看见的运河不止‘九曲十八弯’,还有许多支渠相连,从文物特别是遗产的角度来看,这些支渠也要算大运河的一部分。就以吴王夫差最早开凿的邗沟来说,以后很多个朝代都改道开凿过。有好几条并不在原来的原址上,似乎也需要分别加以计算。这3600多里的长度,还未加上从杭州到宁波的浙东运河。 此外还有古代运河如广西灵渠,陕西郑国渠,四川都江堰灌溉渠,宁夏秦渠、汉伯渠、唐徕渠……长达数千里,加上支流渠道,不可胜计。就以隋代大运河而言,尚有已不通航废弃的永济渠、通济渠的段落,也有2000多里,不能不计算在内。中国大运河何止万里,尚待进一步科学的测定。”

罗哲文说,大运河“半是天工,半是人为”这一点可能历史上没有人特别强调提出过,但只要仔细考察,可以发现大运河的身躯,并非都是人工开凿的。“我们在沿京杭大运河区段考察时,看到很多段落,都很难分辨人工与自然的界限,到了淮安、扬州、湖州等等地段,水网纵横、河渠交错。天工、人巧交融在一起,难解难分,这也正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独特之处。中国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应该结合这样突出的特点加以发挥。”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