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年的好东西 不能毁在我手里”
李福昌展示火柴藏品
66岁的李福昌在家中开设火柴博物馆 七平方米面积藏有万余火柴盒 他说———
本报讯 这两天,拥有民间火柴博物馆的李福昌,正为即将到来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忙碌着,作为北京收藏家协会副会长,他在忙着协助市文物局博物馆处筹备将于本月19日在北京航空博物馆举办的纪念国际博物馆日大型咨询活动。届时全市151家博物馆将设立咨询台,为到场参加活动的市民进行各种文物方面的咨询,不少民间博物馆也将参与此次活动。
李福昌的火柴博物馆开办于上世纪90年代初,20年来一直设在位于东城区永定门外的家中,占了本就不大的两居室的门厅,面积约7平方米,集中展示了各种火柴藏品万余件。别看地儿小,拿他自己的话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所有展品都按国家博物馆的标准进行分类、展陈和保护,而且摆放了相应的说明牌。李福昌说,根据火柴的特点,他的藏品保管起来最重要的就是防火,展柜要用防火材料,还要密闭,照明也得用冷光灯,由于火柴盒受潮会发霉,太干燥又会变脆甚至开裂,所以保持恒温恒湿也很重要,因此冬天加湿、夏天防潮,一点不能大意。他的藏品,有的都有上百年历史,很难再找到,面对这些藏品,他说:“必须保管好,不能让好东西毁在自己手里。”
李福昌的火柴博物馆在圈内非常有名,作为与藏友们进行交流探讨的场所,每年都得接待几十批全国各地来的火柴工业专家学者和火柴收藏爱好者,最多有一次50人来参观,李福昌回忆:2002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北京、天津的50多名火柴火花藏友来参观,由于展馆面积太小,一下子容纳不了这么多人,只好分四批进来,结果第一拨儿人还没走,第二拨儿又来了,整整看了多半天。
今年66岁的李福昌收藏火柴、火花已有50多年了,他从小喜欢画画,后来又跟老师学画,但那时候家里没钱给买太多这方面的书,就照着火柴盒、烟盒、邮票上的图案画。“当年好多邻居家都有人给火柴厂糊火柴盒,他们知道我喜欢收集,就把糊不成的残品留着给我带回来,后来越来越喜欢,无意之间开始了火柴盒的收藏。”如今,李福昌已是我国火柴文化收藏界的专家,入选“英国皇家火花协会”,成为我国进入该协会的唯一会员。
展品
镇馆之宝是古代取火工具阳燧
李福昌火柴博物馆里藏有古今中外数以万计与火柴和火有关的物件,说起自己的藏品,他如数家珍,在他看来,每盒火柴、每枚火花背后都有故事,也都有着历史、文化方面的价值。“比如辛亥革命期间的火柴盒上,孙中山、黄兴的画像惟妙惟肖,有武昌起义图案的火柴盒上非常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场景,上世纪30年代被广泛使用的‘美丽’牌火柴则见证了中国民族火柴工业的发展史。”
李福昌火柴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块类似古铜镜的圆形物件——古代取火工具阳燧。这是人类利用太阳能最早的文物之一。据考证,远在西周时期,火种由国家控制,并设有专门掌管火的重要官职司烜氏。这个高官使用的取火工具就是阳燧,取火时,将它对准太阳,阳光照射到阳燧的凹面上,反射出的高强光能将艾绒点燃形成火苗。不过,在李福昌火柴博物馆里最常见的还是有着百年历史的近现代取火工具——火柴、火花。
李福昌介绍,火柴在全世界都还在使用中,但早就不以取火为主要目的,而成为礼品、艺术品、宣传品,甚至广告载体。“前些年,美国总统小布什访华就随空军一号带了特别制作的火柴作为礼物,当时还送给了首都机场的引航人员和接待人员。今年年初,我通过朋友的朋友辗转得到了一盒这样的火柴,简直如获至宝。”
李福昌还告诉记者,如今火柴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样式五花八门,比如他收藏的一些火柴就做得像一本书,被他称为书式火柴,但只有两三毫米厚,非常精致,翻开封面是一排火柴,可以一根一根撕下来使用,也很方便。
观点
民间博物馆寻求突破
昨天,北京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李福昌告诉记者,像他这样由收藏家自己开办的民间博物馆还有很多,绝大多数都面临着资金和场地的难题。“北京已注册了23家民间博物馆,其中有一部分没有真正开馆。”李福昌说,如果正式开馆,必须保证每周五天、每天多少小时的固定开放时间,还会有许多其他事项要办,比如报表、卫生、消防等都得正规化管理,这就需要固定场所和一定的人力、物力,目前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
不过,李福昌一直都在努力寻找更大的场地更多地展示藏品,“各种办法都在想,也有人提出过给予帮助,但暂时还没有特别切实可行的。”作为北京收藏家协会的副会长,李福昌还曾提议“民间博物馆群”的管理模式,请首都博物馆给予协会支持,提供一小块场地,由民间收藏家在此进行轮展,既能解决民间博物馆展陈场地的问题,又能丰富首博的展览内容。
“也有人提议申请经费,单盖一所博物馆,专门集中展出民间收藏家的藏品,但这更不容易,操作起来会非常复杂。”李福昌说,虽然这些还都处于设想的状态,但他相信以后条件会越来越好,目前,只想在自己现有的条件下展示自己的藏品,研究和传承火柴文化,尽可能地服务社会。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