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传统婚俗禁忌

别小瞧禁忌,这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首先您就得知道氏族外婚禁忌、氏族内婚禁忌、民族内婚禁忌、同姓不婚禁忌、表亲婚禁忌,还有“骨血不倒流”的说法,无论汉、满都有有这禁忌。

这老话儿说的好“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要讲过去的婚姻,媒婆是不能不提的。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大地上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人。女娲感到十分孤独,便用黄土造了人。人总是要死的,怎么办呢?女娲又想了一个办法,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让他们繁衍后代,于是,后人奉女娲为婚姻之神,尊为媒祖,建庙祭祀。女娲是神媒,那么人间的媒人是何时产生的呢?在杂乱婚或对偶婚时代,男女结合是自由的,自然不用媒人牵线。真正需要媒人和媒人之所以应运而生,是在一夫一妻制确立以后。这个时候,女性逐渐成为家庭的私有财产,丧失了她们原有的权力和自由。这样,男娶女嫁,就需要有人从中作介。

在过去和现今的书籍和影视作品中,一提到媒婆一准是脸上有棵大杌子,穿着快到膝盖的大袄,手里拿个长杆的汉烟袋。其实,媒婆或说是媒人,在从古至今的婚姻历史上作用非凡,因为过去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年男女自己个儿认识的,那是大逆不道。再者说了,过去的大闺女是大门不让出、二门不许迈的,她上哪儿认识小伙子啊。所以,媒婆(媒人)就是“合法婚姻”的标志。没有媒人撮合的婚姻,要遭到道德、礼教及世俗的谴责和否定,就被认为是“大逆不道”。

用现在的话说,在青年男女“搞对象”期间,还用许多的“手续”和禁忌呐。首先说就是“问名禁忌”。这是请媒婆问女方姓名及出生年月日准备合婚的仪式。按老北京的说法,属羊与鼠、马与牛、猪与猴、兔与龙、蛇与虎、鸡与犬的是不能结婚的。现在不是也有“猪猴不到头的说法”吗。

老世年间有“成不成,三杯酒”的说法,这是说男方请媒婆到女方家说亲,先后要去三次,每次都要带一瓶酒,成不成要第三次才知道。也就是说,第三次喝酒,是订婚仪式。

关于结婚的时期讲究颇多。象什么无春之年,即当年无立春之月,是“寡年”,不吉利,不能成婚。在老北京,还有本命年不成婚说法。

到了婚嫁日祝贺的人是越多越到,但有一样儿忌讳,就是怕要债闹事的。婚姻是喜庆的事,假如往日有冤仇的人家,此时上门来闹事,则是大大破坏了吉事,是最受忌恨的。

喜庆之日,燃放爆竹,这是驱鬼的意思,也就是“崩邪气”

在老北京,结婚取新娘用轿子,叫“喜轿“,红绿绸缎的轿围上绣着百鸟朝凤、富贵花开、丹凤朝阳、百子图的图案。再好点儿的轿子,是绣金丝银丝,镶点钻石的。但不论是一般的轿子还是高档轿子,顶讲究的是坐“头水轿”,意思是这轿子得是第一次用。

 大闺女上轿忌讳脚踏土,意思是怕沾走了娘家的灰土,带走了娘家的福气。上轿前,新娘要蒙上红盖头。红盖头即是一块二尺见方的红布,可蒙住新娘的头面脖肩,使人不能看清她的面目。新娘从上轿前蒙上盖头,直到下轿、拜天地、入洞房之后,才能由新郎掀开。不蒙盖头或者过早掀开都是遭忌讳的。下轿时,新郎骑着马鞍,手持弓箭,照新娘脚下虚晃三箭,借以驱魔除妖。

新娘子下轿,进男家儿的门时忌讳脚踏在门坎上,据说啊,这是怕触怒门坎神的。门坎民间又称门限,那是一家之坎,门里门外、家里家外的分野。新娘子若踏了门坎,就是踩了丈夫家的威风,甚至还会妨死公婆。

婚宴忌讳寡妇、孕妇及戴孝者参加,否则不吉利。吃完喜酒,收拾盘碟时,忌讳将空盘相叠,以免犯了“重婚”之讳。

新郎、新娘上床安寝时,新郎要特别注意把自己的鞋放在新娘踩不到的地方。万一被新娘踩住了,新郎就一辈子在妻子面前抬不起头来。新娘忌讳踩新郎的鞋,如踩了新郎的鞋就是对新郎的莫大侮辱。衣服也一样,忌讳新娘的衣服放在新郎的衣服上面,否则,丈夫将被妻子挟制一辈子。

洞房花烛夜点燃的灯烛忌吹灭,要一夜长明。相传新婚夫妇谁要先把灯吹灭,谁就先死,所以二人谁也不吹灯。因此也就有了“守花烛”的习俗,即新婚之夜,新郎、新娘通宵不睡,看守着洞房花烛不让其熄灭。俗有“左烛尽新郎先亡,右烛尽新娘先亡”的说法,故一烛灭时,随将另一烛也熄灭,取“同生死”之意。满族洞房花烛忌吹灭,因而是用扇子扇灭。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