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应成为中国的感恩节

每个节日都有着它突出的鲜明主题,如果说春节和中秋的节日主题是合家团圆的话,那么清明节通过祭祀先人,叩 拜先贤,缅怀先烈也传达出一个主题——追思感恩。清明节流传千年的传统提醒后人在追思中学习感恩,倡导传承感恩的美德。它用人文的纽带维系着民族的世世代 代,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人们常说,一个人只有懂得敬畏和感恩才能在人生征途中不迷失方向。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对故人的哀思和追忆,让人们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死亡 的意义。而感恩,则是生命里的灿烂阳光,它让内心充实,让人格完善,让世界美好。清明节让饮水思源、学会感恩成为美德。清明节因此成了一个提醒世人懂感 恩、知图报、会付出的节日。新浪网的一项调查显示,61.43%的网友认为,“清明节应该成为中国的感恩节”。

清明节三大内涵:感恩、励己、启后

社会学研究员郝麦收认为,“感恩”、“励己”、“启后”这三个层面的情感相互联系、相互依托,支撑起清明节丰富的节日内涵。

清明节是感恩节,我们要感谢先人、尊重历史成果、尊重优秀的传统文化,继续先人未完成的事业。

清明节是励己节,就是要问问自己:先人的嘱托是否完成,先人传授给自己的经验教训是否牢记在心,先人的优秀品德自己是否继承,先人的事业是否被发展壮大;珍惜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让自己活在当下,过好现在的每一天。

清明节也是启后节,对于世人来说,先人犹如一部鲜活的教科书,在清明节里缅怀先人,如同翻阅一段历史,让我们以及后代的子孙更好地了解过去,尊重过去,面向未来。

郝麦收表示,丰富传统的清明节的节日内涵,让这一节日成为充满浓浓情感和人文关怀的“爱商”提高节、中华文化传承节。

对于广大百姓来说,应该把清明节放在心坎里,把对清明节的认知扎根在行动上。在清明节里,带着孩子去扫墓、给孩子讲老一辈的经历故事,感恩教育 在这一过程中就潜移默化地发生了作用。而感恩教育对孩子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非常有帮助的。感恩的形式有很多种,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尊老爱幼,对 国家、对祖辈、对父母、对社会都应该感恩。

责任编辑:晓雪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