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古桃源新景区

重庆市酉阳县桃花源景区位于渝、鄂、湘、黔四省结合部的武陵山区腹地,融山、洞、林、泉、瀑、溪、河为一体。世外桃源的美景及历史、地理的情形均极为接近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纵然美景天成,在发展初期,桃花源景区仍然面临着景区规模、软硬件设施以及知名度等等困扰。

2008年酉阳县提出的“旅游兴县”战略为桃花源景区带来发展的契机。通过几年的积累,桃花源景区在2010年启动了国家5A级景区的创建工作,并于今年1月成功捧回5A级景区的牌子。从“世外明珠”到5A级景区的精彩转身,几年间酉阳桃花源景区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路?

古桃源的新蓝图

创建5A级景区,桃花源景区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传统景区规模的局限。原有桃花源的核心景区面积不足70亩,对于支撑未来旅游发展目标显然远远不够。

景区发展,规划先行。在创建5A之初,酉阳严格对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评定标准要求,编制完成了《酉阳自治县桃花源景区总体规划》,构建了由古桃源、伏羲洞、酉州古城、桃花源广场、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等五大板块组成的大型旅游区,将景区面积从原来的不足70亩扩展到核心区面积达22.8平方公里、拓展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

规划既定,酉阳马上着手开始景区提档升级的进程。围绕创建标准和要求,酉阳先后启动实施了古桃源景观改造、伏羲洞开发建设、酉州古城打造、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提档升级、桃花源广场改扩建、游客接待中心建设等工程。谈起这一切建设之初的情形,桃花源管委会负责人印象深刻:“当初桃花源景区创建4A成功后,不久就启动了5A创建工作,景区底子薄,当时基础建设工地是24小时开工,对于工作人员来说,加班加点都是常事。”

为了将5A蓝图搬到现实,酉阳集中了全县的资源和力量。据介绍,酉阳将此次创建工作对照国家标准,细化任务,把交通、游览、安全、管理等8大项,200多小项创建任务,整合分解到全县121个部门和相关乡镇,大家的头脑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成功创建5A”。桃花源管委会负责人回忆,那时候加班成为自觉行为,很多人吃完晚饭就回到岗位,一直工作到晚上两三点钟。

为5A练就“软功夫”

根据不少创办5A成功的景区的经验来看,提升软件建设是创5A过程“最困难”的部分之一,也是各景区格外重视的部分。

酉阳旅游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在创建5A级景区过程中,桃花源景区非常注重推进景区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在服务质量提升方面,景区邀请了重庆市旅游教育培训中心对景区员工开展接待礼仪及业务知识培训,在此基础上形成每周二、五员工学习的培训制度,有效提高景区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桃花源管委会负责人说,游客的反映是桃花源管委会最重视的事之一。该负责人介绍,景区的管理科专门负责游客意见调查,他们通过直接找游客以及等候在购票处和出入口等方式来第一时间得到游客的意见。“经过这一系列的改进,在创建5A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重庆市的第一批文明风景区的牌子。”该负责人说。

此外,酉阳还组建了综合执法大队,加强景区综合执法和环境综合治理,不定期开展消防、食品安全、突发传染病等应急演练,有效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并优化景区游览线路,编写完成新版景区解说词,提高导游人员讲解服务水平。通过一系列软件提升的措施,酉阳有效地提升了桃花源景区旅游品质,游客满意度高达98.8%。

品牌计划扬帆起航

硬件、软件逐步打造到位后,整装待发的桃花源景区准备以一种怎样的姿态亮相在世人面前?由于起步较晚、早期知名度不高,桃花源景区在提出申请5A级景区之初并不被看好,这颗“世外明珠”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与5A级景区相匹配的品牌形象的?

酉阳县旅游局负责人坦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桃花源景区将文化的发掘作为景区发展的长远之计来对待。在这种发展理念的支撑下,桃花源景区以文化挖掘整理和系统开发为抓手,不断丰富景区旅游文化内涵。该负责人表示:“文化挖掘一是古桃花源集中展示秦晋农耕文化,二是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集中展示自然生态文化,三是酉州古城土家族和苗族民俗文化,四是伏羲洞主要展示岩溶地质科学文化,五是大力发展旅游文化。”而今,文化的打造正在拓宽桃花源景区发展的深度,为景区长远发展储备后劲。

“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您心中,一个在重庆酉阳。”这句耐人寻味的旅游宣传口号提出的背后,是酉阳进行景区形象定位、品牌打造所下的努力和决心。为进一步营销景区品牌形象,酉阳锁定了主流媒体进行景区推广,举办“一赛一节”、中国西部国际休闲旅游论坛等活动,组建专职旅游营销机构,在目标市场设立营销中心。通过市场深耕,桃花源景区在创5A成功的前一年实现了全年接待游客132.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2.77%和42.3%。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