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2012年甘肃两会】建文化传媒类大学为“文化大省”储备人才

针对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参加政协甘肃省十届五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发言的多位委员纷纷建议:在文化大省建设中,应首先采取得力有效的措施,强化本土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加快组建一所文化传媒类大学,多层次、全方位培养各类文化艺术人才,为建设文化大省提供人才保障。

我省文化艺术人才总量不足

阎孟辉委员说:“近年来,虽然我省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保持了可持续和高水平的状态,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落后的根本原因,文化建设发展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文化工作者队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缺乏,特色资源优势发挥整合不够,文化产品创新和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不到2%。

李志强委员认为,我省文化艺术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尖端人才缺乏,且流失严重,严重影响了全省文化艺术的繁荣,制约了我省文化产业向新兴领域、纵深空间和更高水平发展。但是,我省文化人才培养方面也有所差距,主要表现为文化人才培养理念相对滞后、基础能力较差和人才结构不够合理。近5年来,我省培养的16.8万名文化教育人才中,有10.4万名是教育类人才,约占总人数的62%;培养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动漫设计、文化创意、广告学、艺术设计、艺术表演等文化人才,只有2.1万名,约占总数的12.5%;开设相关专业的普通高校只有16所,中职学校只有40所。

组建文化传媒类大学

对此,阎孟辉委员就建议在文化大省的建设进程中,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重视培养各类文化单位和文化企业的创意人才,努力形成一支适应文化现代化建设需要、业务水平高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并要支持和鼓励优秀毕业生到文化事业单位从业,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积蓄人才资源。

李志强委员建议说,我省必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以文化、艺术办学特色明显的高校为依托,整合省内现有大专院校的相关专业等各类资源,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加快组建一所文化传媒类大学,多层次、全方位培养文化艺术人才,为建设文化大省和戏剧大省提供人才保障。

同时,李志强委员还建议高校面向文化大省建设,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更多地要把高校与高校、高校与行业、高校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