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魁立:非遗的保护助力民族自豪感的提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文物网在实际的保护工作中,通过生产性保护的一些非遗项目,现在是怎样的发展状况?

刘魁立:最近发布的《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对这一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定义式的说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目前,这一保护方式主要是在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实施。”

谈到目前的保护状况,这里,我要说两点,第一,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的有关文化行政领导机构做了那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把在群众中积蓄了非常久的、对这种蕴藏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热情激发出来了,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一改过去的态度,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看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平常、很土的事项,没有把它们看成是我们非常珍贵的遗产、非常珍贵的财富,这种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我想这是一个基本的背景。

第二,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其物化的成品可以出现在流通领域当中,对这部分遗产大家也给予了很多的关注,这种关注除了大家对它的认识提高之外,特别是那些传承人,也就是保有这一部分文化遗产的主体,他们对于自己的技艺的关注、爱护、对于它的保存,存续和如何能够在非常好的环境下,完整地保持这种传统,也有了相当高的积极性。

这是我这一段时间感触比较深的一点。比如说我在云南,看到一个少数民族的同胞,他是打造佩刀的。这种佩刀能够削铁如泥,而且传统的工艺一直保存到现在。当然现在它的功能基本上是装饰,偶尔有可能用它来吃肉,作为一种餐具来使用的。现在打猎的也比较少了,很少用了。但是他们这种技艺仍然是保留下来了。

再比如说在山西做醋,它不仅仅是一个传统工艺的保存问题,它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这里面就有非常多的民族习惯、民族传统和民族情感在里面。比如外国人不大会习惯我们的陈醋,就像我们吃洋醋就是那种白醋,也不习惯一样。再比如说传统建筑技艺,木结构建筑。比如说是我们的廊桥,或者叫虹桥,所有的这些都是传统技艺的体现。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外在的那种物化了的对象,但实际上是包含在对象里面的是它的文化内涵,而这种文化内涵也深深的蕴含着我们自己的民族情感。

中国文物网那如果生产性保护扩大化的话,对其文化内涵是否会有所损害呢?

刘魁立:我想不会吧,因为什么呢?你想想看,它的意义就在于通过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物化过程中所生产出来的,在流通领域出售的这些产品,我们显然会通过这些物件来接受和领悟传统技艺的文化内涵、体会到那种情感。这不会有损害,这是第一。第二,我看到,这些传承人由于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也会使得他们对自己的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基础的这种核心技艺的保护有了更大的热情。我觉得,在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间,以及在流通领域里,大家已经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化的产品,比如说运用传统技艺生产出来的陶瓷和其他的工艺品、民族医药制品、乃至于我们传统的食品、茶叶等等,更加关爱了。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我想如果这样发展起来的话,我们大家的民族自豪感会有所提升。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