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东坑茶制茶技艺无传承人面临失传
在临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许林田看来,东坑茶也像该市其他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同样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如果没有更合适的人来传承,郎利方这个传承人是否将成绝唱?
不要说制茶这种苦差事,昌化变狮舞、神兽花灯舞、竹编制作工艺等看上去"更好玩"的项目传承,同样面临后继乏人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
但是很显然,非遗传承这件事不能仅靠政府,民间必须积极参与,尽管全国政协常委、非遗保护专家、着名作家冯骥才今年早些时候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曾经说过,保护各类文化遗产,首要责任在各级政府。
民间传承,靠的是主动参与。即便是对于传承人的义务追究,虽有今年6月份刚刚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可依,但执行起来仍然艰难。
"按照该法第四章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必须履行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等义务,但是,有些活动若开展过多,也会引起传承人反感,对传承反而不利,因此把握好这个度实在是个难题,"许林田说,我市此前已有"鸡血石雕"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今年5月份"钱王传说"又被列入国家非遗项目,省、杭州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已达17项,但能够主动传承和接受传承的人非常少。尤其是一些杭州非遗项目,比如东坑茶制作,因为传承人本身的从业年龄受限,后继又乏人,不利其申报省级甚至国家级项目。
按照东坑茶制茶技艺世世相袭、代代相传的传承谱系,历代主要有郎氏家族、梅氏家族和潘氏家族三大家族传承。目前的代表人物有潘氏家族的潘汉林、梅氏家族的梅志伟,而最为年富力强的则是目前传承代数最多的郎氏家族第九代传人郎利方。但郎利方也只有43岁,从业年龄25年,离省级非遗传承人资格申请的30年从业年龄还有差距,而郎氏家族下一代中目前几乎无一人能够担当传承大任,年轻人中一部分已读完大学到外地就业,一部人年轻人不愿传承、对制茶毫无兴趣甚至斥之为"雕虫小技".
据了解,东坑茶从最早的鲜叶直接冲泡饮用,到鲜叶自然晒干,再到通过鲜叶蒸煮后,压制成饼块状、烘干等,其加工技艺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改进和完善,流传至今形成了鲜叶采摘摊放、杀青、揉捻、炒二青和烘干等五道主要工序。工艺看似简单,但需要制茶者通过不断摸索积累经验,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所以东坑茶自古以来,都是通过父传子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代代相传。虽然加工方法历经演变,但其生态自然、内秀外美、味醇汤清的宗旨从未变化。东坑茶茶叶形状要求条紧略扁、形似雀舌、叶质肥厚、银毫隐露、色泽绿润,滋味要求鲜醇爽口、清香持久,汤色则清澈明净、芽叶朵朵可辨。色、香、味俱佳的,则属上品无疑。虽然现在广谱机械杀青,但仍然大部分保持了其制作技艺的独特性、秘密性和原始性。
潘氏家族的潘汉林,目前是东坑村党支部书记,村务繁忙,虽然制茶技艺熟稔于心、烂熟于手,但论到传承,也直言难度太大。而郎利方更常在盘算:这门古老的技艺还能传给谁。
责任编辑:ZF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