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欣淼:用温情和敬意拥抱民族文化

提起中国的故宫,人们都不会陌生,但你知道故宫的“掌门人”――故宫博物院的院长是谁吗?不久前,记者在故宫博物院的会客厅里见到了中国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这个从陕西澄城县走出去的院长,对待文物和对待人一样,充满了温情和敬意。在他入主故宫以后,给故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故宫这颗中国文物的明珠,散发出更加夺目、璀璨的光芒。郑欣淼,1947年10月生。1992年前在陕西工作,1992年11月调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组组长;1995年9月调任青海省副省长;1998年12月至2002年9月任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2002年9月任文化部副部长、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郑欣淼着力研究政策理论、文化理论,先后撰写了《政策学》、《文化批判与国民性改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论》、《鲁迅与宗教文化》等多部学术专著。

“走进故宫是命运的安排”

谈到郑欣淼是如何成为故宫博物院院长这个问题时,郑欣淼说:“只能说是命运的安排吧,我对自己成为故宫博物院的院长这件事情,也觉得很惊讶。但是仔细分析后,我觉得这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我是28岁离开澄城县,30岁离开渭南,44岁离开陕西,陕西是文物大省,在陕西的工作和生活,对我进行文物工作产生了很多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一直从事的是和文化、文物有关的工作,特别是担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期间,我走遍了全国的名胜古迹,对我后来成为故宫博物院院长做了铺垫。”郑欣淼认为,正是因为前面的积累,才为他现在胜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文物持开放态度

郑欣淼说,他的一生,与文物有着很深的渊源,一直从事着与文物有关的工作,对中国文物了解的加深,让他越来越觉得对待文物必须持开放的态度。郑欣淼说,以故宫为例,故宫的宝藏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有形的,看得见的,如紫禁城古建筑,大量的历代艺术瑰宝;一类是无形的但也是相当重要的文化遗产,如古代官式建筑的技术,文物保护的传统技艺以及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宫廷遗迹等。作为故宫博物院的院长,故宫的地下库房他几乎都去过,重点看过书画、陶瓷、青铜、织绣等藏品,但要看完故宫所有的藏品很难。“所以我觉得我们国家这么多珍贵的文物,必须通过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引以为豪,这也相应地对文物部门的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郑欣淼说道。

感叹中国人文物保护意识提高

交谈中,郑欣淼提到最近许多人争论的一个话题,即“星巴克能否在故宫营业?”郑欣淼说:“为这个问题,全中国人民都在讨论,有人说故宫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星巴克是西方的文化,不宜出现在故宫;也有人认为故宫应该接纳各种文化。不管最终的结果是怎样,这样的争论让我很高兴,我感到了中国人民对故宫的重视,看到了故宫在大家心中神圣的地位,也为中国人民日益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感动。”

饮食习惯改不了

虽然到北京已经15年了,但郑欣淼觉得,他的身上还是刻着浓重的陕西符号,一是口音,二是饮食习惯。谈到他浓重的“陕西普通话”,郑欣淼讲了一个故事:“连战来故宫的时候,我出席了接待会,一听我说话,连战立即判断说我是陕西口音,我告诉他我就是陕西人。就是现在我在北京的家和家人说的也是陕西话。”在故宫博物院的食堂,有一个灶每天都做面,大家都知道面是为他们的郑院长做的,因为郑院长吃饭离不开面条。用郑欣淼的话说,他44岁离开陕西,吃面的习惯也和口音一样,融在了血液里,是改不掉的。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