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

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创办于2006年,每年11月定期在北京举办,是经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北京市委宣传部等26个委办局协办,北京市贸促会承办的以文化创意为主题的大型国际文化经贸交流盛会。文博会坚持贯彻中央文化改革与发展的有关精神和总体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全面展示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促进新兴文化业态发展的重大成就,深入交流当今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沿理论和观点,着力搭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化、促进文化贸易和重大项目落地的交流合作平台,在助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博会秉承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精品化的办会办展理念。通过精心组织和实践提升,北京文博会目前已经成为集聚首都文化创意资源、透视产业动向和趋势、开展产业合作和产品交易的重要窗口,在挖掘文化创意内涵、推动文化科技运用、提高文化创新水平等方面形成特色和优势,并以权威性和吸引力确立了在全国会展经济格局中独特的品牌影响力。

一、基本情况

自创办以来,北京文博会以庞大的会展规模、丰富的内容、广泛的国际参与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国际社会和国内文化创意领域产生了热烈反响,品牌效应初步显现。

(一)发展迅速,规模宏大。北京文博会紧紧把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时代脉搏,依托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资源集聚的优势,搭建了国际化的产业合作平台,得到国际国内业界的积极参与。首届北京文博会展览面积仅3.5万平方米、参展企业780家,到第二届即出现了新的飞跃,展览规模扩展至6万平方米、参展企业1300多家,迅速成长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文化类品牌会展活动。北京文博会见证和记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辉煌业绩,经历了从“要我来”到“我要来”的发展进程,呈现出蓬勃的发展生机。从第一届至第五届,参加北京文博会各类活动的人数由23万人次增至近百万人次;境外代表团组数量由40个增至63个,人数由550人增至1300余人;推介交易活动由9场增至24场,签约项目由184个增至329个,签约金额由297亿元增至478亿元;主展场面积最高达到6.5万平方米;分会场由1个增加至11个。北京文博会规模上的迅速扩展和快速成长,既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寻求大发展、大合作、大融合的内在要求,也折射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从初期的探索培育向开花结果、加速发展转变的趋势。

(二)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北京文博会以促进文化、创意、科技融合为主线,着力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搭建资源整合、资本对接、商业集聚、合作交易的平台,形成了集综合活动、展览、论坛、推介交易、创意活动及分会场“六位一体”的活动架构,从文化经济交流活动向以文化创意为主题的广泛社会活动扩展,不断为文化创意产业注入新元素,创新创意气氛浓烈。展览会由创立之初的10个主题展区,逐步增至18个主题展区,全面涵盖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领域,充分展示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最新成果与发展环境,大批高科技支撑的创新文化产品和新兴文化业态亮相北京文博会。

(三)领导重视,参与广泛。党和国家领导人每届文博会都出席开幕式、参观展览和接见外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高度重视并充分肯定北京文博会,三次亲临文博会展览参观。李长春强调指出,北京文博会一届比一届精彩,希望再接再厉,办得更好。北京文化底蕴深厚,文艺院校众多,文化市场繁荣,要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特别要注意做好三点:一是文化内涵要深,二是科技水平要高,三是创意思维要新,不断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努力开拓市场,把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刘淇、刘云山、刘延东以及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领导多次出席文博会相关活动,体现出党和政府对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作为首都的北京,在举办文博会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使得北京文博会对全世界都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联合国贸发会议、欧盟等国际组织和200多个外国政府经贸代表团,近百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金融投资机构及产业界、学术界的权威人士和代表参加了文博会相关活动。全国30多个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以及台湾、澳门、香港,都组团参加了文博会的展览、论坛和推介交易等活动。

(四)成果显著,影响深远。作为一个“北京搭台、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大型文化经贸交流活动,北京文博会始终坚持通过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五年来,一批批文化产品、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企业以及文化品牌活动通过北京文博会逐步实现了“走出去”,不仅进一步扩大了国内市场份额,也获得了新的国际发展空间。据初步统计,前五届文博会共有225万人次参与各项活动,包括来自联合国、欧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奥委会、世界动漫协会等国际组织及90多个国家、地区的252个政府和民间代表团组、共4000多位境外专业人士;国内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均组团参加了文博会各项活动;主展场展览总面积共计28.5万平方米;举办论坛、推介交易、分会场等专项活动400多场;签署出版发行、影视节目制作交易、设计创意、动漫与网络游戏研发制作、文化旅游等各类合作项目1347个,累计签约总金额1777亿元。

二、主要特色

(一)把握正确的指导思想,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本世纪初以来,我国政府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新兴的文化产业以其能耗低、附加值高和发展潜力大的特点而受到重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于2006年9月发布。北京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也明确提出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首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进行重点扶持和发展。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北京文博会,自然而然承担起了“打造文化新引擎,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把北京建设成为世界城市提供新支撑”的历史使命。基于这一认识,北京文博会自创立伊始就确立了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引领文化创意产业潮流的指导思想。在运作过程中,高目标定位,宽视野谋划,创建了主办部委、省区市、媒体、专家学者四个层面的策划工作机制,把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趋势,提炼出涉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主题,并用主题统领文博会各项活动,确保整体活动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突出对产业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科学组织,创建独具特色的运作机制

在认真总结国内外大型品牌博览会运作模式的基础上,北京文博会立足北京独特的区位优势,大力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统一策划、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组织有力的办会机制。尽管北京文博会主办、协办单位多达三十余家,其中既有中央单位,又有北京市相关委办局,但承办单位始终由北京市贸促会独家承担。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北京市贸促会,下设总体策划组、展览展示组、论坛会议组、推介交易组等十三个专项工作组。在运作机制上,由市贸促会按照组委会要求和部署,统一策划文博会各板块活动的整体方案,统筹安排活动的时间、场地,统筹协调出席活动的领导人,并负责各个项目之间、各个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形成了组委会办公室负责整体策划和宏观管理、对协办单位实施监督,协办单位具体组织落实活动的格局,从而确保了整体活动的一致性和组委会对单项活动的领导,使每届文博会数十场活动在内容上虽有交叉,但不会发生重叠和冲突。这种机制在国内会展业领域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为北京文博会的快速成长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三)顺时借势,实行开放式运作

任何大型国际品牌会展活动的成功举办,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北京文博会这样庞大的系统工程对人力、物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策划伊始,北京文博会就采取了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开放办会的运作方式,全面发挥中央主办部委系统资源优势,广泛吸纳有关国际组织、海内外科技文化贸易机构以及各类社会中介组织承担有关活动,形成了国际国内业界全面深度参与的格局。正是由于善于顺时借势,有效地吸纳了文化领域各方面的优势力量,集聚了各方面的有效资源,北京文博会才不再是北京市政府一家的事情,而是关系到文化创意领域各个行业、各个层面甚至是国家整体经济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也正是因为参与活动主体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北京文博会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新颖性。

(四)讲求办会实效,凸显五大平台效应

五年来,北京文博会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环境、最新成果和发展空间,彰显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商机、活力和发展前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大服务平台。一是全方位展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果的综合性宣传推广平台。汇聚文化体制改革激发的丰硕创新成果,集聚在改革中发展涌现的新文化实体,推出新产品、新设计和特色文化品牌。二是促进产业项目落地、交易、文化投资与贸易的服务平台。形成集项目征集筛选、细化行业分类、提前发布、先期对接、集中签约五位一体的全服务链办会模式。三是引领文化体验和文化消费的示范推广平台。以贴近生活的文化消费品为展示主体,将展示与互动体验相结合,激发全社会的创意激情,引导和提升大众文化消费品位。四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学术交流和资讯传播的重要发布平台。传递最新产业信息及关于发展理念、经营模式、竞争战略、市场体系构建等方面的前瞻性思想理念,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五是深化文化创意产业境内外合作的文化交流平台。得到国际社会和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界的广泛参与,展现了广阔的产业合作前景。

(五)注重媒体宣传,扩大品牌影响力

北京文博会创建了与媒体有机互动的工作格局,为文博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氛围和支撑。每年召开中央和市属主流媒体策划会,广泛征求有关主题、亮点活动和创新形式的意见。发挥媒体系统资源优势,引入媒体承办具体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媒体对文博会的深入认识。创新新闻宣传手段,打造出一个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式新闻宣传平台。第五届文博会期间,共有200余家中外媒体近1000位记者参会采访报道,其中中央新闻媒体及行业媒体占70 %以上,仅报刊、网络上宣传文博会的报道就达1350篇。首次在文博会官方网站专门开通“网上展台”频道,及时为企业提供参展信息和项目推介信息,发布信息近万条。与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媒体合作,开通文博会微博,大力宣传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扩大招商引资渠道。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