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古阁拓片的传承还需真正的有心人

提要:汲古阁历经半个世纪在拓片的传承上也经历着那么多的风风雨雨。在具体的保护上,汲古阁也在近年做了很多的工作。中国文物网也对汲古阁总经理李连祥先生针对拓片技艺保护作了简单的访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文物网汲古阁拓片是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连祥:应该说是前年我们申请,被批的是宣武区的。是因为去年行政区合并,等于是纳入到西城,自然也就是西城区的非物质文化的项目了。

中国文物网我们汲古阁拓片作为非遗保护这个思想的概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李连祥:应该说是在四五年前,因为文化受到重视,我们那时候就考虑到应该把我们的拓片从原来传统的模式上有一个提升,正好国家有政策,作为一种传统工艺的拓片,我们那时候就觉得应该做一个有效的提升,把它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的内容。等于是四年前,我们有了这个意识以后,拓片又重新做了整理,专门拍了一个短片,从制作到完成了整个工艺流程的一个程序。当时宣武区的领导非常的重视,一申报就马上批了,非常快。

中国文物网申遗做的主要的工作做了哪些?像传承人的传承。

李连祥:因为汲古阁的拓片是历经半个世纪,经过几代人的制造以及工艺的流程,我们是重新把它做了一个有效的整理。从开始它的建立以及经过历任几代人的过程就做了一个排序,然后把所有的版做了一次整理,把原有的一些缺号以及版的有些需要修复和展示的,我们在申遗之前我们现在已经在固定的一个局部和地区把它全部或者是大部分展示了一下,在申遗之前做了一个有序的整理。

中国文物网我刚才也采访了王凤兰老师,王老师对继续传承有一些遗憾,现在好像是没有真正的可以传承下去的传承人,接下来我们汲古阁的拓片也会申请北京市的非遗和国家级的非遗。那我们还会做哪些工作?

李连祥:是这样的,应该到王老师这一代是第三代的传承了,我们现在也是一个担心。王老师的下一代如何的往下传,因为拓片的制作是一个既复杂又比较枯燥的一个工作。现在的年轻人,有些人只是喜欢,但是你让他专业从事这项工作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现在我们在跟市场对应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也是我们现在考虑的问题,我们现在把这个问题也上升到我们歌华(前身为北京市美术公司)这个层面,就是如何把拓片制作的工艺,这套技艺如何的传承,我们现在想一定要考核一个有效的方法,可能是以专带兼的工作来吸纳年轻人能够把这项工作能够延续。

但是目前除了王老师以外,我们现有的一些相对年轻的一些职工也会制作一些简单的拓片工艺,但是复杂的或者熟练性还远不够。所以我们在申请市级乃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我们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从政府得到的资金上我们就主要是做保护和传承这项工作。

中国文物网我们即将申请高一级的非遗项目,我们有没有考虑别的一些,在技术上的一些发展?传承必须是在发展的基础之上。

李连祥:如果说谈到技艺的发展,可能还是限于传统的模式的制作,因为有一些东西不可能我们再高的技术手段提高它的产量是做不到的。我们现在想说就通过申请市一级的非遗,还要提升汲古阁拓片的影响力,让市场,让大众能够更多的去认可。

因为我们看到拓片它是一个制作工艺流程是非常的复杂,程序也非常的多,制作一张拓片的时间很长。但是我们的宣传不够,如果我们有效的跟市场对应,这样可能吸收更多的力量,实际上我们的拓片是一个物美价廉的一个产品,它既有文化内涵,而且它又有传承技艺的技能,不是简单的说谁看了都可以做的。这样的话我们下一步在申请市级的非遗上,我们要有更大的宣传力度。比如说我们现在上升到了想出一本专门的汲古阁拓片的书,把汲古阁从建拓片这段历史整个的一个流程我们做一个详尽的介绍。

中国文物网您说这些很全面,主要的工作也都这些。

李连祥:我们是非常的担心年轻人不爱学,这事得有专人、有心人去做。

中国文物网还是得做。

李连祥:没有人做这事,到中间就断了,传承人就断了。

责任编辑:田家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