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各地民俗 娄烦的软米浑源的凉糕
娄烦端午节习俗:吃溜米软米粥
娄烦端午节的主要节日活动是吃溜米软米粥、吃粽子和采集。
娄烦的溜米和粽子,是娄烦食品中的精品,主要是因为软米质量好。娄烦东南部特别是庙湾乡的软米,色泽金黄,又软又黏,香味浓郁。用娄烦软米做的糕、馒头、溜米、粽子,一直是省城太原的畅销食品。
娄烦端午节前后,正是各种植物幼苗生长旺盛时期,一些茎、叶可入药的植物,这时药性也最好。所以端午的采集活动也十分广泛。早晨,太阳还未出山,人们就要出去采集。
首先是挽艾。端午的艾,药性最好,据说能顶麝香用。挽回艾来插在门上、耳朵上,为的是避邪气和防蚊子等毒虫咬。大部分人家是搓成艾要子(艾绳),夏天用来熏蚊子,也有采臭蒿草嫩叶往身上擦的,也是为避邪和防蚊虫叮咬。过去娄烦还有给苍蝇插架一俗,即把柳枝折回来插在屋顶上让苍蝇爬,到除夕大扫除时才扔掉。这一习俗,是百姓在无法制服苍蝇的情况下采取的最落后的办法,让苍蝇趴在架上,总比趴在食物上强。现在有办法对付苍蝇了,但柳枝还是要的,不过是在门上别一别,闻一闻嫩柳叶的清香味而已。
还有一些懂医道的人,早晨出去把蛤蟆逮回来,在其嘴里塞进墨汁,如果没有现成墨汁,就提前用鸡蛋和烟霉制成。然后把嘴里塞进墨子的蛤蟆用泥包住放在炕洞里熏,熏干后就制成香墨子了,用来给身上起了疽肿的人写“散”字,即用香墨子围患处画一圆圈,中间写一“散”字。不知道蛤蟆是怎么知道这些的,一到端午早晨就躲起来了,很难找到。这便留下一句歇后语:“五月端午的蛤蟆,圪躲圪躲就过去了。”
娄烦端午节,还有一些地方有古会。周洪山普净寺古会,初四、初五和初六赶三天,下静游狐爷庙古会是从初三至初七赶五天。(张贵桃-太原晚报)
朔州的端午:家家户户贴公鸡
上古时代,五月为恶月,五月初五是恶日,朔州民间认为这天出生的孩子不吉利。到了秦汉以后,五月初五逐渐地融为端午节。端午节吃粽子,是城乡人的传统习俗,饮雄黄酒,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另外,还有在宅院中“端午到,插艾蒿”的习俗。据说艾蒿干了以后熬汤喝,可以解毒祛病,免疲逸劳,因此特别诱人去采。田野里,一片欢声笑语,节日气氛在这里变得更为浓烈。端午节避邪表现在家人安全方面,小孩子一直是重点保护对象,民间有“端午到,戴香包”的说法。除香包外,还要用五色花钱搓成索,在神灵前摆供祈福后,拴在孩子的手腕、脚腕以及脖子上,称为“百索”,要戴够一百天方才解除。朔州的端午节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上用红、黄纸剪成的公鸡,雄赳赳,气昂昂,用以避邪祈福。(北方朔-太原晚报)
浑源人端午节不吃粽子吃凉糕
在我的家乡浑源,端午的含义要丰富得多,除了吃凉糕、炸麻叶、包粽子,还有采艾草、结五彩线、贴符辟邪等。端午节正值春夏之交,对于天气相对寒凉的浑源地区来说,天气日渐转暖,地气上升,杂草茂盛,蛰伏一冬一春的各种虫类也日益活跃,端午节作为一个节点,当地人们开始防害防虫,故此也有端午节辟邪五毒一说。五毒专指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人们在端午节这天除了贴符挂“药(艾草在浑源也叫药草)”驱除外,还要用艾草擦抹身体甚至煮水以洗,利用艾草的特殊药味驱邪避毒。
其实,在端午节这天辟邪五毒仅具象征意义,这些动物,虽说个个有毒,平时并不与人为恶,以我在乡村多年的经历,这些小动物常见,但很少听说有人被伤害的。至于被端午奉若神明的艾草,它的功用也不在防五毒,而是防蚊子。夏季蚊子繁衍旺盛,常常在傍晚成群结队出动,叮咬人或者牲畜,防不胜防,当地乡亲为此经常采割艾草,晒干了编成一束,在晚上点燃熏蚊。
在早以前,浑源人端午节不吃粽子,但吃凉糕,它是采用当地盛产的“黄米(黍子去皮)”用凉水浸泡之后,上锅蒸,蒸前也在笼屉里铺置芦苇粽叶,米里可以放置红枣也可以什么都不放,待煮熟放凉,蘸白糖或者蘸糖稀食用。“黄米”在当地是做糕的主料,性质软黏,煮熟之后口感类同糯米制作的粽子,而且也有粽叶的香味,因此很受当地人喜爱。浑源人在端午的主打食品是炸麻叶,炸麻叶与炸油条或炸麻花有几分相似,但又不尽相同,它是双层面制作,一层为纯白面,一层为二混面,二混面由红糖或糖稀与面粉混合和成,制作麻叶时两层面叠合,擀开撑长,用刀在面中间顺切一个小口,把面的一头或两头从小口处一翻转或两翻转,扭成螺旋花样,下油锅一炸,原为红红白白的面剂变成焦黄焦黑的样子,蝴蝶一样。平时浑源人只吃胡麻油,经胡麻油炸制而成的麻叶色香味俱全,端午这天中午,家家户户炸麻叶,满村子飘香,节日气氛很浓。
浑源的小孩子在端午这天还要佩戴五彩线,五彩线又叫端午绳,民间云:戴了五彩线百毒不侵,又说:脚拴端午绳,皮条(蛇的方言称呼)不进门。五彩线一般由红、黄、蓝、绿、紫五种颜色染成,结扎成细绳,多系在手腕、脚腕或脖子上,有保平安、驱邪避难、逢凶化吉的意思,也做装饰之用。(白建军-太原晚报)
日本人也有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端午、龙舟节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节何以吃粽子?众说不一,但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为多。在南朝梁代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的《荆楚岁时记》里均有记载说:“屈原于五月五日怀石自沉汨罗江,楚人哀之,遂以划龙舟,投米粽祭之。”之后每到端午这天,在我国民间都要采艾叶、包粽子、吃粽子、赛龙舟等,来祭奠屈原。再后来,这一风俗便传遍全国,继之又漂洋过海,传到了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许多国家。
我国民间端午节吃粽子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民间便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故称“角黍”粽。到晋代,端午食粽子已成为全国性风俗,在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就有“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的记载。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有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到唐代,粽子已成为端午节的必备品。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即反映了当时人们食粽之普遍。到宋代,又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叶粽”。元代粽子的包裹材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从而突破了菰叶季节的局限性。到明代又出现了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也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仁等,到清乾隆年间,又有了火腿粽子,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粽子,作为一种节日美食,按风味分,有南味粽、北味粽、西北粽等;按用料分,有纯米粽、包馅粽、夹果粽等;按形状分,有三角形、锥形、菱形及宝塔形等;按大小分,北方粽较小,一般每只约重50克,广东一带大的每只可达500克重,是北方粽的10倍。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所包的一种超大型粽子,里面能放得下整条猪腿,可供一人吃半个多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膳食结构的发展变化,当今又涌现出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粽子。著名的有:浙江嘉兴五芳斋粽,米糯而不烂,肉肥而不腻,素有“江南粽子大王”之称号;湖州诸老大粽子,其甜粽香甜软糯,肉粽入口鲜美,而享有“粽子大状元”之美誉;广东潮州的“双拼”粽子,一头用甜料,一头用咸料,一粽两味,独具特色,此外,尚有西湖的辣粽、贵州的酸菜粽、西安的蜂蜜凉粽,等等,亦风味别致,而令人口齿生津。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在世界其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亦很流行。比如日本人也有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不过日本人的端午节是在公历的5月5日。日本人的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米粉做成的,形状是长圆形的,上面缠以兰草,是节日赠送亲友的礼品。墨西哥人也喜欢吃粽子,不过他们的粽子是以粗颗粒的玉米面为原料,用玉米叶或芭蕉叶包成的,里面放有肉片和辣椒等。此外,新加坡、马来西亚人也爱吃粽子。他们包的粽子很像我国广东粽子,其特点是个头大,品种除鲜肉粽、火腿粽外,还有豆沙、椰蓉等。(程勉学-郑州日报)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