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 用匾额突显政府文化形象
现在 政府机构,悬挂的白地黑字窄长名称标识牌,存在着诸多弊病。由于其形制存在的先天不足,造成形式与内容的极不统一。它不能与高大的建筑相匹配,没有体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没能很好的展示国家和政府的尊严,与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地位不相称。
在改革开放 30 年后的今天,应该用科学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破除“凡是”,予以大胆的变革和完善,借鉴中国最传统的标识名称形式 ------- 匾额,标识政府机构的名称,突显政府的文化形象。
标识牌与政府文化形象
白地黑字 窄长的木牌,悬挂在政府大门口,标识着政府机构名称,至今已近 60 年。我们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形式代表着政府文化。政府文化,这是个新概念。简而言之就是: 政府机构内在文化素质和外部展示的文化,所构成的文化。而政府文化形象,则是这种文化的社会效果。对于政府文化形象这一概念,我们至今尚未形成意识,我们还停留在“政府形象”上,而政府形象,只注重了两个方面内容:政府执政能力的社会效果;政府机构建筑是否宏大壮观。而其中则缺失文化这一重要内容。而正是没有文化这一概念,所以没有意识到标识牌,是用一定的形式和文字展示着政府文化。它是政府内在文化素质的外在反映。标识牌从来就不仅仅是标识名称,标识牌的形式与政府文化形象密切相关。
尤其是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政府的文化形象尤为重要。它代表着民族文化和国家形象,它引领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的潮流。因此,标识牌的变革与完善,更是势在必行。
窄长标识牌的应用,它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政府的文化取向。清末民初,政府所属的职能部门和军方,采用窄长木牌作为标识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与新旧时代的变革,强烈的反应了东西方的文化碰撞与融合。而建国之初采用此种形式,则意味着与封建传统文化的决裂,和要建立新中国新文化的决心。
从那个时候起,政府机构不再采用匾额形式来标识名称,从而使传统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导致历史文化传承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断层。
标识牌与政府文化景观
相对比较而言,封建统治者对于“政府文化”则不但高度重视,并有严格的制度。今天的故宫,实际就是封建“政府文化形象”的最高经典。而悬挂在故宫的众多标识名称的匾额,也不仅仅是标名而已,它象征着皇权,同时也蕴含着治国理念。它不但是珍贵的艺术品,同样也是作为故宫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遍布北京的历史文化遗迹,也遗存着很多古代匾额,很多都是古代社会“政府文化形象”的遗迹。为北京的历史文化,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化景观。相比较而言,政府机构的标识和形象,与以匾额为主要形式的商业标识相比较,则有被淹没的感觉。
古代商业匾额是属于民间匾额体系中的一部分,因其不具有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教化内涵,所以被排在末位。而今天则因为政府标识的形式与其形象地位不相称,使商业成了匾额应用的主流。展示着北京丰富多彩的商业标识文化。无论古今,官方匾额都不需要与商业标识争奇斗艳。而都是以其特有的地位,特有的政治内涵而突显,而成为景观。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文化已经是国家软实力代表的今天,我们依然沿用窄长木牌作为标识,则反映出,政府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的艺术形式,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虽然号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但如何弘扬,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思路。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没有产生振奋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
由于对政府文化形象,缺乏一个完整的概念,所以没有考虑到,弘扬传承历史文化从自身做起。没有意识到挂在自家大门口的小牌子,就蕴含着大文化。也由于没有建设政府文化的设想,所以,对一个在北京,已经潜在的巨大文化资源却“熟视无睹”。这个资源就是:在北京的国家和政府机构,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是北京独有的巨大优势。在改革开放 30 年的今天,政府机构的办公条件有了巨大的改变。宏伟壮观的机关大楼,虽然风格各异、但都融入了浓厚的中国建筑风格。它星罗棋布在长安街两侧和市区最显著的位置。就这两点,已经完全具备,造就政府文化景观的条件。但就是这白地黑字的窄长木牌,因不具备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没有鲜亮的民族风格,使得这一巨大景观难以呈现。
窄长标识牌的历史沿革
在国家政府机构大门口,悬挂的白地黑字的窄长木牌,是政府标识名称的统一形式,并以这种形式区分于其它非政府机构。这种木牌我们挂了60年,看了60年,习惯了也麻木了。习惯成了自然,因为没有人去研究它的历史沿革,因此就不会看到它的弊端,更不会试图大胆的变革它。用窄长的木牌作为标识,中国古已有之,横为匾、竖为额、垂直悬挂为牌。在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有多处悬有此类形式木牌。两面书写,悬空而挂,但都是商家招牌或招幌。
日本在学习中国文化之时,将此种形式带回日本,因其时日本房屋都是低矮风格,故将其用于门第标识。明治维新之后,国力日强,中国变法图强,很多地方仿效日本。而且去往日本留学者又最多,又因与日本文字相通,逐做为新事物拿来应用。
窄长标识牌在清末民国
清末民国之时,应用此种窄长木牌形式标示名称,有它的历史原因。时局动荡,国家混乱,各类临时机构多如牛毛,且办公场所多为旧建筑,且变化无常,置撤不定,故多用此种形式。当时新旧建筑都比较低矮,悬此窄木牌临街新颖而醒目,其弊尚不突出。此种形式有其优点:制作快捷、悬挂方便、移动方便,且因窄长书写不限字数。尤是不用像悬挂匾额那样预留位置,有门有柱就可以悬挂。所以,临时应用是其主要特点。尽管其有种种优点,但在清末民国之时,这种形式也并没有被普遍应用而成为主流。包括商家在内,依然用匾额标识着自己的名称。
窄长标识牌在建国之初
建国之初,应用此种窄长木牌标识政府机构,有主客观两个因素:
客观上,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巩固政权,国计民生是首位。而且政府机构的设置均利用旧建筑,场所也在不断的变更。治国为要,当时的财力和时间,也不允许大兴土木构筑政府办公场所,应用此种窄长木牌作为名称标识十分方便。当时,要求用匾额标识政府名称也极不现实。
但也不排除当时为应急之举,后因不断的运动直至文化大革命,文化和经济的不发达,无力顾及此事。至于何时成为制度,或是根本没有制度,只是沿袭成习,有待研究。
主观上,有新政府、新面貌、新形式以区别旧社会,表示着不当官做老爷的革命思想,但同时也意味着与封建传统决裂。
窄长标识牌的弊病
名称标识,对国家和政府机构而言,有两层含义:一、这座建筑的名称和功用;二、在国家和政府机构中的地位,它的权利与职责。
而标识牌的形式,对国家和政府机构而言,则代表着国家形象,按照中国的文化传统,必须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端庄厚重,实而不华 (标识制作);居高临下,端居中央 (安放位置);庄严肃穆,清晰美观 (视觉效果)。只有如此才能展现国威,体现以人为本,美化环境成为文化景观。然而窄长木牌,其形制所具有的先天不足,造成如下弊病:窄长木牌独立悬挂时1. 窄长木牌其形制不是中国标示名称的传统形式,一律的美术字,不具有中国文化元素。2. 窄长木牌其形制,决定了它虽然可以放大和缩小,但它的变化难以适应高大的建筑,高大的门洞和高大的廊柱,难以形成和谐的比例。由于这种不和谐,反而破坏了建筑的整体美感。
窄长木牌与国徽共同悬挂时:
一中一洋 不和谐。国徽的图案设计,完全是中国徽识的风格,展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而窄长木牌学自日本,不是中国标识名称的典型形式。一中一洋所呈现出的图案,不厚重、不和谐。
一重一轻 不均衡。国徽圆大厚重,高高悬挂,威自内生。 而窄长标识牌的形制,决定了它薄轻而无厚重感,与国徽配置,一重一轻,不均衡。
一正一偏 不庄重。国徽庄严肃穆,端据中央。而窄长木牌的形制,决定了它只能悬挂于门之一侧的门边,或廊柱之上,毫无庄重之感。这一正一偏,极不对称。
天上地下 不以人为本
国徽与名称标识,没有规则的天上地下的分开设置,形成仰头看国徽,地下找标识。
在街上,你只看到国徽高悬,但你绝分不清人大?法院?还是检察院,只能绕到大门前去寻找标识。有的钉在墙上,有的安在门柱上,有的在不显眼处侧身而立,有的在地上矮墙标识。人大、法院、检察院,系统之内都不统一,让人难以辨识,没有做到以人为本。
矮墙标识 自轻自辱
国徽,是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标志。而矮墙标识学自西方,不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用矮墙标识与国徽配置极不协调,风格不统一,高度不对称。而且设置地下,除自然污损外,很难避免人为损毁。
矮墙标识名称,按中国标识名称传统,此种形式更适用于幼儿园,中小学校,公园景观以及商用。用此种形式与国徽呼应,有自轻自辱的意味。
国徽与名称标识的设置
国徽是国家的标志,象征着国家的权力与尊严。国徽因为有具体的名称标识才具有标志作用。而名称标识,因为有国徽才能代表着国家意志。标志与标识二者之间,是相互依托、相互印证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国徽不能替代或代表标识。
当国徽与名称标识,共同呈现在一座建筑上时,应该是同等地端庄厚重,同等地庄严肃穆,同样地文化内涵,同样地端据中央。像帽徽和领章一样,相映成辉,组成一副和谐的图案,共同展示国家的尊严。 国徽之重自不待言,然而重国徽而轻标识绝不足取。
只要有国徽高悬的建筑,对于名称标识的形式和设置,都应用统一的制度规定。事关国家尊严、政府文化形象,事关以人为本的体现,不应该出现各部门随心所欲、各自为政的现象。
现在这种一中一洋、一正一偏、一重一轻、天上地下的设置方式,既不庄重,也不显著,更不雅观。不但没有起到作为标识应有的效果,反而有损国家的形象。
为什么用匾额作为标识
匾额,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典型的标志之一。作为中国古代沿用标识名称形式,它是独树一帜的标识艺术,属于实用工艺美术品的艺术范畴。在文化上它则是一种重要的载体。
之所以建议用匾额来代替现有标识形式:
一、匾额这种长宽形制,可随建筑的变化而变化,它适合所有国家和政府机
构的宏大建筑,并保持着一种和谐的比例。两千多年来,古人以匾额作为
标识名称的主要形式。这应该是选择它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匾额,简约千言于数字,庄重显著,是匾额作为名称标识的最大的
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标志。它是中国最古老、效果最显著标识形式。
三、匾额,端庄、肃穆能最好展现国家的尊严。悬挂匾额清晰显著,万众瞩目以人为本。只有用这种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才能最好地展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应用匾额的理论基础
匾额是封建社会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文字符号及艺术的综合体,它产生的理论基础就先秦诸子的“名”学,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是它的核心思想。
用匾额来标识名称,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匾额起源于秦,秦统一中国和文字之后,为匾额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它是社会文明进步、文字和文化发展的结果。这种标识形式的出现,从一开始就是官方行为。是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行政行为,也是以文治国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两千多年的沿用过程之中,匾额形成了两大体系,即:
官方匾额体系 民间匾额体系
这两大体系共同传承着中国的历史文化道德,这两大体系在应用方面有着共同点,都是以标识名称和宣扬教化为主要功用。而官方匾额体系在两千多年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和主流地位,至于用其标识宫殿或官府名称,则是一种制度。尤其是历代统治者,更是用它来标识着国门,如大明门、大清门和中华门等。历代史书对于本朝重要建筑标识都有详细的记载。这些标识名称的匾额,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坐标。
两千多年来匾额在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和传播文化道德上都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保存文化方面,匾额的作用尤为突出,我们现在很多考古发掘,就是按照匾额标识过的名称,循名求实,取得了无数重大成果。
应用匾额为标识的效果
应用匾额替代白地黑字窄长木牌,会产生显著的效果。
1. 良好的视觉效果
因为现有的国家和政府大楼,在设计之初,无论是屋顶,还是墙面,都注入了中国建筑文化。并且现在的建筑比古代更加高大,又无重檐的遮挡,匾额将更为显著醒目。国徽与匾额相得益彰的匹配,突显了政府形象,突显了民族精神。
其效果会远远优于窄长木牌的标识效果。更何况,目前也没有既能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又能突显政府文化形象的其他最好形式。
显著的政治效果
巨匾高悬,彰显着人民政府的精神风貌。开放的政府、透明的政府形象更加突出。不仅仅再是一种感受,而是触目可见。使政府贴近了人民,消除了神秘感,增加了政府的亲和性。
3. 突出的文化效果
表现了政府从自身做起,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心。匾额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因国家和政府机构的应用,重新恢复它的主导地位。为传播新时期的新思想,新的文化道德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为建设新时期的匾额文化起到了示范作用。
还将产生一个良好的文化效果,那就是引起全民族对书法艺术的高度重视。书法艺术,尤其是榜书艺术的振兴将成为现实。
巨大的景观效果
用匾额作为国家和政府机构的标识, 当一面面像‘天下第一关’一样的巨大匾额,悬挂在风格不一的高大建筑上时,也必将呈现出一个无比壮丽的政府文化景观。尤其是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它将与天安门故宫等历史建筑交映成辉,共同展示着中国古今历史文化。这个巨大的景观,不仅仅是突显了政府文化形象,更加显示了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的作用。同时也表现出中国政府带领全国人民开拓进取的决心。并将为“人文北京”增添最好的文化内容。
今后随着对政府文化建设的不断加强,政府文化形象这一巨大景观,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这都将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