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新时期的匾额文化

匾额,这项古老的艺术形式被我们继承了,如何利用这种艺术形式为我们的经济文化建设所用,创建新时期的匾额文化,是一个重大文化课题。

要继承和发展,就必须了解古代匾额文化,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忽视了对古代匾额的研究。

首先,国家级博物馆都没有匾额的专项收藏和展示,文物部门至今尚无专人或专门机构研究古代匾额。古代匾额被轻视了。历史学家,古建筑学家,社会史学家和文博专家,几乎没有一个人认真地关注过它,致使古代匾额这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理论研究上几乎还是空白。正是这种轻视和理论上的空白,不但使古代匾额这座历史文化宝库的大门至今紧闭着,也严重地影响着新的匾额文化的建设。

对此,笔者曾提出过创建《匾额学》的倡议,其目的就在于开启匾额文化之门,弘扬历史文化,建立新的匾额文化。

到底古代匾额文化都有哪些特点,什么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呢,下面仅就笔者的肤浅认识谈点看法:

一、古代匾额文化的特点

古代匾额文化有如下几项特点:

中国古代匾额分为两大体系:官方匾额和民间匾额。又因不同的作用悬挂的位置也分为两大类:即门户外匾额和户内庭院之中的门首和厅堂匾额,因内容不一,又可分为若干小项,这里仅以门户外匾额为主。

(一)官方匾额的主导地位

匾额的产生和应用,是官方意志的体现,至早在唐代之前,在门户题匾挂匾都是官方所为,无论是标名还是旌表良善,这是官方的权力,民间则无权挂匾。商号之标志、标识也只是招幌和招牌。

在两千多年的应用过程之中,官方一直是匾额应用的主体,因而形成了庞大的官方匾额体系。这个体系表现出来的文化,是官方文化,包含皇家文化,完全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二)官方匾额强烈的政治性

匾额的产生是治理国家,维护社会安定的需要,因而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标识名称是古代匾额的一大功用,统治阶级用匾额来标识着国号、国门、皇权,标识着各级部院和各级衙署,都具有强烈的政治作用。即是对于街道里坊的标识,也是政府的行政行为。实际是用匾额标识着社会等级和地位,是为巩固政权服务的。对民间门户匾额,则也有严格的规定,立牌坊牌楼,则必须经过严格审核,甚至必须有圣旨方可,而且规格也有严格规定,越规或是私建是要治罪甚至是杀头的。

(三)强大的教化作用

用匾额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宣扬教化,是以文治国的手段之一,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明。尤其是以庞大的牌坊、牌楼进行教化,起到了良好作用。达到了维护社会安定的目的。这些历经几百年风雨的建筑,所铭刻的大字,时至今日仍然起着教化作用。

在官方的准许下,匾额之风在民间盛行,经久不衰,形成民间匾额又一庞大的体系。民间匾额除标识名称外,大量的匾额均以崇尚美德,赞颂良好品行为主,这实际上是一种民间的教化。

(四)注重与建筑物的和谐,突出显著性,强调艺术效果。

古代匾额在户外悬挂,十分注重与建筑的和谐,并突出它的显著性。尤其是官方悬挂或镶嵌的匾额。

横为匾,竖为额,衡环垂直悬挂为牌,匾额在门户外的悬挂各有各的位置,都是为显示其庄重,或在门正中之上,或重檐之下,自然产生一种威势。特别是皇宫、县州府衙门的匾额,更是具有一种难以抗拒的威力,突显了建筑物和主人的尊严。

这种悬挂位置,也突出了它的显著性,门户外匾额,既然是为了标识名称或立扬教化所用,就是为了让人看到,必然万众瞩目,也必须让人可以远观,并且一目了然,也许是现在说的人性化。

正是古代匾额这种适度的比例,精美的纹饰色彩,端庄整齐的书体,恰到好处的悬挂位置,达到了完美的艺术效果,产生了无限的美感,也为这座建筑注入了灵魂。难怪有人称门户外悬挂的匾额仅为装饰品,也正是这种良好的装饰效果,使得所标之名更加过目难忘,也达到了宣扬教化的目标。

(五)带动和提高了榜书艺术

古代匾额文化,推动了中国榜书艺术的发展,提高了榜书艺术的水平。匾额为榜书艺术提供了舞台。优秀的榜书艺术延续了匾额这种古老艺术形式的生命力,增强了匾额的标识教化的感染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榜书艺术造就了古代匾额文化,也可以说榜书是匾额的灵魂。当书法艺术尤其是榜书艺术走向衰败的时候,我们的匾额文化也就走到了今天。

当我们的后代只会敲击电脑或更先进的设备时,替代它的可能是更优秀的材料和手段,然而我们传统的艺术形式和传统文化还会存在吗?

我们逐条对比,看当代匾额应用的状况,就可以找出建设新的匾额文化困难所在和发展方向。

(一)当前匾额应用的状况

1、古代匾额的应用有两大体系,官方匾额和民间匾额。现在是官方基本不应用,而民间则是少数有此雅兴的人借以装饰厅堂,已无体系可言。

2、古代匾额有两大主要功用——标识名称和宣扬教化。现在官方标识名称皆以挂牌为主。而民间逐步上楼已无门第可标,更无挂匾标名之必要,即便是四合院豪宅,又敢标什么名。而用匾额来标识名称的,除新建公园、景区、寺庙之外,便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各类商号和公司,而也只是其中一少部分,多数则是电脑字和彩喷。古代匾额中用来标识商号的,只是“标识名称”这一功用中的极小部分,当代则以商业标名成了主体。至于“宣扬教化”这一古代匾额的主要功用,古代同样是以官方为主,皇帝御笔或各级衙门用匾额来表彰忠义节烈。而政府现在基本上抛弃了这种形式。至于民间用匾来恭祝喜庆、贺颂美德,建国之后基本绝迹。

3、当代榜书艺术

当代匾额几乎舍弃了真正的榜书艺术,代之而起的是假榜书,即小字放大,怪榜书横不平竖不直,倒是有个性,但忘了根本——端庄。还有伪榜书——电脑字、彩喷。虽然有中国榜书艺术协会在拼命的摇旗呐喊,也只是在爱好者之间传扬,作用甚微。

(二)根源所在

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建设当代匾额文化的诸多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源何在?专家学者的错误认识不但误导了读者,更误导了各级领导,尤其是文化部门的领导。

(1)各级文化领导,轻看了匾额这一古老艺术形式,这一实用工艺美术品,在两千多年封建王朝所起到的巨大政治和教化作用;轻看了古代匾额文化中蕴含的厚重的历史文化。

(2)没有看到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没看到它在弘扬历史文化、传播良好道德、宣传新时期、新思想,同样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3)缺乏前瞻性,即没有把古代匾额看成一个古代匾额文化,也没有规划和设想,充分利用匾额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建设当代的新匾额文化。

(4)对当代的匾额,之单纯地看成一种民间的文化现象,只是一个旁观者,可以号召要保护和弘扬传统艺术文化,而不敢参与其中,以身作则,在匾额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应用上大胆变革。

真的在百年之后,我们的后代不知匾额为何物时,我们能责怪他们吗?我们的文化领导者只能问自己,你现在又干了什么。

(三)几点建议和设想

为匾额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得以传承,为新时期新的匾额文化的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在各级文化部门,提倡应用匾额标识名称,以北京首都博物馆为例,据说外墙的方格象征着古老的北京城墙,可在诺大的北立面竟无标识,一个展现北京历史的博物馆,为什么不在城墙上悬挂一面仿石大匾呢?北京各城门都有石匾。并不是所有的人只要一看建筑就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了。所以,从宣扬自己的角度,首博也应该有巨大而醒目的标识。

首博无中国传统标识,而国博的名称标识则毫无艺术性。故宫悬挂的匾额之所以美,是因为匾额这一标识和建筑物相得益彰。国博高大的柱子,再悬挂一窄长的木牌,不醒目,这一点已经背离了传统文化。而且,丝毫没有艺术性和美感。有几个人站在牌子前合影,如果在廊柱上方,红旗之下,悬挂一面巨匾,何等壮观!它还能为广场和天安门增彩。

其次,执法机关标识名称厚重威严

很多执法部门的标识是:抬头看国徽,脚下找名称。这些单位,是直接为人民服务的,应该有显著的名称标识,只看国徽谁能分清什么单位,再则,脚下矮墙相识名称不知搬自何方,既不符合中国传统,也不具有严肃性,有失执法机关的威严。又不人性化。这种标识方法,应该从所有国家机关中剔除,饭店可以自由实用,但多数饭店偏偏不用,为什么?影响买卖。

总之,文化部门应提倡匾额的应用,但又要规范不能滥用,只有各级政府参与其中,匾额这一古老艺术形式才不至于式微,新的匾额文化才能建立起来,随之而来的是文化的弘扬、书法艺术,尤其是榜书艺术的振兴。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中国文物网无关)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