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传历史道德 呼唤《匾额学》
中国古代匾额,是实用艺术品,它的沿用从秦到清,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它是古代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艺术和文字符号的综合物,它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浓厚的封建道德色彩。在艺术上,它集书法、文学、石木雕篆彩画漆饰的艺术技法于一身,并与古代建筑相得益彰,融为一体,是感染力极强的艺术品。
古代匾额,无论从形式到艺术,为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社会政治秩序,传播文化道德,都起到了巨大作用。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它一直是历代帝王以文治国的一种形式,并造就了内涵无限丰富的古代匾额文化。
在改革开放极需极大加强国家软实力的今天,如何应用古代匾额这一古老艺术形式,承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道德,构建新时期的匾额文化,是当前应该引起关注的大的文化课题。
笔者认为:古代匾额无论从历史跨度、应用的地域、文化内涵、历史作用以及涉及的范围,作为一个学科研究,绝对够重量。故而提出创建《匾额学》的设想,目的是深入研究,溶古铸今。
以下是笔者在收藏匾额,创办“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之余,对匾额文化所作的一些初步探讨。
一 当前匾额收藏状况
国家各级博物馆,匾额的收藏数量有限,国家级博物馆几乎没有专项收藏。即使有些历史遗存,也未将其作为重要藏品,作为国家所属博物馆,洛阳民俗博物馆收藏数量最多,据说达1400余方。还有几处县级博物馆收藏百余方不等,已展陈开放。
而众多匾额则集中在个人手中。广西荔普一位先生个人集藏达3500方,济南有一先生据说也达3000余方。集藏500余方者,全国级20余人,集有几十方到百余方的约在300余人。其他除国有古建筑和保护的古村镇外,则集中在各地的文物商贩手中。
作为国家级博物馆的藏匾,几乎没有专题展出过,有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又无味。所以深弃库底,无人理睬。
而民间集藏以南方为多,目的不外两种:一曰囤积,低价购进,一旦价格合适,全部抛出,赚钱;二是爱其内涵和书法,或为个人品赏,或为办博物馆展示。
二 理论研究状况
古代匾额的理论研究,几乎还是空白。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尚未解决,更不要说深。至今,国家各级博物馆,尚无专门机构和专人进行匾额理论研究,故而,至今未见一篇系统论述匾额理论问题的文章。在为数甚少的匾额出版物中,除有关领导在序中谈点看法,也未见真有见地的文章,而其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者居多,误导了众多的读者。
如《清代宫廷匾联》介绍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避暑山庄匾联一书,把古代匾额定位于装饰品:“宫廷中匾牌联,是附属于宫殿建筑的室内外装饰品的一种,属于艺术范畴的观赏品,可谓超迈前代的艺术珍品。”并且说:“由于匾联可以应景生情、因人制句,再加上优美的书法,既可装饰美化环境,又可欣赏玩味。”难道大清门、天安门、午门、太和殿的匾额仅仅是装饰品?而且可以应人制句、供人玩味?
把匾额定位于装饰品,几乎是对匾额认识的主流。再如《中国门文化》一书,此书对门文化的理解可谓深且透,也很顺畅优美,唯独对匾额功用认识过于片面:“门匾、建筑物的文字点缀。”中国美术史也将其定位于“装饰品”。更有甚者,认为匾额是“古代建筑的陈设品。”在匾额所属艺术范畴问题上,没有人明确定位。
在古代匾额的文化属性这一问题上,多数同洛阳民俗博物馆的认识相同,定位于“民俗文化”或“民俗文化的精华”。北师大的一些教授也持此观点。
而众多古建筑研究前辈,因是研究古代建筑结构和建筑形式,所以在他们的著作中,几乎均无专论匾额的章节。在古代建筑与匾额的关系上,则未见明确观点。还有与匾额相关的诸多理论问题,尚无人涉取。故此,笔者谈古代匾额在理论研究上几乎还是空白,绝非空穴来风。
正是这样的研究结论,不但误导了众多的读者,也影响了文化部门的决策者。使得他们对当前匾额的应用及文化没能产生应有的认识,更不要谈引导和应有了。这一切都阻碍了对古代匾额文化的深入研究,延缓了古代匾额文化宝库大门的开启。
古代匾额文化,汇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有美德,几百方匾额陈列在一起,就是古代文化的精华——四书五经的浓缩本。开启这扇大门,必将对弘扬中华文化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以上是笔者在收藏匾额,创建“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之余,对古代匾额的理解。下面是对诸多理论问题的初步探讨。
三 古代匾额理论初探
笔者没有受过系统高等教育,知识面及资料占有方面都十分欠缺,只是出于兴趣,再则有天天和这些匾额厮守在一起的便利条件,所谈观点错误难免,望不吝赐教。
(一) 匾额形成过程
匾额作为一种新的标识艺术出现,历经了近千年的过程。匾额由最初的标志演化而来。司马迁在《史记·夏记》中记载:“刊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索隐》注释:“表木,谓刊木立为表也。”按国博孙机老先生的话讲:“表木,就是插个木橛子。”以《史记》为据,这是历史出现的由国家所立的最原始的标志。
随着标志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标识,称之为旌。旌是各种旗帜的总称,即由颜色、图案。纹饰不同的旗帜作为标志。在《仪礼乡射礼》中表示其作用为:“旌各以其物,异其旗章,勿便冒乱。”其具体记载甚多,如《墨子杂守》:“候出置田表,斥坐郭内外立旗帜。”这里表示着身份和归属。
并且以其来用于表彰和教化。《史记》中记载:“武王曾命毕云,表荣商之闾。”这正是:“旌别淑慝,表阙宅里。”的具体应用。
至迟到战国,已经出现了书写文字的旗帜。所谓“大丧共铭旌”应是这种标识的一种。
再则战国时期,各国均建有各自的众多宫殿。作为标识,除旗帜外,应该已有类似匾额的出现,因无考古文物的支持,这只是一种合理推测,否则匾额不会一下子出现在秦始皇时代。
这里要说明的,无论是简单的标志到复杂度标志和标识,都不是个人行为,从而也奠定了匾额应用的国家性质。
(二)匾额产生的年代和理论基础
匾额,这种古代的艺术形式产生于秦,这是多数人的观点。但它的依据更多是文字应用的角度来说明。依据《说文解字》:“秦书有八体,其六曰署。”并以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作为支持:“检者,书署也,凡一切封检题字皆曰署,题榜(匾额)曰署。”这只能是依据之一。之二,则是秦始皇统一之后,也统一了六国文字,才具有了秦书八体,六曰署书的可能。
其三则是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古代很多艺术品的出现,多是技术上的进步,珍贵材料的发现和使用。或是帝王将相的偏爱、或匠人艺人的巧思精工而形成一种时尚,而匾额的产生却有着深层次的理论基础。
先秦,是中国奴隶制向封建制大变革的时期。在这期间,先秦诸子百家之间,进行了一场关于“名”的论战,这就是后人总结的“名学”。
在这里,“名学”的“名”基本含三方面内容:
一、是对世间的一切自然事物赋予名称,即“以名命物”,“以名证物”(名实相符),“以名别物”,即“辨万物”,便于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便利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交流;
二、是在政治上,用“名”来区分社会等级,规范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上下有别,贵贱有序,服装有别,宫室有度,就是以封建礼教、三纲五常来规范人们的活动。
三、是用名来“明是非”,用名来辨别各种社会现象,区分善恶,惩恶扬善。而孔子的“正名说”则是名学的核心思想。虽说孔子之“正名”是为了恢复周礼,然而却成为新兴地主阶级打破奴隶制,建立和维护封建社会制度的有力武器。即“名正”才能“以名制义、义明出礼、礼以体正、正以政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
秦始皇统一天下(部分文字丢失)所应用的正是“名学”的核心思想,正是新的朝代出现需要对文字和名称加以统一的情势下,出现了匾额这一标识。匾额的出现是管理社会的需要,是维护政权和社会秩序的需要。
匾额的出现和两千多年的应用,包括其最主要的功用:“标识名称”,“宣扬教化”与名学的内涵丝毫不爽,这不是巧合,这就是古代匾额出现的理论基础。
(三)匾额的主要功用
古代匾额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应用时间最长,应用范围最广泛的艺术品。因此,它的功用也甚多。第一大项是标识名称,无论是帝王、官方、官吏、文人、商人还是富豪之家,或是平民百姓,均用匾额来标识名称,标识的范围也十分广泛。
因其悬挂镶嵌的位置不同,场合不同,题赠的对象不同,分为若干类,包括一切恭贺恭祝匾,山水园林之状景写物匾,书房的自警言志匾,功名科举匾,寺庙之还愿求福等等很多。但归结来,最多的是赞颂人的美德、嘉行。从这里可以简单归纳为官方教化匾和民间教化匾,总之宣扬美德。
古代匾额的官方体系
匾额在历终两千年的应用发展过程中基本形成了两大体系。
古代匾额占主导地位的是官方匾额,匾额的出现首先是社会进步,文化发展,治理国家的需要,从秦代一直到晚唐时期,门首题字悬挂匾额是官方的特权,民间非朝廷的准许是不准挂匾的。它是一种政府行为。
官方匾额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切帝王帝后题写的匾额;一切皇家宫殿,陵庙,园林题写的匾额;一切由帝王命臣工代笔颁赐题刻的匾额;所有城池,街巷里坊,河流,桥梁,道路题写的匾额 ;所有部院街置及一切官方办公场所的匾额;各级官署官员的官方名义题赠的匾额。
这些匾额数量众多,以清代康雍乾为例,按《日下旧闻考》统计这三个人题写的匾额不下三千余方。这些匾额多与政治相关,以治理国家为目的,是帝王官方意志的体现,它是古代匾额的主流。
民间匾额体系
民间匾额是居于官方体系之后的又一大体系。相对于官方匾额而言,只要不是帝王官方题写的匾,则皆为民间匾额。包括各级官员,哪怕是刘墉、纪晓岚题写的匾,因其不关政务,属个人之间的题赠,也属民间匾额之列。因为这种行为,只是个人感情的表达。不体现官方意志。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